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泥行業經過近十年的迅猛發展,其產量占據世界水泥產量的半壁江山。以不到14億的人口,消耗接近世界水泥產量的60%。2013年1-10月全國水泥累計總產量1,979,501,057噸,同比增長9.05%。10月當月水泥產量232,537,263噸,同比增長8.9%。盡管中國國情特殊,但長時間維持這么高的人均消費量是不現實的。
2012年上半年,全國共生產水泥9.94億噸,同比增長5.6%;生產水泥熟料6.17億噸。同比減少0.54%。其中窯外分解熟料產量5. 02億噸。同比增加0.32%。窯外分解熟料產量占總熟料產量81.29%,其它窯型熟料產量1.15億噸,多屬于淘汰產能(生產特種水泥除外)。從全國統計數據看.2012年上半年水泥產量同比增長5.48%,遠低于2011年上半年19.57%的增幅;熟料產最同比減少0.54%,結束連續多年熟料產量快速增加的趨勢。而大地區水泥產量增速最快的是西北地區,原因是該地區水泥總量相對較少,基數低,如有幾條新線投產,增速則表現較明顯;中南、西南地區水泥產量增速較快;華北,華東地區水泥產量增速較低;東北地區負增長(與東北地區上半年建筑施工時間較短有關)。從水泥生產總量看,華東地區占全國總量的32.94%,占比居于首位,中南地區居于次席,西北、東北地區水泥總量輕低,六大地區水泥的增速與產量,與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經濟總規模基本吻合。
從各大區重點城市水泥價格看,華北、華東、中南地區水泥價格同比下降幅度最大,下降超過20%,其中上海、南京同比價格下降超過40%;西北地區同比價格下降僅次于上述三個地區;東北和西南地區價格下降幅度最小,有個別城市還有小幅上升。重點城市水泥價格反映了該區域水泥需求和市場競爭程度。全國大城市的水泥市場競爭激烈,企業只有依靠降低價格,才能賣出產品。總的來看,雖然2012上半年全國水泥產量略有增加,但是數量的增長是依靠填加較多的混合材實現的。水泥價格同比下降幅度較大.說明水泥嚴重供大于求。全國水泥供應能力已過剩。
2011年我國水泥需求主要分布于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農村和城市建設。其中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鐵路公路水利和機場;房地產主要包括商品房和保障房;農村建設包括農村自建房和農村基礎建設;城鎮建設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泥的需求主要是由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屋建設來支撐的,基建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與水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2009年四萬億的刺激政策投下去之后,基建投資的同比增速達到了44.3%,其中鐵路運輸業固定投資總額同比增長67.5%,道路運輸業固定投資總額同比增長40.1%。2011年貨幣政策收緊,加上鐵路重大交通事故,溫州鐵路以及重大交通事故的影響,基建投資增速大幅放緩,2012年上半年基建投資同比增速為負,水泥受此影響,投資也放緩。2009年政府為了保證經濟增長,放開了銀行信貸,同時也放松了對房地產市場的限制,2010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達到33%,其中新屋開工面積同比增長高達40%,房地產市場拉動水泥的產量在2010年曾一度高達26%左右。隨后我們看到2010年之后,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斷出臺,房地產投資增速相應放緩,2012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為16.2%,處于一個繼續回落的態勢,特別是新屋開工面積同比下降比較大,達到7.3%,從而拖累了水泥的需求也出現了大幅下降。
水泥的需求和基建和房地產投資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水泥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行業內產能過剩也加劇了整個行業的壓力,2012年水泥市場處于相對悲觀的行情中,可以說是水泥行業的冰川時代。首先,水泥生產增速下滑, 2012年水泥行業增長速度從前兩年的20%下滑到10%,也是自2010年以來增長速度最緩慢的一年。2012年我國GDP增速為7.8%,也是近幾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反映了周期性調整和短期需求收縮的影響,也反映出以廉價勞動力投資、能源資源高消耗和生態環境惡化為代價的高速增長時期已經走到盡頭。在這個大背景下,水泥行業未來也將進入一個生產平穩增長,結構調整繼續深化的周期,這就意味著水泥行業未來的生產將由之前非常快速的增長轉為適度的平穩增長,未來的發展方式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升。