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家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拉動了水泥工業,水泥產量線性式上升,但增速卻呈是波段形走勢。一位業內專家對近10多年來的水泥工業表現評價:水泥增速超過10%,市場肯定好,價格上揚;水泥增速低于5%,市場就會很糟糕。為什么?實際上他點出了水泥供需間的關系?!@幾年,水泥產能供給的高增長吞噬了需求增長帶來的利潤空間。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國家出臺4萬億“救市”,水泥產業連續過了3年好日子,產量增速都在12%以上,這時市場關注的是市場成長和新型干法比重,資本市場更是放大季節的彈性。因此盡管2009年38號文件指出水泥產業潛在的產能危機,但沒有果斷采取措施。因為各方仍將目光鎖定在4萬億的前景和38號文件的“門檻”,這是今后市場的雙保險。
但不可顛覆的市場規律仍正一步步朝我們走來,經濟有上行期就必然伴隨下行期。2012年進入4萬億尾聲,市場下行是市場規律性的反映;然而走慣了上行市場,忍受不了下行的煎熬,政府再度出手的4萬億2.0版,在2013年又將市場推高了一把。
2013年的市場超預期,使不少人在調高2014年預期,寄希望水泥利潤再度突破2011年千億關口。措手不及的是,今年3月以來,市場非但沒有如期啟動,反而節節下行。新一屆政府的思路,不再唯GDP論,改變過多注重依賴投資拉動增長模式,尤其在2014年,房地產市場遭受重創波及到了水泥市場。
縱觀近幾年的水泥產量增速走勢曲線不難看出,向下調整的走向明顯,政府調節拉升市場的作用力也愈發有限。
中國幅員遼闊,區域發展不一,經濟周期的差別不一(我們將區域的水泥產量視為水泥消費量)。今年水泥巿場最大表現特征,市場下行壓力加大,在華北、東北、華東巿場上表現突出,從今年1~6月水泥產量增速看:
華北,下行最為明顯,連續兩年負增長,2014年更是急跌8.64%;京津冀的數據,市場走弱的趨勢更明顯了,已連續三年負增長,且幅度不斷擴大。
東北,實際上2014年的增長并不是水泥消費量的增長,而是產能釋放帶來的真正意義上產量的增長;
華東、中南,既含經濟發達地區又有市場成長地區,但華東2014年下行走勢非常強勁;
西南、西北,還處于市場成長階段。
當年產能過剩即將來臨,筆者當時在全國各地調研中看到,市場還處在上升期,大家都沉浸在新型干法比重提高、企業規模做大中,而導致產能過剩的生產線正一條一條建設投產奔到眼前。在建生產線建設規模、速度大大超出需求増長。產能過剩的區域擴散、年度傳遞,大家逐步體會到了產能過剩的壓力。
本文用意在于提醒,目前水泥市場的問題已不再是產能過剩,而是需求的下滑是否會即將來臨?這也就是前不久和中國建材總經理曹江林談起的“需求平臺”。 而從長期跟蹤巿場軌跡可看出:巿場上半場(上行期)行將或正在結束,盡管政府幾次加大投資拉動市場,但難改巿場下行態勢,下行箱體已經行成,下半場(下行期)即將或正在來臨。
面對巿場下行要有共識,集中度、產能過剩是可以改變、控制的因素,但需求下行不可抗。巿場上行期企業還方可從容應對,一旦下行期臨頭,好比雪上加霜,刻不容緩。因此在水泥發展的換場期間認淸形勢,把握巿場,應早日提上日程。
京津冀市場前車可鑒,大家只看到產能過剩一面,怱略了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但巿場的負增長將對巿場沖擊更大——京津冀連續3年負増長,市場壓力突顯,限產不如南方有效,根源在于需求,缺少了旺季需求放大的弾性,京津冀地區市場需求下滑、產業集中度下降、產能過剩嚴重,三箭齊發,價格應聲而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