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黑龍江省,一條開工前未經環評、采礦權、安評批復、違規批建的新增水泥生產線,在今年全國兩會強調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嚴控新上增量”話音剛落的時候,于3月16日開工,目前正在距離居民區不足300米的地方,日夜趕班興建。這樣一條頂風興建的違規新增水泥生產線,居然還是當地一項“市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違規新增水泥產能,為何竟成地方“重點項目”?
日前,黑龍江省雞西市多位知情人反映,雞西市城子河區白石道班西側,一條日產2500噸水泥生產線正在“未批先建、邊批邊建”。 據調查,這條屬于雞西賽龍水泥制造有限公司的水泥生產線項目,由賽龍水泥制造有限公司、江蘇蘇中建筑集團和浙江恒昌集團共同開發建設,預計今年10月末點火。
“年產30萬噸”置換為“年產75萬噸”,何來“等量置換”
據調查,該項目是黑龍江省工信委2012年12月6日以“等量置換”的名義核準批復的。按《關于雞西賽龍水泥制造有限公司等量置換建設2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項目(帶純低溫余熱發電)核準的批復》(黑工信原發[2012]592號文),同意雞西賽龍水泥公司現有的兩條直徑2.8×40米預分解窯生產線(總計年產30萬噸),等量置換建設一條日產25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年產75萬噸)。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指出:用年產30萬噸的落后生產線,置換年產75萬噸的新型干法線,新增產量超出了一倍還多,怎么可能是“等量置換”?這是一種非常明顯的“假置換”行為。
按照這位負責人的說法,雞西賽龍正在新建的這條水泥生產線,不應屬于“等量置換”項目,應屬新建水泥生產線項目。據查,無論是依據國發[2009]38號文,抑或國發[2013]47號文,對這一實質為新建的水泥生產線項目,省級工信委都沒有核準審批的權限。
2009年《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發[2009]38號文)規定:對于新建水泥生產線項目審批權限一律上收到了國家有關部門批準。
2013年《國務院關于發布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3年本)的通知》(國發[2013]47號文)規定:在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中,水泥行業由省級政府核準。
正因為政府部門涉嫌審批錯誤,6月12日,自稱是雞西賽龍公司代表的黃先生在北京給記者提供的書面材料顯示:在施工過程中,收到省發改委《關于雞西賽龍水泥制造有限公司違規建設項目處理意見的函》(黑發改產業函[2014]361號)。黑龍江省發改委361號函認為該項目“違規”,撤銷省工信委[2012]592號的核準文件,并通知嚴禁開工建設。
實際情況是,項目并沒有停工,相反,據知情人透露,截至本文刊登時,該項目廠區駐扎的工人仍在趕工。在廠區周邊,還增設了配備望遠鏡的保安日夜巡視。
明顯影響周邊環境和附近村民正常生活,為何“環評達標”
針對群眾舉報的線索,記者于4月中旬和6月上旬,兩次趕赴雞西,采訪了當地村民,了解了此項目的現場施工情況。
4月中旬,記者在現場看到,正在施工的生產線,部分廠區被用圍板隔離,一些水泥生產設備堆放在廠區內,施工現場被挖起的泥土和施工所用的砂石混放,裸露在施工現場。
在已經開工建設的新生產線廠址內,豎著一塊“雞西賽龍水泥制造有限公司水泥熟料建設項目鳥瞰圖”,上寫:日產2500噸水泥熟料建設項目,總投資2.9億元,是“重點產業項目”,由賽龍水泥制造有限公司、江蘇蘇中建筑集團和浙江恒昌集團共同開發建設。
記者調查了解到,浙江恒昌集團有限公司,是浙江省金華市一家主營服裝、染料和毛線的公司,公司還有一些房地產項目,在公司的既往經營架構中,并未涉及水泥行業的業務。
據了解,雞西的這條線,占地7.6萬平方米,距雞西最大的水泥企業——雞西(北方)城海水泥有限公司直線距離只有5公里,距“等量置換”的原來的兩條預分解窯熟料生產線直線距離3公里左右,屬于異地建線項目。目前,被定義為“等量置換”的生產線依舊在運轉,定位維持性生產。
但黃先生在接受采訪時始終強調:該生產線是在原址上興建的。
首次調研初步了解情況后,為了取得進一步的核實,6月上旬,記者再度赴雞西,走訪了白石村,并與當地村民進行了深入溝通。
一位隨行調查的村民指著建設廠區說:“我們白石村邊界,距該施工生產線所在地邊界不足300米。站在賽龍老廠區正南方大約4.5公里的雞西穆棱河公園向北看,現場生產環境十分惡劣,煙塵飛揚。”
眾多村民表示,在這里建設水泥生產線應當事先征得他們的意見,很多村民都是在該項目挖土修路階段,通過間接的渠道才獲知這里要建水泥廠。
黃先生在采訪中表示,該項目離周邊村莊的距離,應該是由環保部門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在環評審批之前拿出準確數據,進行核實規劃,如果環評審核過程中,該項目的廠址與居民區未達到國家規定的距離標準,環保部門應該告知企業,并且不會下發環評批文。既然環評批復已經下達,就說明該項目的選址沒有問題,企業亦不承擔這方面的責任。
