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2013上半年水泥業重大動向回顧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8-01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建材網
核心提示:2013上半年水泥業重大動向回顧
  2012年,水泥行業急劇降溫,在供大于求的重壓下,產能過剩削弱了價格空間,導致利潤總額較2011年下降近50%。如今,2013年行程過半,產能過剩的壓力卻有增無減。對此,有關部門提出強化行政審批遏制產能過剩,也有人認為國家應放松審批,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一時間,如何化解產能過剩成為上半年行業內探討的焦點。

  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對于水泥企業來說,兼并重組是必走之路,僅2013年上半年就發生多起并購與合作行為,加快區域市場整合進度。此外,2013年,水泥行業最關注的信息當屬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將給水泥行業帶來新的需求亮點,但是這一部分的商機短期內還不會顯現。發改委主導的《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尚未正式出臺,不禁感受到中央政府部門對城鎮化規劃和建設的慎重態度。

  總的來說,回看上半年水泥行業的重大動向,產能過剩、審批權、聯合并購、城鎮化成為繞不開的幾個關鍵詞。

  產能過剩有增無減 如何化解是關鍵

  產能過剩問題已困擾水泥行業多年。雖然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淘汰落后產能,抑制產能過剩,力度可謂空前,然而這并未抑制住水泥投資的沖動,相反,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呈現愈演愈烈之勢。數據顯示,2013上半年,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形勢依然嚴峻。

  1、 現狀——產能過剩壓力有增無減

  今年兩會上,產能過剩再次成為熱點問題。對比2011年水泥產能的結構性過剩,2012年,水泥行業出現了產能全面過剩的局面,而今年的新增產能仍在繼續釋放,從今年年初開始,在建和擬建的生產線有220條,熟料產能是2.8億噸,折合水泥產能是4.5億噸。如果這些生產線全部建成,水泥產能大概要達到35億噸,而“十二五”規劃中預計的水泥需求量大概是22億噸。經初步統計,2013上半年,全國新投產生產線32條,熟料年設計產能3884萬噸。

  分區域來看,今年新增產能增長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區,預計占全國接近一半的新增產能。其中,西南地區尤為嚴重。據有關數據顯示,2012年西南地區水泥產能達4.4億噸,實際產量近3.3億噸,產能過剩1.1億噸。然而,新增水泥產能仍在快速增加。目前西南還有在建生產線50條,將新增水泥產能7300萬噸。這些水泥產能預計2013年全部釋放,屆時西南地區人均產能將達到2.56噸,產能過剩狀況將更加嚴峻,產能利用率將進一步降低。

  2、對策——加強調控VS市場化競爭

  當前水泥行業產能過剩日趨嚴重,控制新增產能是當務之急。對此,業內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政府加強干預,另一種是讓市場去調節。

  近幾年,政府相關部門相繼推出一系列政策法規來遏制產能過剩。自2003年12月23日國辦發[2003]103號文件開始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產能過剩行業實施宏觀調控以來,國家發布了與水泥產業有關的宏觀調控政策文件多達38個。但到目前為止,仍有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企業不顧行業發展大局,繼續新增產能。為管住產能過剩的“入口”,自去年以來,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有針對地對一些地區和水泥企業新建新的產能提出了警示,發出制止違規新建的函件近20份。今年5月份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再次下發《關于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嚴禁核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堅決停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在建項目。通知中表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總體方案》也正在研究制定中,預計很快就會推出。

  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政策的出臺不僅沒能使產能過剩頑疾得到根治,反而越限越增。早在2009年,國務院第38號文就明確要求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一紙禁令卻引發了擴張熱潮。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水泥是完全市場競爭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應當放手交由市場去解決。今年兩會期間,身為龍頭老大的海螺水泥仰仗強勢的成本和區域掌控能力,頻頻向外界傳遞渴望市場競爭的信息。董事長郭文叁更是認為國家應該放松審批,完全市場化。如此“非主流”論調,引起業界一片嘩然。

  對于化解產能過剩,工信部部長苗圩也表示,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需盡快改變依靠行政審批的管理方式,轉向更積極推動完善市場機制和減少政府干預,當務之急是嚴格市場準入,推動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土地政策、環保政策聯動。

  總的來說,雖然政府對于產能過剩的調控力度有加大趨勢,但是越調控越過剩的事實不免讓人失去信心。從今年開始,行業內對于利用市場手段化解產能過剩的呼聲越來越高。

  審批權下放惹爭議 與遏制產能過剩不矛盾

  一直以來,行政審批權都被作為政府調控經濟和產業的“殺手锏”,用來遏制以鋼鐵、有色、水泥為代表的產能過剩行業出現的盲目投資和擴張難題。今年5月,國務院15日公布了國發〔2013〕19號關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此次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項目共計117項。在“下放、取消”投資審批權的大背景下,水泥等“兩高一資”產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投資審批權限并不在下放之列。因國家下一步對于如何治理產能過剩目前仍在討論,對水泥等行業行政審批是逐步下放,還是繞開這些行業,對此爭議和分歧很大。

  1、該不該下放水泥行業審批權?

