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上海:圍“塵” 蓮花河畔居 不易混凝土廠搬遷難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7-06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青年報
核心提示:上海:圍“塵” 蓮花河畔居 不易混凝土廠搬遷難 
  15年前,一個叫“天利”的混凝土廠落戶上海閔行區梅隴鎮張慕村;15年后的今天,這個村成了城市的一部分,居住小區的樓房一幢接著一幢拔地而起。就在這個過程中,居民對混凝土廠產生的粉塵與噪音污染意見越來越大,投訴聲越來越多,當地政府也倍加糾結,但直至記者采訪時,這樣一場“持久戰”仍不知何日終結。

  居民盼著混凝土廠搬遷 

  日前,多位讀者向本報投訴稱,地鐵一號線外環路站南面的一個混凝土廠,不但噪音擾民,產生的粉塵還飛向附近小區里,弄得不敢隨意開窗,也不敢隨意曬衣服,嚴重影響小區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 

  居民投訴的這家混凝土廠為上海天利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其東面就是“樓脆脆”蓮花河畔景苑事發地,西面為地鐵一號線外環路站,北面為淀浦河、南面是羅陽小學、羅陽七村三州花園。 

  與混凝土廠一路之隔的羅陽七村三州花園沿街墻面上,上百個窗戶中,沒有一扇窗打開,不少窗玻璃上,都布滿著厚厚一層塵土。 

  “誰還敢開窗戶?”當記者問這里的沿街窗戶是否長期不打開時,底樓一店鋪老板坦言,他印象中很少看見樓上窗戶打開情況,其原因就與“天利”混凝土揚塵與噪音有關。 

  住在小區里面的一位居民則告訴記者,越是靠近羅陽路這邊,灰塵越多,噪音也越大,一般情況下,小區居民散步時,也不會到這邊來,但是,“躲”得了灰塵,卻難以“躲”噪音,有時,夜深人靜了,還可以聽到攪拌車從旁邊經過的轟鳴聲。 

  “我們投訴過好多次了,老早就聽說這個廠要搬,但搬到現在還沒有搬掉,現在都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了。”居民們說,他們向居委會、梅隴鎮政府、閔行區政府等方面都投訴過,現在都不知道還有沒有必要再投訴。 

  設在羅陽七村三州花園的梅隴鎮羅陽第八居委會有關負責人則告訴記者,幾年前開始,就不斷接到居民投訴反映“天利”混凝土廠擾民的投訴,有關人大代表也反映過,為此,還與“天利”混凝土廠交涉過,但都被對方以種種理由“擋駕”。 

  讓居委會記憶更為深刻的是,出入“天利”的一輛攪拌車,在經過羅陽路上時,還曾撞倒兩位小孩,造成一死一傷事故,“如果沒有這個混凝土廠,肯定不會有那么多攪拌車經過,就不可能釀成那樣的悲劇。” 

  混凝土廠提兩點搬遷條件 

  “天利”是什么態度?記者前往采訪時,有關負責人大吐苦水,也大講他們積極采取的措施。接受記者采訪的上海天利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廠長徐智勇介紹,自前兩年接到讀者投訴后,就非常重視,不但出臺措施要求攪拌車出入時不能鳴號,還在場內所有攪拌機外安裝了隔音墻,把原來的活塞式空壓機更換成螺桿式空壓機,以大大降低噪音。 

  同時,混凝土廠也在門口建設了車輪清洗水槽,對碼頭中轉筒倉吸塵及碼頭空壓機房進行了改造,每三個月就換一次筒倉,并在場內設置了十多處設置了高壓噴淋,使噴淋能覆蓋場內主要作業區,每隔兩小時就噴射一次,以盡可能減少塵土飛揚現象。 

  徐智勇一再強調,對于附近居民的投訴,廠里一直非常重視,所采取的這些措施花去了六七十萬元。 

  “既然有噴淋,又是兩小時噴一次,為何地面還是干的?”當記者提出這一問題時,徐智勇解釋是因為天氣太熱所致,不過,當記者提出想進一步驗證噴淋效果后,徐智勇指揮廠內工作人員將噴淋打開時,離廠區大門最近的兩處噴淋卻“罷工”了。廠區內工作人員解釋,這樣的故障剛剛發生,將馬上進行整改。 

  徐智勇解釋,其他噴淋裝置使用的是工業用水,水壓比較高,噴淋效果好,而這個噴淋裝置所用的水源與辦公用房水源一樣,水壓比較低,所以噴不出來。當記者詢問是否考慮采用增壓泵增壓時,對方又表示,以前用過增壓泵,但增壓泵壞了,需再買一個才行。 

  對于居民希望該廠早日搬遷一事,徐智勇介紹,“天利”也想搬遷,以徹底消除對附近居民的影響,目前,他們已在浦江鎮與航頭鎮鎮界處的大治河那租了一塊地,并為廠區建設打下了樁基,預計新廠區將于今年年底基本建好。 