第二,目前整個水泥行業的效率比較低,受需求疲弱以及產能過剩的影響,整個行業的景氣度下降。第三就是產能過剩。之前提到4萬億的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延續到了今天。2012年七大產能過剩的企業,東北、華東、華南以及華中地區的相對較好,西南、西北、華北問題比較嚴重。2012年新增產能回落,2008年至2010年累計新增產能過剩的壓力也是比較大的。由于銷售困難,產品價格也一直在低位徘徊,也導致了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的激烈。2012年全年各區域水泥的均價僅是337元左右,同比大幅下滑50元/噸,其中華東地區下降幅度最大。以上三個問題再次驗證了轉型升級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經濟發展的水平超出市場容量的盲目投資、重復建設都會給行業帶來非常大的隱患。如果未來我們仍然把發展與增長寄托在增量速度方面,是不能真正制約新增產能的增長,價格會繼續出現跌價的局面。
未來水泥行業發展是怎樣的?從基建投資和房地產兩大板塊來具體分析。首先看目前比較熱的話題,新型城鎮化。城鎮化一直再提,新政府上臺以后強調新型城鎮化,那么新在什么地方呢?截止2012年的時候,我們城鎮化率達到52.7%。相比其他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和日本2012年80-90%的城鎮化率,未來增長空間還是非常大的。同時我們看到,雖然城鎮化推進速度快,但是相對質量不是非常高,首先是因為城市的集聚程度不夠高。我國比德國,美國、日本經濟集聚程度要低,比印度,巴西、南非這些發展中國家經濟集聚程度也要低,這就說明了未來增加城市的規模效應以及產業的集聚效應,未來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另外,除了集聚程度不高,還有一塊就是質量不高。體現在區域發展不平衡,比較中西部的城鎮化,東部城鎮化推進的比較快。城鎮化率也比較高,60%左右;而西部地區30%左右。而且我們可以看到未來西部的發展空間是更大的,東部以后更多專注于產業升級,傳統制造業會不斷向中西部轉移。水泥產量和經濟發展的程度是高度相關的。西部較東部的產量比較低,未來加大西部建設的力度下,預計水泥產量在西部地區獲得比較好的增長空間。總結下來新型城鎮化,新在未來經濟增長的質量提高,而并非強調經濟增長的速度。從鐵路,公路機場和水泥這幾個方面來具體分析,首先我們來看鐵路投資受到宏觀調控的影響。在2008年底至2009年四萬億政策下,鐵路項目紛紛上馬,鐵路基建投資一度達到了80%以上。在2010年下半年,我們可以看到,央行提高了利率,再加上溫州鐵路事故的影響,很多項目施工放緩,造成停工現象。2012年鐵路基建投資出現了拐點,主要原因第一個是由于貨幣放松,央行在2012年兩次下調利率,貨幣政策相對比較寬松,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事故造成施工的放緩和停工,到2012年客觀需求仍然存在,也就集中釋放,鐵路基建迎來拐點。未來怎么樣呢?根據鐵路十二五規劃, 到2015年鐵路總里程要達到12萬公里。截止2012年底,已經達到了9.8萬公里。可以簡單測算一下,2014年-2015年投產的基建將達到1.6萬公里。平均每年新增8000公里左右。談到鐵路不得不說高鐵。最近幾年發展特別好,除能耗小、污染小、利用率高等優點以外,最主要的是經濟的一體化。從目前高鐵建設的情況來看,未來兩三年高鐵建設主要在西部地區。2013年-2015年西部地區可以算是高鐵建設的核心區域。總的來看,根據鐵路的規劃,到2020年要完成的總里程數是1.6萬公里。截止2012年年底差不多有1萬公里。也就是說未來待完工的公里數是0.6萬公里,所以說未來高鐵新增的量將會變得比較穩定,不會像之前的那么高,但是對水泥的需求仍然是比較大的。
下面我們來看公路。根據公路十二五規劃,大規模公路建設已經完成,2015年,高速公路總里程數要達到10.8萬公里,截至2012 年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達到8.52萬公里,未來公路建設的空間并不大。那么未來這個看點在哪里呢?主要在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在前幾年的公路建設可以用三句話概括,占比大,增速快,投資高,但是由于發展比較慢,西部的公路的密度僅僅是東部的四分之一。未來仍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所以說未來公路建設的看點在于優化公路網絡,其中的核心在于西部工程。根據西部十一個省的公路規劃以及當前實際完成進度,十二五期間大概完成的投資額高達1.5萬億,平均每年5000億的量,2012年增加300億。四川、云南這些重點的省份,未來公路建設將保持較大規模。下面是機場建設。居民的收入增長是推動機場行業需求的主要動因,隨著未來居民收入的增幅加快,消費架構不斷升級,預計未來機場建設需求也將不斷加快,目前機場建設情況是怎樣的呢?雖然十一五期間增速比較快,但是仍然面臨不足,主要體現在機場總量不夠,密度不高,分布也不均勻。