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水泥工業有能力化解產能過剩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8-05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建材報
核心提示:水泥工業有能力化解產能過剩
  8月1日,工信部原材料司發布了2013年上半年建材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建材工業呈現出穩中有進、結構優化、效益改善的態勢,但產能過剩較為突出的水泥行業整體仍出現量增價低的局面,上半年整體利潤率同比略有降低。

  但根據在水泥市場一線調研的市場分析師和水泥專家的調研情況,眾多水泥行業人士表示,盡管水泥行業整體利潤仍有下降,但好于去年年底全行業的普遍預期。

  工信部表示,下半年將出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總體方案》,將進一步帶動水泥等行業化解產能過剩,調整產業結構。

  盡管產能過剩對于中國水泥行業而言,并不是個新鮮話題,但2012年水泥行業整年市場低迷,今年年初又出現水泥股票集體殺跌的局面,使得全行業籠罩在嚴峻而略顯悲觀的氣氛中。有人認為這一切低迷的狀態都是因為水泥全國性產能嚴重過剩所致,如果再不采取強制性措施,產能過剩有可能會將行業拉入無法復蘇的深淵。

  但是,通過上半年水泥區域市場和水泥企業盈利狀況的反饋,也有很多專家認為現階段產能過剩是可以通過市場機制與政府監管的共同努力得以化解,水泥行業目前的狀況并沒有那么差,相對是比較樂觀的。

  本報記者在采訪幾位行業內的老專家時,盡管大家對現階段產能過剩的程度和嚴重性有著各自的理解,但在化解產能過剩的對策上,則保持了相對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在加強政府監管的同時,水泥企業充分理解并運用市場經濟體制的規律,以市場良性競爭、優勝劣汰的方式,是化解現階段產能過剩的捷徑。

  在他們看來,中國水泥行業始終擁有著良好的基礎,如今,更有一支越發強大、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他們為調節和完善水泥市場機制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通過相應的政策和加強地方監管力度,與良性的市場機制雙管齊下,化解產能過剩不是難題,中國水泥行業的未來,始終是美好的。

  中國水泥工業不僅產能世界第一,而且已經形成了可以調節和完善的水泥市場機制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們必須要把握住一點,在考慮行業的發展時,要擁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維?!?

  這是一位水泥行業的前輩和資深專家在談及當前水泥行業產能過剩時,最堅定的一句話,因為在他看來,中國水泥產業除了產量是全世界第一,還有很多方面其實已經形成了可以調節和完善的水泥市場機制。

  “黃金十年”為中國水泥工業創造的最大財富之一,就是培育出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實力的大集團大企業。這些大企業集團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技術裝備、生產集中度、物流體系等各方面,都為調節和完善水泥市場機制鋪墊出堅固的基石。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水泥企業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已經積累了很好的創新體系。

  比如,2010年由中國中材集團重組整合的中材裝備集團,便是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水泥工業設計院”演變而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中材裝備作為一個創新型企業,引進國外技術,自主研發創新,開發出中國水泥新型干法的成套設備,對水泥行業的發展貢獻極大。

  這位專家說,這就是根據市場需求,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而研發創新,他們的目標首先是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贏取高額利潤,形成集設計、科研和制造一條龍的創新體系,展開市場競爭,并逐步推廣成為全行業的資源。這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研發,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很難做到。而像中材裝備這樣的創新體系,在這個行業里不止一家。

  技術創新是調節和完善水泥市場機制的基礎和動力。

  中國目前有6條日產萬噸的生產線,3條日產12000噸的生產線,是全世界萬噸生產線最多的國家。

  行業人士都清楚,日產噸數越高,勞動生產率就越高,質量也越高,而能耗則越低。據了解,到目前為止,美國還沒有一條日產萬噸生產線,當地水泥企業一直要建日產12000噸的生產線,至今也沒有建起來。

  國際上很多新生產線,多是委托中國水泥企業幫助建設,中國的新型干法成套技術裝備和水泥服務工程都是大批量出口,國際上有40%是引進我國的技術裝備和服務工程。這充分說明我們的新型干法水泥技術水平很高,并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認。

  再看新型干法水泥領軍企業的技術指標、能耗、熱耗、二氧化碳排放和勞動生產率,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有很多大企業開始在新型干法技術上做著各種綠色發展的嘗試,已經攻克了包括預熱鍋爐、余熱發電、焚燒城市垃圾、焚燒城市污泥、脫氮、脫銷等新技術,像余熱發電等技術的普及率已經達到75%以上,未來,更多節省資源、節能減排的新技術裝備,還在不斷地研發之中。

  縱觀中國水泥熟料生產基地,中國大企業也有著巨大的優勢。

  正如專家所言,現在行業里所講的集中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的集約化程度,也就是行業集中度。比如中國建材集團,是全世界產能最大,在國內產能分布地域最廣的大型集團公司。另一種叫作企業的生產集中度,也就是要看企業的熟料生產基地。