  近年來,盡管中央一再要求,要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也出臺了一系列的行政審批改革措施。特別在行政審批權的取消和下放方面,公布了若干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項目。但是,實際效果遠不如公布的情況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大,許多已經公布取消或下放的事項,又被收了回來,或者,應當取消和下放的審批項目,遲遲得不到取消或下放。

  2004年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2004]20號),《決定》第一次明確規定,變審批制為核準制和登記備案制。對水泥業的發展來說除了禁止類項目外,新建生產線的投資只需由省級政府投資主管部門核準,此舉造成了行業進入門檻低,生產線建設把關不嚴,各地重復建設等一系列問題。但是,2009年國家為避免各地重復建設,在全國范圍內控制總量,保證行業有序發展將水泥核準權從省級政府收走。事實證明,這樣做并沒有阻礙一些資本投資水泥的沖動,相反有些水泥廠的建設速度還更快,不僅加劇了產能過剩,也對當地水泥企業造成困擾。

  2、放松審批權 讓市場做裁判

  近年來,行政審批逐漸成為權力和利益的象征,圍繞行政審批所展開的已完全不是市場競爭的需要,而是權力與利益的博弈。據中國水泥網早前的報道,不少地方政府、水泥企業為了項目能夠獲得審批,通過“先宰后奏”的方式,避開行政審批,并在項目建成以后,迫使審批部門承認“事實婚姻”,動用一切非正常手段,完全置產能過剩于不顧。由此可見,行政審批不僅沒有能成為遏制產能過剩的“殺手锏”,反而成為產能過剩的“發動機”。集中審批、管控競爭行業發展的方式并沒有真正抑制產能過剩,相反,通過行政放權,用市場手段和經濟手段遏制產能過剩才是大勢所趨。

  行政審批放權是向市場機制邁出的重要一步。但是,行政審批放權決不能簡單的將行政審批權限下放給地方,而是要放給市場,讓市場來做裁判,決定哪些項目該上、哪些項目不該上、哪些項目該淘汰。同時,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完善市場經濟秩序,并嚴格按照市場的規律,對不符合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企業和項目,用稅收、信貸等經濟手段加以約束與控制。

  并購與合作成水泥行業發展主題

  在全國產能過剩同時嚴控新增項目的行業背景下,兼并重組是企業的必走之路,也是化解產能過剩的途徑。它可以提高行業集中度,做大做強一批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今年年初,在工信部、財政部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中,要求到2015年,前10家水泥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35%,形成3~4家熟料產能1億噸以上,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強的建材企業集團。而在行業淡季中,水泥行業的兼并整合進程愈演愈烈,2013年上半年水泥行業已發生多起合作與并購行為。

  1、 戰略合作

  中國建材與臺泥集團。2012年年底,中國建材和海螺水泥簽訂的戰略協議,可以說是水泥行業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它標志著水泥行業大企業新一輪重組聯合的開始。今年年初,中國建材與臺泥集團在香港宣布攜手推進全方位戰略合作也在行業內轟動一時。臺泥以5300萬人民幣收購西南水泥的瀘州四家公司權益,并出售貴州六家公司權益及泰昌建材70%股權,總作價最高11.1億元。由此,雙方將交叉持股合資經營四川泰昌水泥,并合作完成并購賽德水泥。兩大集團的合作提出了區域互換的概念,開啟了大企業間在收購中從競爭走向競合。

  中材集團與海螺集團。年初,中材集團與安徽海螺集團在蕪湖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將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豐富合作方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開拓海外市場,推動中國水泥技術裝備及技術標準出口及應用,助力我國建材行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華潤集團與福建水泥。今年5月,華潤水泥和福建水泥同一天發布公告稱雙方正洽談成立水泥銷售公司和合資建設水泥粉磨企業。盡管沒有像中國建材與海螺“握手”產生那么轟動的效果,但這兩大企業的合作也足以改變當前局部區域內的水泥格局。福建水泥的國有背景、品牌優勢、自有鐵路是其不可復制的優勢,與福建水泥的合作能夠助華潤繼續擴大其在福建的市場份額,然而選擇什么樣的合作方式是需要雙方長時間博弈的。

