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江西省昌九一體化規劃發布 或設立國家級昌九新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10-09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
核心提示:近日,江西省政府正式下發了《昌九一體化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下稱《規劃》),為昌九兩地規劃了發展藍圖。

近日,江西省政府正式下發了《昌九一體化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下稱《規劃》),為昌九兩地規劃了發展藍圖。


根據《規劃》,江西省將“昌九一體化”戰略定位為:全省發展升級引領區、中部地區崛起重要增長極、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重要支點、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先行區。


江西省發展改革委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江西省目前正在規劃研究設立國家級昌九新區。


“從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層面來考慮,九江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港口,把南昌拉進來,就可以形成一個板塊融入長江經濟帶,擴大其影響力。”江西財經大學江西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斌指出。


業內專家指出,昌九一體化后,將加強與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聯動協作,提升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水平,促進產業互補和錯位發展,推進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共同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建成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支撐。


一體化再提速


江西在今年陸續出臺了進一步加快昌九一體化,以及融入長江經濟帶的戰略規劃。


今年6月,江西省就與南昌、九江兩市共同編制了“昌九一體化產業互補對接規劃”,旨在充分發揮南昌區域中心與九江港口門戶在工業發展中的互補優勢,把兩地打造成為內陸地區“雙核型”工業一體化試驗區。


而此次最新對外公布的《規劃》,可以說對之前政策的一次總結。按照“做強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體、龍頭昂起”的總體要求,為充分體現昌九一體化“1+1>2”效應,《規劃》從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方面,設置了14個主要指標。


其中根據《規劃》,昌九兩地分別提出了2015年、2017年和2020年三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其中2020年昌九地區GDP將占全省40%以上。以2012年為基期,8年年均提高0.73個百分點左右。


“到2020年,昌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1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萬元。使昌九一帶成為長江經濟帶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群,為全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揮示范作用。”江西省發改委一位主要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對記者表示。


《規劃》提出,將著眼于帶動全省發展升級、共建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昌九一體化發展的“四大定位”:全省發展升級引領區、中部地區崛起重要增長極、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重要支點、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先行區。


融合的瓶頸


事實上,江西提出此項戰略是迫于中部各城市群競爭及內在經濟增長乏力的壓力。在長沙、武漢、南昌的三角關系中,南昌從經濟總量、城市規模和人口規模等方面來看處于劣勢,要趕超發展還是較大的挑戰。


“南昌和九江加起來,產值才與長沙一個城市接近。” 徐斌認為,單靠南昌一個城市是很難有更大的作為,至少從規模上看,昌九一體化也是有必要的。


徐指出,從經濟地理的角度看,這種省會加港口的“雙核”結構在國內外都是比較流行的一種發展模式,兩個城市定位不同,分工不同,可以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從城市群的概念來看,城市群,產業群會比單個的城市和產業更有發展前景,所以江西把南昌和九江放在一起,作為城市群來發展,也可以帶動其他的城市圈。”徐斌說。


通過過去的昌九一體化經驗來看,兩地融合發展仍然有很多瓶頸需要打破。例如,基礎設施的建議水平層次不齊,而互聯共通的融合更是由于行政級別的限制而進展緩慢。


雖然此次《規劃》提出,要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大力提升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水平,構建網絡完善、高效便捷的一體化基礎設施體系。但不少當地學者認為,在一段時間內這個發展水平不均的問題仍很難解決。


《規劃》還提出要遵循現代產業發展和分工規律,加強昌九產業統籌布局和分工協作,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促進產業集群集約和創新驅動發展,構建具有國內比較優勢的產業基地,加快形成現代產業體系。


而事實上,在昌九高速沿線的各地區,存在著很嚴重的產業同質化的現象。


“這個問題不解決,產業無法形成上下游的聯動機制,那樣以來昌九一體化就是空談。”江西省委黨校江西經濟戰略研究所所長黃世賢指出。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