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將發展智能建造作為培育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立足“數字化設計、工業化生產、智能化施工、可視化治理”技術路線,以智能建造為主抓手、建筑機器人研發應用為重點,一體推進建筑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融合發展,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數字住建+智能建造”行業轉型發展新模式。
政策護航
構建智能建造制度保障體系
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智能建造工作,市委主要領導到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調研時要求,大力發展智能建造,建強現代建筑產業鏈;市政府主要領導、分管市領導對智能建造工作多次作出專題批示。
一是“政府+市場”協同推進,凝聚行業各方合力。2023年7月,重慶成立全市智能建造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秘書長擔任組長,市政府辦公廳、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市教育委員會分別牽頭組建綜合協調、應用推廣、產業引育、人才培育四個專項工作組,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定期召開工作會議,調研市場主體,研究解決問題困難,安排部署工作任務。各部門將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作為重要工作,出臺具體工作措施,試點區縣不斷強化工作統籌、加大工作力度,行業企業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提升轉型升級的工作意愿。
二是“引導+激勵”政策保障,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圍繞項目實施、產業發展,建立資金補助、招投標、科技創新、評優評先等政策體系,強化智能建造項目前期策劃,將建筑機器人與智能施工裝備應用納入設計審查、數字工地日常管理范疇,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智能建造內生動力。如,新建軌道交通項目、單體建筑面積大于2萬平方米的房屋建筑項目、概算投資大于5億元的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全面采用智能建造技術;2024年2月,印發《重慶市智能建造、建筑工業化項目技術復雜認定標準(試行)》,被認定為技術復雜的智能建造項目,可在施工招標時采用綜合評估法。
技術引領
打造智能建造創新生態
重慶市以工程應用為牽引,加大新型建造方式科技創新支持力度,構建集創新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于一體的協同創新體系,形成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促進全國先進技術在重慶落地轉化。
一是“數字+建造”雙向賦能,促進行業轉型升級。以“數字重慶”建設為契機,聚焦“住”“建”兩大領域、“城”“鄉”兩大基本面,謀劃構建重慶“數字住建”工作體系,推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已建成“住建大腦”和CIM(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及能力組件。其中,“住建大腦”開展城市空間運營等高質量數據集和可信空間建設,為城市治理智能化升級強化AI(人工智能)賦能、數據供給;CIM平臺已歸集全市707萬棟房屋數據,整合“實景三維”模型和物聯感知數據,覆蓋5400平方公里行政區域,形成城市空間分析、數字孿生模擬等11項共性能力,有效支撐重慶東站等重大項目建設和運營;制定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物聯感知體系總體建設方案,編制相關標準及體系圖譜等技術文件,打造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統一物聯感知平臺,全面接入“數字重慶”城市物聯感知體系。截至2024年年底,完成編目接入感知設備3591套,推動物聯網技術在智慧工地、綜合管廊、內澇防治等領域的深度應用;實施AI賦能計劃,部署行業垂直AI大模型,開發上線“渝小筑”行業通用智能體,培育12個AI應用典型案例。
二是“研發+轉化”兩端協同,加速技術落地應用。近兩年投入財政資金3000余萬元,吸引社會投資超1億元,組建智能建造領域市級重點實驗室5所,培育智能建造領域高新技術企業10余家。投資5000萬元,建成重慶智能建造研究院科創中心,打造集智能建造關鍵技術研發、功能場景測試、施工裝備制造等功能于一體的研發創新平臺。目前,已有多家本土企業在智能建造科技創新方面實現突破。如,筑邦科技自主研發6款建筑機器人用于生產、施工,減少人工50%以上。
三是“宣傳+推廣”多向發力,推動建筑機器人規模化應用。2024年12月,重慶市舉辦第二屆建筑機器人大賽,吸引全國20余個省、市團隊來渝交流合作,120余項創新設計、技術產品參賽參展。截至目前,第二屆建筑機器人大賽創意設計作品已形成實物樣機10項,開展工程應用4項,最終形成產品3項。其中重慶大學研發的模塊化建筑天花面板安裝機器人、重慶交通大學研發的足式爬壁檢測機器人已在項目中實戰應用,墻板搬運、混凝土整平、地坪研磨等建筑機器人在團結湖數字經濟產業園、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國際生物城等項目上得以規模化應用,形成集群發展之勢。
產業聚鏈
助力發展住建新質生產力
重慶市聚力實現產業化發展,推動傳統設計、施工等建筑企業轉型升級,加快引育智能建造、數字孿生等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聚鏈成群,形成優勢突出、協作緊密的產業體系。
一是“創新+孵化”緊密協同,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構建“政產學研用金”協同體系,統籌政策資源、創新資源、金融資源、人力資源。落地專注于建筑機器人孵化的產業培育機構——重慶智能建造研究院,推動智能建造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開展央地合作,與中建集團共建中建兩江智能建造研發中心,開展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應用輕型施工裝備集成平臺等智能建造技術。設立5000萬元智能建造天使投資基金,依托遠海建工等搭建國內知名的智能建造與建筑機器人產業中心實訓基地。
二是“項目+產業”相互支撐,培育行業新質生產力。2024年10月,出臺《重慶市“機器人+”應用行動計劃(2024~2027年)》,將“機器人+智能建造”作為重點領域,納入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推動建筑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機器人典型應用開發,推廣“機器人+”應用創新實踐。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已培育出9家本土建筑機器人研發制造企業,研發推廣工程測量、膩子涂敷、室內噴涂、墻磚鋪貼等10余款建筑機器人。2024年開展智能建造政策宣貫、供需對接、項目觀摩、成果展覽、競技比賽等系列活動10余場,形成“項目帶動產業、產業支撐項目”的良好局面。
三是“國內+海外”拓展市場,推動智能建造產業“走出去”。隨著智能建造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產業鏈的日益完善,本土企業在深耕細作國內市場的同時,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實施“走出去”戰略。如,同炎數智的“數智化+全過程工程咨詢”模式,在新加坡軌道交通、科威特機場新航站樓等海外項目得以落地應用;中冶賽迪“輕鏈”項目管理平臺服務海內外項目近2萬個。
下一步,重慶市將緊扣“住建大腦+智能建造”總體思路,圍繞“好房子”建設、城市更新、超大城市治理等需求,構建政策牽引、標準引領、場景驅動、產業協同、人才支撐“五位一體”的工作體系,引領新型建造方式變革。一是將智能建造試點項目納入補助范疇,給予工程總承包或施工單位資金補助,單個項目最高補助金額不超過100萬元。二是發布《建筑機器人應用技術標準》《建筑機器人能力評估標準》《重慶市智能建造技術應用要點》,定期動態更新建筑機器人和智能施工裝備造價定額。三是新培育智能建造試點區縣3個以上,實施試點項目15個以上,做好智能建造經驗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清單,推進智能建造由點及面縱深發展。四是創建市級智能建造產業創新中心,培育智能建造科技創新平臺5個以上。五是將智能建造技術應用納入建筑業從業人員培訓與繼續教育考核范疇,舉辦智能建造科創訓練營1期以上。六是制定智能建造產業園區培育方案,打造兩江新區、涪陵區等5個智能建造特色產業園區,編制智能建造產業圖譜,培育5家以上智能建造系統解決方案實施能力的示范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