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南京市委常委、江寧區委書記周謙,江寧區區長陳發喜等領導親切會見了江寧高新園企業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繆昌文教授,祝賀他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感謝他在建筑新材料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
混凝土材料領域學術權威
繆昌文是教授級高工、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材料與制品專業,1986年,赴丹麥留學。回國后先后任職于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如今,他已是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并兼任國際材料與結構實驗研究聯合會(RELEM)管理與決策委員會委員、美國混凝土學會中國區主席、中國建材聯合會常務理事。
在中國土木工程材料研究領域,尤其是混凝土材料領域,繆昌文是極具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長期以來,他致力于土木工程材料理論研究與工程技術應用的研究,始終活躍在我國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第一線,先后承擔了包括國家“973”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內的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在混凝土抗裂關鍵技術、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服役壽命及耐久性能提升技術、多功能土木工程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并成功通過了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的檢驗。
截至目前,繆昌文主持完成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3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同時,還獲得香港何梁何利獎、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江蘇省十大杰出專利發明人等榮譽。
在世界級的工程上創造奇跡
混凝土的問題之一就是容易開裂。重大工程項目中,混凝土開裂更是影響工程質量的頭號“殺手”。繆昌文研究發現,混凝土開裂的原因很多,其中,混凝土的早期變形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控制混凝土的早期變形,成了他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重要課題。
“混凝土的主要膠凝材料是水泥,水泥遇水會產生水泥水化熱,水化放出的熱量越高,降溫幅度越大,越容易開裂。” 2004年,繆昌文參與了三峽大壩三期工程的建設。在這項工程項目中,他和科研團隊研究發明的高性能外加劑,成功控制了水泥水化過程和階段水化熱量,提高了大體積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從2006年完工至今,600萬立方米大體積混凝土未發現一絲裂縫,被稱為世界建壩史上的奇跡。
不僅僅是三峽大壩,在與混凝土打交道的20多年里,繆昌文一次又一次在世界級的工程上創造奇跡:在世界最大的斜拉橋蘇通大橋,他將混凝土一次性泵壓到306米高空;在世界最長的高鐵京滬高鐵,他帶領他的科研團隊幫助解決了砂漿填料的技術難題。
科研永遠是他的一片“自留地”
科研和管理“兩肩挑”,繆昌文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而這一過程的開始,來源于他在省建科院的一次經歷。
進入省建科院后,繆昌文挑起了科研的大梁。1993年,他自籌資金5.5萬元,帶領項目組建起了一條簡易的混凝土外加劑混配生產線,生產自行研發的外加劑,結果當年就盈利50萬元。他敏銳地意識到:擁有自主科研成果,依靠自己的企業生產推廣是多么重要。
“其實,我們很多科研成果并不比國際上的差,關鍵是新產品、新技術沒有得到及時轉化。問題之一就是科研人員沒有真正弄清楚用戶的需求,而用戶也沒有很好地和科研人員進行溝通。”繆昌文認為,在整個產業鏈中,應用技術的研發和轉化做得還不夠。如果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重視科研資源的整合,相信城市發展的后勁會大大提高。
對于剛剛榮獲的“院士”頭銜,繆昌文表示,這將是他人生的新起點,我仍然會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科研上,因為科研永遠是我的一片“自留地”。
混凝土材料領域學術權威
繆昌文是教授級高工、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材料與制品專業,1986年,赴丹麥留學。回國后先后任職于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如今,他已是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并兼任國際材料與結構實驗研究聯合會(RELEM)管理與決策委員會委員、美國混凝土學會中國區主席、中國建材聯合會常務理事。
在中國土木工程材料研究領域,尤其是混凝土材料領域,繆昌文是極具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長期以來,他致力于土木工程材料理論研究與工程技術應用的研究,始終活躍在我國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的第一線,先后承擔了包括國家“973”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內的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在混凝土抗裂關鍵技術、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服役壽命及耐久性能提升技術、多功能土木工程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并成功通過了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的檢驗。
截至目前,繆昌文主持完成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3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同時,還獲得香港何梁何利獎、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江蘇省十大杰出專利發明人等榮譽。
在世界級的工程上創造奇跡
混凝土的問題之一就是容易開裂。重大工程項目中,混凝土開裂更是影響工程質量的頭號“殺手”。繆昌文研究發現,混凝土開裂的原因很多,其中,混凝土的早期變形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控制混凝土的早期變形,成了他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重要課題。
“混凝土的主要膠凝材料是水泥,水泥遇水會產生水泥水化熱,水化放出的熱量越高,降溫幅度越大,越容易開裂。” 2004年,繆昌文參與了三峽大壩三期工程的建設。在這項工程項目中,他和科研團隊研究發明的高性能外加劑,成功控制了水泥水化過程和階段水化熱量,提高了大體積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從2006年完工至今,600萬立方米大體積混凝土未發現一絲裂縫,被稱為世界建壩史上的奇跡。
不僅僅是三峽大壩,在與混凝土打交道的20多年里,繆昌文一次又一次在世界級的工程上創造奇跡:在世界最大的斜拉橋蘇通大橋,他將混凝土一次性泵壓到306米高空;在世界最長的高鐵京滬高鐵,他帶領他的科研團隊幫助解決了砂漿填料的技術難題。
科研永遠是他的一片“自留地”
科研和管理“兩肩挑”,繆昌文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而這一過程的開始,來源于他在省建科院的一次經歷。
進入省建科院后,繆昌文挑起了科研的大梁。1993年,他自籌資金5.5萬元,帶領項目組建起了一條簡易的混凝土外加劑混配生產線,生產自行研發的外加劑,結果當年就盈利50萬元。他敏銳地意識到:擁有自主科研成果,依靠自己的企業生產推廣是多么重要。
“其實,我們很多科研成果并不比國際上的差,關鍵是新產品、新技術沒有得到及時轉化。問題之一就是科研人員沒有真正弄清楚用戶的需求,而用戶也沒有很好地和科研人員進行溝通。”繆昌文認為,在整個產業鏈中,應用技術的研發和轉化做得還不夠。如果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重視科研資源的整合,相信城市發展的后勁會大大提高。
對于剛剛榮獲的“院士”頭銜,繆昌文表示,這將是他人生的新起點,我仍然會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科研上,因為科研永遠是我的一片“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