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從中交二航局傳來喜訊,由該局承建的安徽池州長江大橋順利建成通車,于當日正式投入運營。據悉,多項新技術新工藝在該項目中獲成功應用,其中“皮膚功能混凝土”和鋼橫梁集聚錨錨固技術為國內首創。
池州長江大橋位于長江下游貴池河段,南北分別連接安徽池州和銅陵樅陽,是安徽“四縱八橫”路網規劃中“縱三”——濟祁高速的控制性節點工程。通車后,樅陽到池州過江將不再繞行銅陵長江大橋,路程將由原本的一個半小時縮短為半個小時。大橋全長5.818公里,跨江主橋長1448米,為不對稱混合梁雙塔雙索面斜拉橋,主跨828米,在國內同類型橋梁中跨度位列第四。大橋采用雙向六車道,設計車速100公里/小時。項目設計單位為駐鄂央企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施工單位為中交二航局四公司。
池州長江大橋設計揉進了具有當地特色的九華山佛教文化,將佛手、佛珠、佛光巧妙地融入到主塔的造型中。塔柱猶如合十的雙手,鋼橫梁外包琉璃黃色鋼球如佛珠,集束呈放射狀的拉索寓意佛光,整體設計造型生動。中交二航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保障橋梁建筑質量安全,又能實現橋梁建筑與美學、人文的完美統一,大橋建設者根據“皮膚效應”仿生學原理,經過300多次反復試驗,研制出一種性質和功能梯度變化的新型非均質復合混凝土材料,并成功應用在大橋主塔施工中。同時,建設者將大橋主塔108根斜拉索錨固在6道鋼橫梁上,整體呈放射狀伸向橋身,成功首創了分組集聚錨錨固工藝。這些新材料、新工藝,改變了大橋主塔的受力結構,提高了索塔塔柱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耐久性和觀賞性,使結構的功能性和經濟性達到最優。
該項目總工尚龍告訴記者,大橋塔柱外層澆筑的特殊混凝土專業名稱叫“梯度功能混凝土”,俗稱“皮膚功能混凝土”。這種混凝土能夠明顯改善整體主塔的外觀質量,不僅免除了后期涂裝的成本,且以其獨有的特性極大地提高了塔柱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能,大大增強了主塔結構強度。
據了解,皮膚功能混凝土與普通混凝土的不同主要在于原材料的選擇及配合比。大橋項目部將房建墻體材料鈦白粉引入大橋混凝土中,經過反復多次的配合比試驗研究,終于攻克了塔柱皮膚功能混凝土現場澆筑、泵送、振搗等多項關鍵性技術難題,填補了我國在皮膚功能混凝土領域的空白。此次“皮膚功能混凝土”結構體系,在索塔外表面采用的是厚度36厘米的白色纖維耐久混凝土,內側采用普通C50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內層普通C50混凝土和外層“皮膚功能混凝土”需要同步澆筑,其交界面既要充分融合,又要減少內層混凝土對外層混凝土的侵染過多而影響外觀,操作難度極大。經建設、施工、監理單位組成的專家團隊長達一年的專題攻關,該混凝土體系及施工工藝才取得成功。鑒于其獨創性,《梯度功能混凝土塔柱施工工法》獲評安徽省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