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為何幾個部門管不好一輛“工程車”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01-20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消費者報
核心提示:為何幾個部門管不好一輛“工程車”
  新年伊始,“工程車”再次成為安徽合肥這座城市的夢魘。短短4天時間,渣土車、運料車、混凝土攪拌車等“三車”奪去了11條鮮活的生命。而這距離去年8月當地城管、交管、建委等部門推出新舉措嚴厲打擊“三車”違規行為,僅僅過去4個多月時間(據1月16日《新安晚報》報道)。

  “工程車”瘋狂駛過,碾碎的不只是幾個家庭的幸福,更揭開了我們心底那道沉重的傷疤。去年夏天,同樣在合肥市,8天內連出8起與“三車”有關的交通事故,導致4死11傷。城市的傷口尚未完全愈合,嚴厲打擊之聲猶在耳畔回響,新的悲劇卻已然上演。細細數來,有管理工程車權限的部門并不少,可為什么這么多部門管不好一輛 “工程車”?面對記者的采訪和公眾的質詢,相關職能部門的回答往往如出一轍——先是介紹已經做了哪些職責范圍之內的事情,然后表示工程車惹禍的根源不在己方。

  按照民間的說法,“九龍治水”往往意味著來年雨水稀少。如今,工程車整治工作也在遭遇“九龍治水”的困局。表面上看,有幾個部門在管,各個環節都有人管,實際上卻并未形成“1加1大于2”的合力。

  一直以來,每每類似悲劇發生,我們都習慣于從工程車本身去查找原因,比如,“三車”大多是“巨無霸”,一定程度上具有橫沖直撞的資本;工程車大多牌照模糊,可以逃避電子眼監控;司機按趟計酬,在利益的驅使下難免多拉快跑。誠然,這些都與工程車的瘋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并非問題的關鍵。工程車本身沒有原罪,之所以一再成為“馬路殺手”,恰恰是因為我們對于它的習慣性違規太過寬容。與開“霸王車”的刺激和多拉快跑的收益相比,被相關部門查處的違規成本實在有些微不足道。

  《韓非子》中有這樣一則寓言。楚國麗水河盛產金砂,官方嚴令,凡偷采者處以五馬分尸的重刑,但是偷采仍難禁絕。有人問偷采者,為何要冒著分尸的危險來偷采呢?答曰,未必被捉到。誠如斯言,當多個部門“大路朝天,各管一邊”時,違規工程車就有空間可閃轉騰挪,大玩危險游戲。措施再嚴厲,制度再周密,如果得不到有效執行,也就不可能發揮真正的震懾力。

  但愿血的代價,能夠刺痛相關部門的神經。在11條生命面前,誰都沒有顏面談論 “我做了什么”,而應捫心自問 “我還有哪些沒有做”。要想除去“霸王車”,相關部門有必要加強溝通協調,明確誰主管、誰配合,建立事后追究問責機制,一旦發生類似事故,堅決倒查相關部門和人員的失職責任,絕不姑息遷就。唯此,方能以制度的威嚴催生執行的鐵腕,馴服一輛輛瘋狂的“工程車”。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