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未來中國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在宏觀上表現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對應的解決之道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關鍵是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同時,會議明確指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策略是“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認為,從中國產能過剩形成的原因和表現看,如果金融危機不能逼出進一步的金融改革,尤其是在金融市場多元化方面取得進展,那么即使是全國一盤棋的經濟布局和產業規劃,對產能過剩問題的化解,也幫助有限。
中國企業的“圈地情結”和產能過剩
庫存過多和產能過剩是當前低迷經濟格局在企業層面的主要表現,前者可短期內自動消除,后者則不會自動消除且影響長期,因而成為當前中國經濟走出困境的主要矛盾。2011年,在明白反危機刺激的過度擴張行為不可持續后,中國經濟進入了補庫存后的再度去庫存過程,過剩產能問題再度成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現象。
為降低去庫存和去產能行為給經濟造成的不利沖擊,促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應對之策隨即被提出。這種狀況說明,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并非單純是經濟周期問題。經濟周期問題,通常只需采用恰當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組合就可解決,而中國當前的產能過剩和庫存過高問題,正是反周期政策作用的結果。按照改革開放以來“十年一周期”的粗略劃分,中國經濟在過去第三次經濟周期中的長期繁榮,并不是造成中國企業熱衷“跑馬圈地”的唯一原因。
“圈地——融資——上市”,盡快將企業做大,是中國企業過去成長的通用模式。中國企業過去的這一普遍做法和成長模式,導致了中國企業濃厚的“圈地情結”,以及盡快擴大產能的沖動。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了中國當前經濟產能過剩的困境。
三大因素導致普遍產能過剩
胡月曉認為,中國企業過去一直存在的“圈地情結”,是以下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
1.經濟上升周期中提升市場份額的需要。無論是隨“入世”而來的外需市場的快速拓展,還是國內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國內市場擴張,宏觀層面上經濟總規模的提高總會帶來微觀層面上企業市場的擴大,在經濟快速上升周期中,不斷提高的市場需求筑就了企業做大的基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雖然彼此間競爭激烈,但大都能通過市場細分找到各自的市場空間。誰能比別人更快的做大,誰就能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為滿足迅速膨脹的客戶需求,快速提升產能是企業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在盡快做大的導向下,通過打價格戰提升市場份額是企業順利擴產的有效手段,而產品創新是比較吃力不討好的。
2.流動性擴張時期搶占資產價格上升的先機。從進入新世紀后的2000年,到危機發生的2007年,中國貨幣存量由13.8萬億上升到了40.3萬億,7年間接近翻了3倍;危機更是給了貨幣擴張以超常規的推力,到2011年,中國貨幣存量又翻了1倍,達到85.2萬億元。而同期名義GDP,2000年中國名義GDP為10萬億元,2007年為26.6萬億,2011年為47.3萬億。2000-2007年間貨幣還并未超越GDP增長太多,但2008年后貨幣和GDP間的增速就被明顯拉開了,此這意味著大量超發的貨幣進入了資產領域。
貨幣超越GDP增長,稱之為貨幣深化程度提高。綜合縱向歷史比較和橫向國際比較,中國的貨幣深化顯然過高過快。中國的貨幣深化過程并未能保持資產和商品價格的穩定,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隨之而生。在中國,貨幣過度深化更多地導致了資產泡沫的上升,具體表現投資品價格長期超越產出品價格的增長。從最近10余年情況看,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超越同期消費品和工業品價格指數是一種常態。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了企業早投資、多投資比晚投資、少投資多受益的現象。
同時,會議明確指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策略是“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認為,從中國產能過剩形成的原因和表現看,如果金融危機不能逼出進一步的金融改革,尤其是在金融市場多元化方面取得進展,那么即使是全國一盤棋的經濟布局和產業規劃,對產能過剩問題的化解,也幫助有限。
中國企業的“圈地情結”和產能過剩
庫存過多和產能過剩是當前低迷經濟格局在企業層面的主要表現,前者可短期內自動消除,后者則不會自動消除且影響長期,因而成為當前中國經濟走出困境的主要矛盾。2011年,在明白反危機刺激的過度擴張行為不可持續后,中國經濟進入了補庫存后的再度去庫存過程,過剩產能問題再度成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現象。
為降低去庫存和去產能行為給經濟造成的不利沖擊,促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應對之策隨即被提出。這種狀況說明,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并非單純是經濟周期問題。經濟周期問題,通常只需采用恰當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組合就可解決,而中國當前的產能過剩和庫存過高問題,正是反周期政策作用的結果。按照改革開放以來“十年一周期”的粗略劃分,中國經濟在過去第三次經濟周期中的長期繁榮,并不是造成中國企業熱衷“跑馬圈地”的唯一原因。
“圈地——融資——上市”,盡快將企業做大,是中國企業過去成長的通用模式。中國企業過去的這一普遍做法和成長模式,導致了中國企業濃厚的“圈地情結”,以及盡快擴大產能的沖動。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了中國當前經濟產能過剩的困境。
三大因素導致普遍產能過剩
胡月曉認為,中國企業過去一直存在的“圈地情結”,是以下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
1.經濟上升周期中提升市場份額的需要。無論是隨“入世”而來的外需市場的快速拓展,還是國內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國內市場擴張,宏觀層面上經濟總規模的提高總會帶來微觀層面上企業市場的擴大,在經濟快速上升周期中,不斷提高的市場需求筑就了企業做大的基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雖然彼此間競爭激烈,但大都能通過市場細分找到各自的市場空間。誰能比別人更快的做大,誰就能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為滿足迅速膨脹的客戶需求,快速提升產能是企業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在盡快做大的導向下,通過打價格戰提升市場份額是企業順利擴產的有效手段,而產品創新是比較吃力不討好的。
2.流動性擴張時期搶占資產價格上升的先機。從進入新世紀后的2000年,到危機發生的2007年,中國貨幣存量由13.8萬億上升到了40.3萬億,7年間接近翻了3倍;危機更是給了貨幣擴張以超常規的推力,到2011年,中國貨幣存量又翻了1倍,達到85.2萬億元。而同期名義GDP,2000年中國名義GDP為10萬億元,2007年為26.6萬億,2011年為47.3萬億。2000-2007年間貨幣還并未超越GDP增長太多,但2008年后貨幣和GDP間的增速就被明顯拉開了,此這意味著大量超發的貨幣進入了資產領域。
貨幣超越GDP增長,稱之為貨幣深化程度提高。綜合縱向歷史比較和橫向國際比較,中國的貨幣深化顯然過高過快。中國的貨幣深化過程并未能保持資產和商品價格的穩定,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隨之而生。在中國,貨幣過度深化更多地導致了資產泡沫的上升,具體表現投資品價格長期超越產出品價格的增長。從最近10余年情況看,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超越同期消費品和工業品價格指數是一種常態。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了企業早投資、多投資比晚投資、少投資多受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