  到目前為止,海螺集團已經先后在銅陵、英德、池州、樅陽和蕪湖建成了5個千萬噸級特大型熟料生產基地,企業的生產集中度之高,全世界絕無僅有。

  企業的生產集中度高,代表著這個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高,原材料運輸成本低,同時減輕了水泥工業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對發展水泥工業的循環經濟體系起到了非常便利的作用。

  被稱為“第三利潤源泉”的物流體系應用于管理,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環節。

  在中國,有兩大水泥生產物流體系堪稱世界之最,一是長江物流體系,海螺、華新等大企業,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產品供應著長江三角洲地區,大大降低了這些大企業的運輸成本;另一條是西江(珠江、廣東、廣西)物流體系,集中了華潤和臺泥等水泥企業。

  盡管目前水泥行業的物流管理體系還屬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方面,但是,已經有企業能夠做到充分利用天然形成的物流優勢,制定發展戰略,擴大市場占有率。并且,像海螺、臺泥等企業,在建立物流管理體系的運作中,也走在了前面,為水泥行業在市場經濟機制中,快速完善物流管理開創了良好的先河。

  正如著名水泥專家高長明所言,要看到中國水泥行業的強大,像中國建材、中國中材、海螺、山水、冀東等大型領軍企業,核心競爭力在與國際眾多大企業的競爭中綽綽有余。

  同時,海螺的資產負債率僅為40%,是全世界所有著名大企業中,資產負債率最低的水泥企業。無論從銷售成本、營銷成本、融資成本的占比數字都充分說明,中國水泥企業的實力,絕不比任何一個國家遜色。

  當然,也要看到我們的企業在整體的發展上與國際間的差距,要看到在國際上叱咤風云的水泥企業所擁有的優勢,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目前,德國水泥工業的原動力是以全社會環保和利廢為首要,其次是擴大水泥工業的替代燃料來源。尤其在拓展城市生活垃圾和各種可燃危險廢物等用作替代燃料和黏土質原料。始終走在世界前端。

  世界最大的水泥制品生產商之一,德國海德堡水泥集團,除了在水泥、混凝土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尤其是技術裝備的創新能力非常強,比如,在二次原料和燃料在水泥生產中的應用以及立磨技術裝備方面,高出一籌。同時,海德堡還為全世界提供著建設環保垃圾填埋場和環境整治的方案。

  法國的拉法基公司的自動化管理水平堪稱世界一流,可以通過先進的工廠技術管理和在全球設立技術中心建立卓越的技術優勢,擁有成熟的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工具、知識和經驗,對技術問題解決方案可以提出量化指標,同時也擁有著一套高效、安全和可復制的生產管理程序,自動化水平高超。

  日本水泥工業最大的優勢則是環保優勢,尤其是日本最大的水泥公司——太平洋公司,在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的技術上,具有世界領先水平,并設立了“零排放促進部”,研發了一系列用于工業廢物和副產品的循環系統,包括生態水泥技術、洗灰流程等,公司也因此獲得了高額的利潤回報。

  相信我們有能力和辦法,盡快化解當前水泥產能過剩的問題

  去年水泥產業不景氣,使得全行業一度被產能過剩的陰影壓得喘不過氣,這讓很多老一代建材人表示非常擔心。

  高長明等幾位伴隨著水泥工業一路走來的老建材人,以往昔的經歷、經驗和對現有行業狀況的考察與分析,斬釘截鐵地對我們說: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沒那么嚴重。

  他們一致認為,從全世界水泥發展史可以看出,在市場經濟規律下,產能過剩與產能緊缺是在不斷波動、不斷平衡的節奏中發展,在一定的情況和程度下,產能過剩屬于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正?,F象。

  據他們了解,在眾多產能過剩的傳統行業中,水泥行業的情況相對是比較樂觀的。有專家曾告訴我們,當水泥股票全線大跌的時候,證券分析師不約而同深入水泥行業了解情況,發現這個行業的情況并非那么差。

  據了解市場行情的專家所言,我們也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一些水泥領軍企業的盈利狀況已出現好轉:今年上半年,海螺集團其中一個水泥熟料生產基地的利潤就有十幾個億。股票下跌曾經比較嚴重的山水集團,今年上半年水泥利潤也在3.5個億左右,去年是7個億左右。目前盈利的水泥企業不止這兩家。

  但不可否認,水泥行業的確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劉長發認為,現階段,大部分區域屬于產能相對過剩,也有一部分區域屬于產能絕對過剩。

  簡單地說,衡量產能過剩,要依據企業的產能利用率來考量,有些產區的產能利用率低于70%,屬于產能過剩。而有些產區在這個范圍之間,則產能不過剩。而對于產能利用率的計算方式和分析說明,高長明也專門列出了較為詳細的數據分析。

