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泰州長江大橋三塔全部建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04-26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新華日報
核心提示:泰州長江大橋三塔全部建成
  4月24日上午10時,泰州長江大橋中塔上橫梁成功合龍,標志著這座擁有兩項世界紀錄的“神州第一橋塔”順利落成。而他們建設過程中創新、精細的施工方法,已獲得國際權威雜志的關注。副省長史和平在合龍儀式上向大橋建設者表示慰問。在現場,建設者向記者揭秘了兩項紀界紀錄的誕生。

  “自找苦吃”,并非為了創紀錄

  泰州大橋是世界首座三塔兩跨特大跨徑懸索橋:即在水中增加一個主塔,形成兩個1080米的主跨。

  據了解,世界上多塔懸索橋的工程實踐非常有限。日本在1961年建成的小鳴門橋,其兩個主跨僅160米;上世紀90年代,智利曾研究過主跨超過千米的三塔懸索橋,至今尚未建設。省交通廳廳長游慶仲告訴記者,世界上至今沒有特大跨徑的實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多塔懸索橋的受力特點與傳統懸索橋有很大差異。因此,泰州大橋注定要在世界橋梁史上烙下濃重一筆。

  那么,泰州大橋的建設者為何要“自討苦吃”,選擇這種高難度的橋型呢?泰州長江大橋建設指揮部現場總指揮鐘建馳解釋了其中原因:一,橋位處江面寬闊,如采用一跨過江的橋梁方案,投資將大幅增加;二,橋址處河床呈淺W形斷面,江中一塔正好可以充分利用中間較淺的河床;三,這種橋型,可大幅降低主纜和錨碇受力,實現軟弱地基上的特大橋梁建設;四,能顯著減少水中礅和錨碇的數量,有利于橋下通航。

  一項世界紀錄的三個關鍵詞

  “世界最高人字型鋼塔”這一世界紀錄的誕生,包含著三個關鍵詞:最高、人字型、鋼塔。

  三塔兩跨特大跨徑懸索橋——這樣的橋型,對中塔的選材、結構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經過多種組合的比選論證,泰州長江大橋最終決定在江中建設一座高達200米的鋼塔,因為鋼比混凝土更具柔韌性;而為了防止剛度太小,又將塔型縱向設計為“人”字型來提高塔的剛度,剛柔結合,從而達到中塔的最佳剛度。

  但是,“人”字型的特有結構,大大增加了匯接點,決定了塔身建設難度更高。塔柱共分21個節段,每節在工廠制造后運至現場再一節節往上累加。這樣的難度可以用搭積木來形容,把5塊積木摞起來還很容易,但超過10塊、20塊就很難了。而超厚鋼板的焊接,本身也是一大難題。通過技術攻關和反復工藝試驗,建設者先后攻克數十項技術難題。其中,將150毫米厚的鋼板進行熔透對接,這在國內橋梁建設史上尚屬首次。工程完成后,經檢測,鋼塔柱垂直度達到1/15000以上,大大優于設計的1/4000的精度要求。

  “半個足球場”深埋至水下70米

  與此前江陰大橋、蘇通大橋、潤揚大橋建立在“群樁”基礎上不同,泰州大橋還有一項世界紀錄——“世界入土最深的水中沉井基礎”。

  如果說,群樁是一根根筷子,沉井就相當于一個大鋼箱。泰州大橋中塔沉井建設具有兩大難點:一是體積巨大。根據需求,中塔沉井平面有半個足球場那么大,高度相當于26層樓;二是環境復雜。中塔沉井所處的長江揚中河段為感潮河段,水流受長江徑流和潮汐雙重影響,河床的沖淤變化情況非常復雜。

  要將如此巨大的沉井精準沉至水下70米深的合適位置,確非易事。為保證中塔沉井順利施工,省大橋建設指揮部委托河海大學、南京水利科學院在沉井施工技術方面超前組織了兩年多的攻關。最終確定,鋼沉井節段單元在工廠制造,首節鋼沉井在船臺拼裝完成后,采用滑道輔以大型浮吊方法下水。在定位施工中,建設者們又大膽創新,首創了“鋼錨礅導向定位系統”、“電子眼”實時跟蹤等一系列手段,僅用81天,就確保了泰州大橋首項世界紀錄成功誕生!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