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城鎮化如何創造出最大的內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07-26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觀點中國/國家行政學院 車文輝
核心提示:城鎮化如何創造出最大的內需
  調結構是一篇大文章,擴大內需,是最大的結構調整,也是穩增長的根本之策。城鎮化,則是最大的內需潛力。作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基本問題,城鎮化是未來支撐我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空間,將創造出最大的內需。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以及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新形勢下,推進城鎮化科學發展,是促進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和歷史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國際形勢看,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沖擊,世界經濟正處于低速調整期,外需不振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背景。有經濟學家預計,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僅為3.6%,國際貿易增幅下降,對外直接投資收縮。發達國家需求不足,全球總需求不足,外需乏力可能要持續相當時間。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僅是為了解決外需萎縮而提出的應急之策,更是長期性、戰略性的舉措,是促進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工業化創造供給,而城鎮化則創造出持久增長的需求,城鎮化對投資和消費拉動巨大,蘊藏著最為深厚的內需潛力。 

  推進城鎮化,能夠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產、生活消費等多方面創造新的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隨著農民進城,城市面積擴展,城市要新增包括住房、水、電、氣、排污、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耐用消耗品、汽車等的需求。據測算,未來10年,我國每年新增城鎮人口將達2000多萬人,每年需要商品房至少是6億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配套的商業、政府、社會服務的醫院、學校等。按照現有城鎮化速度,社會消費的能級可以從現在的10萬億級上升到20萬億級,年均20萬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會維持20年。 

  城鎮化不僅僅是城鎮空間的擴展,更是人口的集聚和規模的擴大,其推進能帶來人均國民收入的明顯提高,顯著提高居民購買力。隨著大量農民進城落戶、進城就業,意味著地區經濟總體的薪酬收入在增加,農業轉移人口的生產方式、消費傾向和消費結構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從而有助于增加工業產出,縮小城鄉分配差距;同時,城鎮空間擴大和人口集聚的共同作用,也促進工業化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以商貿、餐飲、旅游等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型服務業和以金融、保險、物流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型服務業的提升。 

  眼下的關鍵是要避免走彎路,研究出臺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積極探索完善相關體制機制,把新型城鎮化作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重要抓手,發揮其促進投資和消費增長的重要作用。 

  當前,城鎮化面臨的重大挑戰就在于如何提升城鎮化質量,實現以“人”的城鎮化取代長期以來的見“地”、見“物”不見“人”的城鎮化。現行戶籍管理、土地管理、社會保障、財稅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城鄉利益失衡格局,制約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中國約有2.5億多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鎮就業,然而被納入城鎮人口統計的2.5億多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子女,難以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與城鎮居民同質的基本公共服務。同時,城鎮結構、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有些城市出現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城市病”。在由“鄉村中國”向“城市中國”的演進中,中國經濟、社會面臨嚴峻挑戰。

  針對當前可預知的城鎮化困境,應從以下四大戰略重點出發,促進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布局和形態、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一、有序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合理配置城鄉公共服務資源。未來幾十年,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的趨勢仍將持續。打破戶籍藩籬是城鎮化改革的方向。有測算表明,如果政府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到位,居民消費率至少可以提高 4—5個百分點。當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徑,具體操作問題十分復雜,各地差異很大。要根據城鎮的發展水平、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進,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的原則,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異地就業城鎮人口,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科學謀劃城市布局和形態,提升城市的戰略能級。當前我國城鎮空間分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東部一些城鎮密集地區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中西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地區的城鎮化潛力有待挖掘。因此,應以城市群的發展為判斷基準,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集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提高城市群對國家基礎實力的貢獻。 

  三、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釋放新動力。要按照服務型政府的目標,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清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取消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規定,向市場放權、為企業松綁,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要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下大功夫。本屆政府成立三個月,已三次削減行政審批事項,一百天取消、下放了165項,現在還有1500多項,還要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各地方政府也積極放權。如浙江在“鎮級建制,縣級權限”的小城市試點的改革核心,就是放權;某鎮上級下放的權力清單中具體包括事權、擴大財權、改革人事權等方面;有400多項行政審批權下放。 

  四、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調整政府與居民、企業和市場的關系,促進公平競爭。民間投資是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它在增加供給、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就業的同時,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推動地方經濟的開發與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城鎮化激活民間投資,實現從政府投資拉動向社會投資拉動轉變,不僅關系到當前經濟穩定回升,也關系著未來更長時間經濟發展的路徑和質量。以城鎮化激活民間投資的創新思路在于:通過調結構,消化過剩產能,形成新的民間投資熱點,培育帶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先進生產能力。目前,應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消除民間資本的進入壁壘。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