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1年底,我國的水泥產能已經達到27億噸,我國水泥行業產能已經出現全局性、全方位的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新增水泥產能卻屢禁不止。據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統計,自2009年國務院《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發[2009]38號)下發以來,截止2011年底,全國仍然新建了463條生產線,新增熟料產能5.47億噸。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仍然在建的新型干法生產線還有210條,將新增產能3億噸,屆時我國的水泥產能將達到30億噸。事實充分證明水泥產能已經是絕對性、全面性的過剩了。
1.當前的形勢
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全國水泥產量為5.74億噸,較去年同期增長4.8%;全國水泥銷售收入為414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1.1%;全國水泥產業利潤總額為248.1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6.6%。也就是說,產量和銷售都在增加,但利潤卻大幅度下降,利潤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水泥價格急劇下跌。水泥產業景氣指數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水泥產業生產者價格指數為93.1,價格水平創下自2008年二季度以來的歷史新低。
水泥行業今后的形勢是相當嚴峻的,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國家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表明,“十二五”期間,國內市場對水泥總量需求將由高速增長逐步轉為平穩增長,增速明顯趨緩。預測水泥年均增長3%~4%,到2015年國內水泥需求量為22億噸左右。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基礎原材料,水泥行業發展是與經濟增長成正比的,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慢下來了,水泥企業卻還在拼命往前“擠”。
二是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高潮恢復到過去4萬億時期的水平是比較難的,增速也不可能再回復到過去的高峰期,作為一個和基本建設密切相關的行業,水泥行業今后的形勢是相當嚴峻的。
三是新增水泥產能屢禁不止。截止2011年底,我國的水泥產能已經達到27億噸(含尚未淘汰的部分落后產能),加上仍然在建的新型干法生產線還有210條,將新增產能3億噸。如果把在建的水泥項目都算進去可能超過30億噸。
目前我國水泥行業的現狀處于“多、散、亂”的狀態。
所謂“多”,是指從水泥目前的產量、產能來看,已處在絕對過剩狀態。過去,新疆、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缺水泥,現在這些地方甚至比沿海地區的人均水泥產能還要高。目前全國水泥產能達到27億噸,如果把在建的水泥項目都算進去可能超過30億噸。這是個什么概念呢?全球現在水泥產能約35億噸。從人均水泥量來看,即使在峰值期,歐美也就七八百公斤,韓國1噸多一點。而我們現在已經到了人均1.5噸,很快將超過人均2噸,超過國際上通行的1噸的人均控制水平,基本上是人家的2倍。這種狀況既違反了常識,也不符合邏輯。因為即便我國的基礎建設比別的國家規模大一些,但也沒有那么多的水泥用量。
所謂“散”,是指行業集中度仍然太低。過去幾年的時間里,在國家水泥產業政策的引導下,中國建材等大集團企業在水泥行業推動、帶動了大規模的聯合重組,但是水泥行業的集中度仍然偏低。目前全國有四千余家水泥企業,規模前十家的企業集中度不到30%,而國際上這個平均數是70%。
所謂“亂”,是指無序競爭激烈,到處都在打價格戰。行業的集中度低,容易導致無序競爭甚至惡性競爭。去年由于限電引發限產,大企業認識相對一致,協同發展,水泥行業的效益還不錯。今年以來,由于需求不旺,產能過剩,新增產能又集中釋放,很多企業又在打價格戰,一些企業的價格已經打到成本價以下。
總的看,水泥行業已走過高速度增長時代。我們不再寄望于政府以大規模投資的方式來拉動水泥行業增長,也不能再繼續單純依靠擴大產能規模來走出困局,而是應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采取行業自救、行業自律,齊心協力來有效的控制水泥產能的釋放,不再盲目追求產量的最大化,實現從重速度到重效益,從重數量到重質量方面的轉變。
2.對策措施
2.1 通過堅決減量,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減量,就是要通過種種措施把產能控制住、減下來。
第一要繼續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傳統的立窯已經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必須加快淘汰。日產1500噸以下的旋窯也應該納入淘汰進程。
