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抵長沙,當地報紙頭條分外搶眼:長沙縣挺進全國縣域經濟20強,醴陵市首次進入百強。百強之中,湘軍占4席。
湘軍崛起,秘密在哪里?提檔進位,靠的是什么?
走馬熱土瀟湘,我們發現,在新型工業化戰略推動下,湖南以先進裝備制造業為發力點,后發趕超,鑄就了三湘大地的“工業脊梁”。
內生力量引領工業崛起
2010年,長沙縣工業總產值達到1168億元,邁入“千億俱樂部”。
作為這個中部第一縣的工業龍頭,土生土長的三一集團演繹了一條耀眼的躍升軌跡:由一家小小的焊接材料廠,變身為國內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基地。
1994年,三一集團進軍工程機械行業時,國內市場被幾家跨國公司牢牢占領。1995年,三一的第一臺混凝土拖泵下線,從此,三一的成長就與“創新”二字捆綁在一起,并逐步從一個“跟隨者”發展成行業的“引領者”。
隨后的10余年間,三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中國第一臺大排量高壓力混凝土輸送泵,亞洲最大噸位全液壓旋挖鉆機,世界第一臺三級配混凝土輸送泵,世界最長的72米臂架泵車……把三一提升到混凝土工程機械的領軍地位。年銷售額從1999年的3.7億元,到2010年的500多億元,足足翻了130多倍。
這個縣,與三一集團共同成長的,還有中聯重科和山河智能。1999年,山河職能還是一家注冊資金100萬元的小企業,而中聯重科的前身,只是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的一家下屬企業。如今,中聯重科年銷售額突破300億元,山河智能年銷售額也達30億元。
對本土企業的扶持與呵護,成就了湖南首個“千億子產業”。2010年,湖南工程機械產業總產值1133億元,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以上。
技術升級掌控市場優勢
18日,武漢地鐵4號線4億元列車訂單,被中國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收入囊中。加上地鐵1號線、2號線,價值15億元的380多輛武漢地鐵列車,都將從株洲駛入武漢。
南車株機工程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為了應對武漢炎熱的天氣,特意為武漢地鐵B型車配上了更強勁的A型車空調。
不過,奪得巨額訂單的殺手锏,是降噪減重技術。南車株機在地鐵列車車輪上加裝用特殊材料制作的“降噪阻尼環”,可降低噪音10分貝。列車車體采用鋁合金蜂窩結構,減重1噸左右,每年可節約電能5萬千瓦時,還能降噪3分貝至5分貝。加上在動力系統安裝先進牽引電機、變流器等,整車噪音比過去減少兩成以上。
先進的裝備制造水平,讓南車株機占據了絕對市場優勢。去年,國內12個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整車項目招標,南車株機中標114.54億元,占據60%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國際市場上,南車株機的城軌列車駛入素以嚴苛著稱的歐洲。2009年底,南車株機在與歐美、日韓企業的角逐中勝出,獲得了土耳其價值3.5億元的訂單。今年8月10日,第一列出口歐洲的新型輕軌列車在南車株機下線。
從第一臺國產電力機車到第一臺動車組機車,從時速350公里的“飛毛腿”到拉動載重2萬噸、長度3公里車廂的“大力士”,不斷追求技術創新與突破的南車株機,成為牽動湖南新型工業化的當之無愧的“火車頭”。150年前,目睹西方列強的火車隆隆駛來,中國人眼中定是充滿驚奇。如今,中國列車駛入歐洲,老牌列車強國何嘗不是詫異?
這是湖南工業的驕傲,這是中國制造的驕傲。
筑巢引鳳打造汽車新城
湖南曾是二汽的選址地之一,最后卻失之交臂。二汽落戶湖北,這讓湖南人感嘆“既生瑜何生亮”。
項目就是一切。湖南筑巢引鳳,通過招商引資,趕上汽車產業發展“最后一班車”。瀟湘大地正在崛起一座汽車新城。
驅車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三菱、菲亞特兩大國際品牌已經入駐。明年7月,第一臺菲亞特汽車有望下線;2013年7月,三菱汽車將產自湖南。
眾多國產汽車品牌,也紛紛向湖南集結。眾泰汽車20萬臺中高檔轎車項目落戶長沙,北汽福田長沙汽車廠計劃打造中國南方最大的商用車生產基地,比亞迪自主研發的第一款純電動大巴車已經下線,陜汽重卡5萬輛重卡項目將在2015年達產,北汽南方基地18個月建成投產,吉利汽車20萬輛整車項目落子湘潭。放眼三湘大地,處處涌動著汽車及配套產業發展熱潮。
湖南汽車軍團強勢躍進,已具備年產120萬輛整車生產能力。到“十二五”期末,湖南汽車總產能將躍過200萬輛大關,成為中國汽車工業新勢力。
隨著裝備制造業的迅速發展,湖南新型工業化進程正在提速。2010年,全省實現工業增加值6275.10億元,增長21.2%,增幅比上年快2.7個百分點。工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6.1%,比2005年高18.9個百分點,創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高。
湘軍崛起,秘密在哪里?提檔進位,靠的是什么?