  但是,搬遷到那里還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徐智勇說支持有兩點,一是政府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但徐智勇不愿意說出具體的補償數字,二是原來在這里工作的200來名員工不一定都愿意到新的廠區上班,希望政府部門能幫忙協調、安排。 

  鎮政府直言該廠成為包袱 

  居民寄希望混凝土廠搬遷,混凝土廠又把搬遷希望寄托到政府那,政府又有什么樣的反應?昨日,記者進一步采訪了梅隴鎮政府規劃和建設辦公室副主任何忠良,在他看來,這個混凝土廠已然是該鎮域范圍內的一個難以甩掉的包袱。 

  何忠良介紹,“天利”系1995年左右開始建成運營,當時,這塊地為工業用地,租期長達30年。但是,“天利”的總部在浦東新區,相應的,稅收也交到了那邊。 

  “真沒有想到,城市化進程這么快,一個當初連稅收都不交到我們這里的一個企業,現在卻給我們出了個大難題。”何忠良說,“天利”所在的地方當時叫張慕村,村莊里到處是農田,一號線南延伸段還在規劃中。 

  在這里的城市化進程中,鎮政府于幾年前陸續接到了居民對“天利”混凝土廠的關于噪音、揚塵等污染的投訴,每次接到投訴后,鎮里就會派出專門工作人員前往調查、協調。在調查與協調中,“天利”才采取了諸如安裝噴淋裝置、隔音墻等方面的措施。 

  但是,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何忠良坦言,閔行區這邊,只能從環保的角度要求他們交排污費,而且按照有關規定,最多也就一個月兩萬來元。 

  為了治本,有關方面還于2009年對“天利”混凝土廠所在地進行了規劃,梅隴鎮政府也曾督促“天利”搬遷,但是,對方提出的經濟補償遠遠超過了鎮里的承受能力。 

  協調中,“天利”還曾提出過一個不搬遷但“轉型”的想法,即由他們直接將在原來的工業用地上建設商業用房進行運營。由于這一想法與政府有關規定相抵觸(工業用地要變為商業用地后,須通過拍賣程序才能決定開發主體),“天利”的這一想法未能通過。 

  至于“天利”說已著手在大治河那邊籌建新的廠址事項,何忠良告訴記者,還沒有聽說過。他所知道的是,“天利”經過改制,已成了外資企業,要想讓其搬遷,比以前更難了,至今,搬遷之事還沒有眉目。 

  》記者手記 

  誰為居民的呼吸“埋單” 

  一邊運營方大倒苦水,稱其搬遷有難度;一邊是政府部門稱其要價太高,無法承擔。在這場搬與不搬的爭論中,最受傷害的是附近居民,長期要忍受不能開窗、不能呼吸新鮮空氣的尷尬。如果雙方都各自退讓一步,也許附近居民早就不再飽受噪音和揚塵之苦。但這僅僅是“如果”,誰又能夠在利益面前讓步呢? 

  當然,造成如今的局面根源不在搬遷補償上,而在于有關方面當初將土地租給“天利”時,沒有考慮到城市化進程會如此之快。也許,當初的土地出租方,如果考慮到城市化進程如此之快,與“天利”簽訂的有關土地承租合同,就不會一租就是30年。但這也僅僅是“也許”,因為近十多年來的城市化進程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每個人的想象。 

  事實已然。在大力提倡“科學發展、環境和諧”的當下,在這個集聚居住的地方還存在這種污染環境的企業,實不應該!面對市民幾年來“馬拉松”似的投訴,相關部門除了“責令整改”這樣柔軟的要求外,還有沒有更嚴格的措施?對這類存在于市民生活圈內的污染源,有沒有更具體的標準予以約束?要解決這個問題很難,但并非無解,關鍵是看解決人是否秉承為民服務的責任和意愿。 

  》相關新聞 

  城市化進程中污染戶搬遷成難題 

  其實,類似梅隴鎮碰到“天利”搬遷難題的事情,在本市其它地方也有發生。 

  同樣是在淀浦河上,靠近羅秀路的這一段,也同樣有一些堆場,有的從事水泥批發,有的從事黃沙批發,有的也進行著混凝土攪拌業務。 

  記者調查中,這些廠不少也是在十多年前將場地租給有關投資方的,那時,廠區所在地方周圍也是農田,但時至今日,周邊都已高樓林立。高樓里的居民對于這些廠的噪音與揚塵污染,也同樣不滿,雖然,環保部門讓這些廠安裝了噴淋裝置等設備以減少揚塵,但有的廠“陽奉陰違”,居民仍然受害。 

  在一個賣黃沙、水泥的堆場里,記者見到,盡管安裝有噴淋裝置,但地上仍然遍布灰塵,有的地方,灰塵足可埋沒腳背。記者調查時,有關負責人的說辭也是天氣太熱了、太干了。 

  一位負責人坦言,他們也想搬遷,以免老是被附近居民投訴,但是,他們又不想搬遷。因為搬遷會影響他們的生意,而且,搬遷還需要一定的費用。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