第二要堅決限制新增產能。水泥形成今天這樣嚴重過剩的局面,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和近期政績,不顧國家宏觀政策和法規的調控,不顧市場嚴重供大于求的局面,仍然在盲目招商引資搞重復建設,這是造成水泥產能得不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因素。現在,一方面水泥產量過剩,另一方面水泥生產線建設項目停不下來。據產業景氣指數的監測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水泥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還在增加。國家有關部門必須拿出勇氣,制定政策,把現在所有的在建項目統統停下來,避免投資者今后遭受更大的經濟損失。
第三是要控制產能的有序釋放。要有理性的、有序的,有安排、有組織地 “以銷定產”, 即控制水泥產量,這樣才能讓整個行業有一個穩定合理的價格。現在我國水泥過剩了30%左右,相當于每個企業一年有100天左右的停產時間,才能產銷平衡。另外遇到階段性市場疲軟的時候,整個水泥生產也可以停下來,這樣才能夠減少庫存,減少積壓,減少資金的浪費,平衡產銷關系,進而使行業健康發展。
水泥是一個高耗能行業,對環境負荷影響相當大。從節能減排的角度考慮,水泥企業應該向著“高標化、特種化、商混化、制品化”的產業鏈延伸。發達國家水泥產業的發展都經過了一個從高峰到減量發展的過程。我們國家水泥產業的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2.2 通過推進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問題
行業整合是要進一步推動大集團在區域市場范圍內的聯合重組,提升行業集中度。這是解決行業散亂、無序競爭和惡性競爭的根本方法,也是全世界水泥行業走過的道路。市場中優勝劣汰,無論對退出方、債權人還是利益關聯方來講,聯合重組是最好的選擇。
現在我國很多行業都進入到一個整合時代。許多國家的行業集中度都比我們要高很多。印度米塔爾幾乎把整個歐洲的鋼鐵都重組了。歐洲也只有五家大型水泥企業,日本只有3家大型水泥企業。發達國家基礎原材料行業都是高度集中的,因為這個行業高度依賴資源能源,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不適合過度競爭,而只能是適度競爭。
要保持水泥行業的合理利潤,必須提高行業的定集中度。這只有當行業達到一定的集中度,企業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才有穩定市場價格的能力。
2.3 通過市場協同,解決無序競爭問題
市場協同就是強化行業自律,在行業協會的推動下進行限產穩價,讓競爭有序化、適度化和良性化。
市場協同的核心思想是以銷定產、限產穩價。目前水泥產能已遠遠高于市場需求,過剩率達到30%左右,而且還會有上升趨勢。另外,從國家基礎原材料的價格比來看,水泥與鋼鐵、煤炭相比,水泥的價格比超低:20年前每噸水泥的價格是兩三百元,現在還是兩三百元。可是鋼材價格從每噸八九百元漲到四五千元。20年前煤價是100元左右一噸,一噸水泥可以買到兩三噸煤,現在的煤價漲到八九百元,一噸煤反過來能買兩三噸水泥。
近年來,在一些大企業集團和協會的組織下,水泥行業推動市場協同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實踐證明,凡是市場協同搞得好的區域,該區域的價格是相對穩定的,價格水平均高于沒有協同的市場。搞好協同的關鍵是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作用,大企業集團要帶頭,認識要一致。去年和今年市場差不多,但是去年水泥價格能維持在合理區間。今年上半年市場需求有5.6%的增長,但價格卻大幅下滑,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協同沒有堅持下去。歷史將證明,最后大家還是要重新回到市場協同、限產穩價上來,讓水泥價格能夠有一個合理的回歸。
從總體上看,我國大宗原材料制造業基本上都進入了過剩時代,我們面臨的實際上是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問題。水泥行業要轉變發展方式,一定要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模式。以前常講的“量本利”,就是在市場供小于求的情況下,通過增加產量、降低單位固定費用而取得利潤的經營模式。但在產能過剩情況下,產品已經銷售困難,這時再去增加產量,不但無法降低固定費用,還增加了變動成本,使流動資金緊張。在這種情況下,主要矛盾不再是量,因為量已經沒有彈性了。現在要提倡“價本利”,一方面保證合理價格,一方面降低成本,取得經濟效益,堅持這個理念會使整個行業受益。
水泥行業的發展思路、運行規則、競爭模式等等,都要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改變。我們現在面對的主要矛盾不是壟斷,而是惡性競爭,是要解決水泥行業過多、過散、過亂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抓住主要矛盾,使水泥行業重新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