以美國為參照對象,總量不夠,美國目前差不多有5850多個機場,中國只有100多個機場。密度不高,美國每10平方萬公里就有四個機場,而中國只有1.8個。區域分布不均勻,東部地區每10萬公里是四個機場,而西部地區只有一個機場,東部地區是西部地區的四倍。為了彌補這三大問題,未來預計機場建設力度將會加大。從2015年機場建設規劃我們也看到,在2015年機場總數較 2012年增加45個。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十一五期間我們的固定資產投資是2500億元,到十二五期間將要達到4250億,較十一五增加60%。未來2-3年新建機場集中的區域在西部地區,像云南、四川、新疆等。西北和西南地區新建機場數超過總量的一半。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水利建設在城市建設中基礎性地位不斷凸顯,快速的城市化帶來一系列問題包括水資源短缺、水污染也越來越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同時,相比較公路、鐵路這些基礎建設投資,前幾個五年的快速發展,水利建設明顯落后,所以預計未來幾年水利的投資規模將有所擴大。從中央一號文件和十二五規劃,今后10年水利年平均投入比 2010 年高出一倍。2010年我國水利投資是2000億元左右,2020年水利投資將達到4萬億,平均每年4000億的投資規模,年均增速35%左右。我國的水利投資的資金按用途來分,主要用在建筑工程、安裝工程和基建設備這塊。從過去五年的數據來看,水利投資的重點在水利建設施工方面,建設工程一直占比比較大,達到70%左右,可以預期未來我國水利建設投資加大。未來三年,建筑工程在水利建設中仍將保持穩定,投資額預計將達到1.4萬億左右,達到一倍以上的增長。從區域上來看,西部地區較東部地區的水利建設更加落后,水資源配置不合理,污染以及抗洪澇災害能力也比較差,所以說未來實施西部大開發,水利建設地位就凸顯了。可以看到未來西部大開發的核心在水利建設。總結下來,我們可以看到2013年-2015年,鐵路建設投資額將達到1.3萬億,如果以每投資一億元拉動水泥需求2萬噸來算,那么1.3萬億元的建設將拉動水泥需求2.6億元。公路方面2013年-2015年公路建設投資額將達到2.5萬億,預計拉動水泥需求3.7億噸。機場方面2013年-2015年,投資是0.2萬億,增速是比較快的,達到12%,如果一億元拉動投資需求1.5噸來算,機場建設投資將拉動水泥需求0.3億噸。水利這塊預計建設投資將達到1.4萬億,增速是這四個板塊中最快的,達到30%,拉動水泥需求,如果以1.28的比例來算,拉動水泥需求是1.8億噸左右。
房地產開發投資和水泥需求息息相關,從回顧之前的房地產調控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差不多房地產調控政策一出來,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房地產銷售。國五條政策出臺以后,市場也是一度恐慌。但是國5條影響集中在二手房交易市場,對新屋開工的影響是比較有限的。房地產中長期的發展趨勢依然向上,只是增速會有所放緩,主要由于土地、貨幣和供求因素這三個共同決定的。歸根結底房地產未來增長的空間主要是由供需來決定的,這里面最大的看點就是城鎮化推動剛性需求的增長,就是房地產市場未來的新能量。城鎮化對于房地產建設的拉動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新增人口方面住房需求;第二,居民住房條件改善拉動房地產建設投資。城鎮化率從2002年38%增長到52%左右,在此期間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速增長了七倍,可以看到城鎮化對于房地產投資開發效益拉動是非常大的。有關數據顯示到2020年城鎮化率將超過60%,如果按每年提高1.6個百分點這個速度來推算的話,預計到2020年就要新增120億平方米的住宅,是2012年全國商品房的12倍,差不多每年增加12億平方米,增速是5%-6%。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由城鎮化帶動的剛性需求將繼續推動房地產市場整體向上的趨勢。根據每平方米商品房建設需要0.18噸的水泥來測算,2011年-2020年如果新增120億平方米住宅,預計將拉動水泥需求是21.6億噸。總體來看,未來經濟增長將向內需拉動這個方向轉變。城鎮化也被看做是拉動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投資即將成為拉動水泥需求的最大亮點,中西部地區將會是主力軍,同時也是拉動水泥需求的主要地區。2013年下半年由于宏觀經濟形勢依然比較嚴峻,作為長周期性的水泥行業,行業整體的經營效益在短時間內難以有一個很大的改善。但是,如果我們看的更遠一點,中長期來看的話,水泥行業的一些相關政策將繼續鼓勵建設,促進節能減排,這也利于水泥行業的發展。加上下游水泥行業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預計水泥行業景氣有望繼續維持穩定并緩慢回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