村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這條新建生產線的“威力”。村民反映,水泥廠自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天,曾多次放炮平地,導致村里有些房屋被震裂,甚至有房頂被震塌。只有少數村民得到了一點水泥作為賠償。
在離該水泥生產線施工現場較近的一戶農屋,記者看到其中一間的房頂已經塌落,據村民反映,這家的主人一直在外地,到現在還不知道自家的房子已經被震塌。
但是黃先生向記者提供的書面材料顯示:“村民舉報我司施工導致村民房屋開裂倒塌,我司不予認同”。
記者在調研途中,剛剛走到離該廠區大門不足100米的地方,就有佩戴望遠鏡的保安人員上前攔路,詢問記者的身份。當他看到記者面向廠區方向拍攝時表示,這里不讓拍照。
繼續加劇東北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怎成“重點項目”
實際上,黑龍江省水泥產能已嚴重過剩。據調查,黑龍江省目前擁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29條,年熟料產能達2874萬噸,其中有9條生產線被迫常年停產,其中至少包括一條日產5000噸和3條日產2500噸生產線,全省平均停窯達到138天,熟料產能利用率只有62%。2014年年初,黑龍江地區熟料庫存達到876萬噸,屬于產能嚴重過剩。
據當地水泥界人士介紹,即便在雞西市轄區內,僅雞西城海水泥公司和賽龍水泥制造有限公司原有兩條生產線的年生產能力就已經超過200萬噸,2013年實際只銷售了130萬多噸。目前,雞西區域水泥生產企業競爭異常激烈,整體利潤水平遠低于其他行業。
黃先生對記者坦言,東北水泥產能過剩是個不爭的事實,但雞西市政府招商引資力度很大。據了解,項目自開工以來,市區領導數次到該項目建設地考察指導。
中國建材報為此書面向雞西市委市政府發送采訪函,希望能采訪到相關部門負責人。截至發稿之日,雞西市相關部門均未予回復。
雞西這條線是怎么批下來的?
對于黑龍江雞西賽龍水泥新建生產線一事,記者撥通了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水泥協會會長趙君的電話,談起黑龍江地區的水泥產能過剩,趙君說:“黑龍江省水泥產能已嚴重過剩,再多建一條線就是重復建設,就是浪費資源,但還有小水泥廠在生產,新增的產能還在繼續。”
資料顯示,黑龍江省已批水泥產能達到8800多萬噸,已建成水泥產能8300多萬噸,然而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市場實際銷售的水泥產量僅有3124萬噸。黑龍江共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29條,熟料產能2874萬噸,熟料產能利用率62%,29條生產線中有9條被迫常年停產,職工下崗,其他生產線也由于產能嚴重過剩而不能連續運轉。
當記者問到關于雞西市賽龍水泥是否違規上線時,趙君強調:“違不違規,我不能下結論,但新增產能還在繼續,雞西水泥在黑龍江的項目還在進行,你說什么叫違規?政府批下的項目就一定不違規嗎?”這一自問自答似乎蘊含著他的無奈。
“我們聽說,這條線的相關手續都辦下來了,但老百姓所反映的情況,我也有所耳聞。”接著,趙君反問:“我們希望行業媒體能夠介入進去,調查調查他們是怎么辦到的?通過什么渠道辦的?為什么給他們辦?什么時候辦的?哪個人同意批準的?是時候應該追問了!”
根據國家相關部委規定的“新建項目開工前審批的流程”,其中的第一步是編制可研報告,取得發改委“立項批復”,之后在取得了國土局、環保局、規委、建委、園林局、消防局等39項審批步驟,完成所有政府部門的審批手續后,才可進入現場施工階段。“邊批邊建、未批先建”都是不符合程序、不合法的,早已被國家三令五申地制止了。
在國發[2009]38號文發布前,水泥新建項目在國家政策允許的前提下會取得“路條”,所謂“路條”就是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同意開展該工程前期工作的批文,但在38號文發布之后,全國的水泥企業已經停止了發放路條。
據相關人士透露,雞西賽龍水泥建設的生產項目是由黑龍江工信委按照“等量置換”來批復的,據了解現在這個項目的核準已經被黑龍江省發改委發文撤銷了。
值得注意的是,新建項目開工首先要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批復,而黑龍江工信委只能批企業的技改項目,顯然沒有權力批復新建項目的資格。而據了解,在國發[2009]38號文、國發[2013]41號文之后,國家發改委就沒有批復過一個水泥生產線的項目。
那么反過來看,賽龍水泥項目涉嫌“未批先建、邊批邊建”。讓人疑惑的是,沒有發改委的批復,按理說,接下來的環評、土地、水電等環節不應該被受理。
作為黑龍江省水泥協會會長,趙君義正言辭地表明:“作為水泥協會,觀點很堅定,一定不要再新建生產線了,呼吁政府統一意見,加快淘汰落后,特別是污染環境的小水泥廠,希望政府能夠聽取我們的意見,加快落后產能的淘汰,立刻停止審批新項目,不管什么理由上的都沒道理。產能已經絕對過剩了,沒有絲毫理由,沒有任何借口,應該立刻停止新建。”
“協會的力量很有限,我們希望依靠媒體等多方面的力量,把這個疑問給解開,盡管國務院有關部門三令五申,要求嚴控水泥新增產能,但地方政府審批部門沒有準確判斷省內產能是否還有需求,導致新線建設不斷。我們現在就想了解清楚,雞西這樣的項目,為什么還有人會批!”采訪最后,趙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