走馬熱土瀟湘,我們發現,在新型工業化戰略推動下,湖南以先進裝備制造業為發力點,后發趕超,鑄就了三湘大地的“工業脊梁”。
內生力量引領工業崛起
2010年,長沙縣工業總產值達到1168億元,邁入“千億俱樂部”。
作為這個中部第一縣的工業龍頭,土生土長的三一集團演繹了一條耀眼的躍升軌跡:由一家小小的焊接材料廠,變身為國內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基地。
1994年,三一集團進軍工程機械行業時,國內市場被幾家跨國公司牢牢占領。1995年,三一的第一臺混凝土拖泵下線,從此,三一的成長就與“創新”二字捆綁在一起,并逐步從一個“跟隨者”發展成行業的“引領者”。
隨后的10余年間,三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中國第一臺大排量高壓力混凝土輸送泵,亞洲最大噸位全液壓旋挖鉆機,世界第一臺三級配混凝土輸送泵,世界最長的72米臂架泵車……把三一提升到混凝土工程機械的領軍地位。年銷售額從1999年的3.7億元,到2010年的500多億元,足足翻了130多倍。
這個縣,與三一集團共同成長的,還有中聯重科和山河智能。1999年,山河職能還是一家注冊資金100萬元的小企業,而中聯重科的前身,只是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的一家下屬企業。如今,中聯重科年銷售額突破300億元,山河智能年銷售額也達30億元。
對本土企業的扶持與呵護,成就了湖南首個“千億子產業”。2010年,湖南工程機械產業總產值1133億元,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以上。
技術升級掌控市場優勢
18日,武漢地鐵4號線4億元列車訂單,被中國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收入囊中。加上地鐵1號線、2號線,價值15億元的380多輛武漢地鐵列車,都將從株洲駛入武漢。
南車株機工程技術人員告訴記者,為了應對武漢炎熱的天氣,特意為武漢地鐵B型車配上了更強勁的A型車空調。
不過,奪得巨額訂單的殺手锏,是降噪減重技術。南車株機在地鐵列車車輪上加裝用特殊材料制作的“降噪阻尼環”,可降低噪音10分貝。列車車體采用鋁合金蜂窩結構,減重1噸左右,每年可節約電能5萬千瓦時,還能降噪3分貝至5分貝。加上在動力系統安裝先進牽引電機、變流器等,整車噪音比過去減少兩成以上。
先進的裝備制造水平,讓南車株機占據了絕對市場優勢。去年,國內12個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整車項目招標,南車株機中標114.54億元,占據60%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國際市場上,南車株機的城軌列車駛入素以嚴苛著稱的歐洲。2009年底,南車株機在與歐美、日韓企業的角逐中勝出,獲得了土耳其價值3.5億元的訂單。今年8月10日,第一列出口歐洲的新型輕軌列車在南車株機下線。
從第一臺國產電力機車到第一臺動車組機車,從時速350公里的“飛毛腿”到拉動載重2萬噸、長度3公里車廂的“大力士”,不斷追求技術創新與突破的南車株機,成為牽動湖南新型工業化的當之無愧的“火車頭”。150年前,目睹西方列強的火車隆隆駛來,中國人眼中定是充滿驚奇。如今,中國列車駛入歐洲,老牌列車強國何嘗不是詫異?
這是湖南工業的驕傲,這是中國制造的驕傲。
筑巢引鳳打造汽車新城
湖南曾是二汽的選址地之一,最后卻失之交臂。二汽落戶湖北,這讓湖南人感嘆“既生瑜何生亮”。
項目就是一切。湖南筑巢引鳳,通過招商引資,趕上汽車產業發展“最后一班車”。瀟湘大地正在崛起一座汽車新城。
驅車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三菱、菲亞特兩大國際品牌已經入駐。明年7月,第一臺菲亞特汽車有望下線;2013年7月,三菱汽車將產自湖南。
眾多國產汽車品牌,也紛紛向湖南集結。眾泰汽車20萬臺中高檔轎車項目落戶長沙,北汽福田長沙汽車廠計劃打造中國南方最大的商用車生產基地,比亞迪自主研發的第一款純電動大巴車已經下線,陜汽重卡5萬輛重卡項目將在2015年達產,北汽南方基地18個月建成投產,吉利汽車20萬輛整車項目落子湘潭。放眼三湘大地,處處涌動著汽車及配套產業發展熱潮。
湖南汽車軍團強勢躍進,已具備年產120萬輛整車生產能力。到“十二五”期末,湖南汽車總產能將躍過200萬輛大關,成為中國汽車工業新勢力。
隨著裝備制造業的迅速發展,湖南新型工業化進程正在提速。2010年,全省實現工業增加值6275.10億元,增長21.2%,增幅比上年快2.7個百分點。工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6.1%,比2005年高18.9個百分點,創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