  2、兼并重組

  華新水泥收購華祥。1月23日,華新水泥公告稱公司擬9943.7萬人民幣總價收購湖北華祥水泥鄂州有限公司60%、10%的股權;擬以約4.2億人民幣的總價,收購湖北華祥水泥有限公司50%、20%的股權。通過并購華祥,華新水泥在鄂東區域的客戶端形成互補,進一步提升了華新水泥在該區域的市場競爭力。

  泉興中聯收購山東申豐水泥項目。山東泉興中聯水泥有限公司收購申豐水泥集團有限公司總價約30億元的大項目,至此,棗莊水泥業界的“航母”基本成型。收購完成后,泉興中聯在棗莊的市場占有率由原來的27%提升至47%。

  西南水泥收購國大水泥。5月20日,四川國大水泥有限公司股權轉讓西南水泥有限公司。雙方的成功合作,將進一步推進江油市水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品品質、形成品牌效應。

  總體來看,2013上半年延續了2012年兼并重組的勢頭,加速行業兼并重組,其形式仍多為區域市場的整合,兼并重組企業的數量、范圍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強度也有所增強,跨區域的強強企業聯合重組出現。

  城鎮化可消化部分產能 但短期內難見效益

  對于需求嚴重依賴固定資產投資的水泥行業來說,城鎮化概念的提出將在一定程度上拉動未來水泥市場需求,幫助消化一部分產能,使過剩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2012年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進一步把“加快城鎮化建設速度”列為今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任務之一。據了解,新型城鎮化將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低碳的道路,將創造出許多新的投資需求。對于水泥這樣和經濟周期、固定資產投資緊密相關的行業來說,更被視為一大利好消息。但是,2013年已走過一半,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改革方案并沒有按原定計劃出臺,官方消息稱要延遲到今年年底才正式公布相關的改革政策。

  1、 城鎮化將拉動水泥需求 可消化部分產能

  去年年末,為了配合中央關于城鎮化的戰略部署,由發改委主導的《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初稿已編制完成,該《規劃》涉及全國20個左右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將在未來十年拉動人民幣40萬億元的投資。其中,40萬億的驚人數字分外醒目,按年平均的話,也就是每年都有4萬億的投資額,趕得上2009年的熱潮了。此消息一出便引來社會各界的關注,特別是圍繞著城鎮話的討論聲此起彼伏。

  城鎮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基礎設施建設外,戶籍制度改革、智慧城市概念、收入分配改革等,都屬于城鎮化范疇。相對于傳統城鎮化來說,新型城鎮化更著重于保障房、安居房及基礎設施的建立與完善。在城鎮化背景下,建材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行業。由于城市集群促發配套交通基建需求提升,拉動水泥需求。另外,人口轉移城鎮,地產長期發展維持水泥需求。參考各國水泥消費增速和城鎮化水平關系,建材行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鎮化進度。

  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依然滯后,未來還有20%~30%的提升空間,城鎮化提升周期較長。對于水泥行業而言,城鎮化過程中伴隨發生的一切,比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居民住房建設配套的醫院、學校等民生服務需求等,均需大量的水泥。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數據,我國城鎮化率每提升一個點,將會有1000萬的人口轉移到城市,如果按照每人住房面積30平方米來算,每年需新增3億平方米的住宅,若按照每平方米住房建設需要0.2噸水泥計算,每提升一個百分點水泥需求是0.6億噸。據此估算,中國城鎮化率達到60%,以1.2億人口城鎮化計算,就居民住宅建設一塊需求水泥7.2億噸,加上基礎設施建設等需求,對產能過剩的現狀或將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2、城鎮化需謹慎對待 短期內難見效益

  今年兩會結束后新一屆領導人對于新型城鎮化發展提出更新的要求,致使《規劃》遲遲未能與公眾見面。從計劃的上半年出臺到年內出臺,以及全國城鎮化會議召開時間的一再推遲,種種信息加起來,不禁感受到中央政府部門對城鎮化規劃和建設的慎重態度。

  當前,中央政府正在努力預防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對于水泥企業而言,也就意味著新型城鎮化建設對水泥需求的拉動力度在相對減弱。城鎮化的發展將更加注重農業人口的市民化,這意味著農業人口不僅要與城市居民享受同樣的公共設施,更需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去支撐,而這正是過去城鎮化發展所忽視的部分。因此,未來的城鎮化建設中,公共設施建設、房屋供給仍然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更多的關注點將放在“軟”件的建設上。因此,城鎮化對于水泥需求的拉動將要少于過去的發展方式。

  總的來說,城鎮化的加快推進,的確是未來水泥需求提升一大亮點,但在2013年,拉動作用不會有太大起色。新型城鎮化將給水泥行業帶來一塊新的市場,但是這一部分的商機是在未來,短期內還不會顯現。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