  產能過剩的原因,首先是經濟發展的周期性變化,更關鍵的則是落后產能淘汰的速度過慢和企業的盲目投資所致。

  為什么我們會對產能過剩如此害怕?在很多專家們看來,水泥行業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已然擁有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創新經驗,也取得了成績,當行業面臨發展瓶頸的時候,也同樣有能力把握住市場經濟發展的脈搏,在市場發展的規律中,完成行業的轉型升級。但目前,水泥行業似乎還缺少以市場為導向的思維和勇于市場競爭的勇氣。

  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化解產能過剩,就是要通過競爭,通過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在市場上優勝劣汰。但很多行業人一聽到產能過剩就先害怕了,因為我們的很多企業從計劃經濟體制走到今天,對迎面而來的市場競爭還沒做好全方位的準備。

  因此,專家們始終強調,化解現階段產能過剩,需要政府監管和市場競爭雙管齊下,在政府監管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那么,政府監管究竟通過什么渠道和方式?

  有專家認為,水泥行業大多把化解產能過剩的希望寄托在政府強制性下達“不能新建或必須淘汰”的政策或指令上,這需要通過市場機制去解決,政府監管要怎么做?最好的做法就是從環保、土地、能耗和產品質量等各方面,提高準入標準,抬高企業投資的門檻,并且嚴格加強地方政府監管力度。這才是真正用政府監管下的市場經濟體制去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

  政府相關部委提高了各個環節的準入標準并監管到位,落后產能會在市場競爭中被自然淘汰,盲目投資也會在高標準的杠桿下被檔在門外。真正能夠新建的生產線,也一定是在節能減排、利廢環保方面有示范和帶動性的先進生產線,水泥行業的綠色化發展,也可以在化解產能過剩的市場經濟思維中,得以推動。

  化解產能過剩,如果說,全行業能夠根據經濟發展的周期性變化作出理性的應對,在各環節準入標準的提升和政府嚴格監管下通過市場競爭淘汰落后產能,那么,如何減少盲目投資、盲目建線的行為,則是眾多水泥企業最感頭痛的事情。

  兼并重組,則是生產集中化程度得以提升,市場無序競爭得以改善,淘汰落后產能得以推進,盲目投資得以抑制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未來水泥行業良性發展的必然趨勢。

  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水泥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眾多中小企業在市場化競爭中,感到力不從心,兼并重組在這種自然的市場優勝劣汰的規律中開始,幾大領軍企業逐漸兼并了一些歷史悠久但后勁乏力的老企業和中小企業。

  這樣的格局形成,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日本水泥工業既培育出成熟的市場競爭體系和行業規則,也在時代需求下,順利完成轉型升級,過渡到綠色發展的新階段。

  全球著名的拉法基水泥,走出了一條跨國兼并的路子,兼并那些經營不善、競爭力不強的國際水泥企業,自此,拉法基在國際上的地位鵲起,也為法國水泥工業爭得了話語權。

  中國水泥工業的兼并重組之路,正在奮力前行的過程中。中國建材集團無疑為全行業樹立了良好榜樣,更多的大集團企業,也已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之中,拉開了兼并重組的陣勢,形成不同的戰略體系。

  國家政府相關部委針對傳統行業兼并重組也給予了及時的政策支持,2010年國務院下發的27號文和今年工信部下發的16號文,都對加快推進重點行業兼并重組的實施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對促進中國水泥行業的兼并重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正如專家所說,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遏制兼并重組的盲目行為,否則,就會造成更多投機性盲目投資,反而加劇產能過剩。

  所謂投機性盲目投資,就是將建好的生產線放在那里,等著大企業過來兼并收購,從中撈一筆錢走人。如果大企業在兼并重組的過程中,能夠理性而為之,能夠真正讓兼并重組成為市場競爭的一部分,那么,投機者也就沒有了投機取巧的渠道。

  判斷兼并重組的行為是否“盲目”,有專家說,要看企業收購后的盈利狀況,如果盈利高出銀行融資成本,就屬于理智性的兼并收購,倘若低于銀行融資成本,則屬于盲目投資。

  因此,有專家建議,兼并重組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利潤率和集中度,企業一定要在行動之前作出準確的評估。

  據了解,海螺集團在兼并重組中對兼并企業考量的四大原則:要有礦山資源,要有足夠的市場容量,工藝裝備要先進,各種證件要齊全。

  專家們坦言之,絕大多數水泥行業人士都相信中國水泥工業有能力和辦法化解當前的產能過剩,這其中,領軍大企業將發揮旗幟作用。

  因此,在建立良好的市場機制,化解產能過剩,完成水泥行業向綠色化方向發展的轉型升級之路,就一定要發揮大企業的能動性。同時,企業也要通過改革和創新,包括圍繞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進行企業制度的改革,以及站在企業需求和市場需求的角度加強技術創新,降低能耗、節省原材料、降低管理成本,來擔負起率領行業走出眼前困境,朝著未來綠色環保領域發展的大任。

  專家們表示:全行業都要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引導企業良性發展和良性競爭。我們不要再等待,也無需悲觀,中國的水泥工業是強大的,到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以此來激勵和提醒自己,這個行業的未來就有無限希望。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