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在高新區(新市區)轄區企業新疆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力學實驗室,檢測人員堅永剛將混凝土樣品放入托盤,一臺紅色機器人便開始它的質量檢測工作,不一會兒采集并計算出的數據自動上傳到電腦。
記者從新疆建筑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研究院通過大力開展技術攻關和智能建造實踐,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促進新疆重點項目建設提質增效。其中研發出的“混凝土抗壓智能檢測機器人”已經在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新疆大學博達校區宿舍樓項目、烏魯木齊市第八人民醫院建設項目、新疆師范大學學生公寓樓等重點工程得到廣泛應用。
該科技成果也讓新疆建筑科學研究院成為西北首家建筑工程領域采用智能檢測系統進行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的檢驗檢測機構。
自從有了檢測員“機器人”的幫助,檢測人員的工作輕松了。依托混凝土抗壓強度智能檢測控制系統,檢測員“機器人”單日最大檢測量12小時可完成500組以上,可自動完成樣品搬運、樣品放置、抗壓試驗、樣品出樣、結果判定、數據上傳等工序,并可根據需求自動生成原始記錄和報告。整個過程可進行全程監控,大大提升檢測效率的同時,確保檢測數據的真實、公正、準確。
“混凝土抗壓試驗關系到工程質量,必須得認真、規范、嚴謹,這不僅是一項腦力活,更是一項體力活。”堅永剛介紹,傳統的混凝土抗壓試驗勞動強度大,標準試塊每組3個試件,單個試件重約8.1公斤,每組就24.3公斤。檢測員“機器人”出現后,我們由之前的8人操作4臺壓力機變為2人操作,一人準備放樣品,一人操作電腦就可以了,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也由“以人為主”邁進“智能檢測”時代。
目前,新疆建筑科學研究院進一步對檢測員“機器人”進行升級、完善,讓操作更方便和安全。近年來,新疆建筑科學研究院為進一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引進并更新各類檢測設備,針對實驗室進行改造,提升檢測產能,縮短檢測周期。其中2023年該院受理發明專利13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授權發明專利1項,國際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獲得國家級優秀成果創新獎6項,省部級成果創新獎16項,自治區工法7項等等,多項技術創新優秀項目應用于天山南北重大項目建設。
作為國家智能建造試點城市,烏魯木齊目前正積極發揮創新引領和示范引導,不斷探索智能建造管理機制創新、建筑機器人的使用,加強科研成果轉化,促進建筑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短評|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近日,新疆建筑科學研究院接連傳來好消息,該院承建的我國首口萬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鉆機基礎施工突破9000米;研發的混凝土抗壓智能檢測機器人提高了新疆建設工程智能檢測領域的發展速度;中建新疆建工科創平臺基地計劃3月投入使用,可提供建筑節能等近30項技術檢測工作。
創新就是生產力,企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只有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堅定不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推進創新成果本地轉化和產業化,才能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
重大工程,從勘探、規劃、論證、設計到施工,往往極其復雜,技術挑戰巨大。以重大工程帶動科技創新,也是一種鮮明特色的科技創新方法和路徑。為控制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航站樓超長隔震結構施工變形的難題,中建八局項目團隊成立博士工作站,聯合國內知名高校、院士專家團隊、設計院,主要從材料維度、構件維度、施工維度等方面展開研究。針對深地塔科1井鉆機基礎施工項目難題,新疆建筑科學研究院科研團隊深入項目現場研究出“沙漠腹地交通及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地基基礎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科研課題成果,并提出采用“沙漠沙干壓+碎石土墊層”地基基礎方案……重大工程項目為科技創新研究與實踐提供豐富應用場景的同時,科技創新也助推著工程的高效建造。
提升創新能力、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廣泛匯聚創新人才……建筑業龍頭企業積極開展重大技術攻關與工程示范,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掌握創新和發展的主動權。相信通過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開放式科技創新機制,將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有力支撐著新疆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