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水泥行業大統一造成國進民退現象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2-07-23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光明日報
核心提示:水泥行業大統一造成國進民退現象
  繼本月初《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央企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后,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同樣作為黨報的《光明日報》再發署名人文章,對當前備受熱議的經濟“國進民退”現象發出“媒體的聲音”。

  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10年過去,談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成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深有感觸地說,中國經濟的巨大變化離不開基本經濟制度,“兩個毫不動搖”夯實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為增強經濟內在活力動力提供了不竭源泉。“自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國有經濟逐步擺脫了經營困境,總體上形成了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

  中國現在國有企業的數量和比重雖然已經大幅度下降,但國有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實力大大增強。”長期致力于產權和所有制結構研究的著名專家程恩富興奮地說。他舉例說,2002年到2011年,國有企業上繳的稅金總額由2926.8億元增加到16803.9億元,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的營業收入由3.36萬億元提高到20.2萬億元,國有企業的利潤總額由2636億元上升到14989億元。

  程恩富指出:“今年是中央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周年,近20年來的改革發展實踐證明,‘兩個毫不動搖’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必須堅持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國強國富民的歷史選擇。”針對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國企私有化”、“國有經濟退出競爭性領域”等論調,程恩富認為,從鞏固和加強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來看,國有企業不能完全退出所謂競爭性領域,而且這也不利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程恩富說,中國民營經濟總量已占到GDP的50%以上。2011年1—4月,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占總投資的35.1%,民間投資占57.7%。與2003年到2010年平均值相比,政府投資占比下降了8.3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加了22.5個百分點。

  國有經濟參與市場競爭,是從戰略性對其布局和結構進行不斷調整的必然。“從國有經濟的進退來看,我國國有經濟并沒有只進不退。相反,隨著改革的推進,部分由國有經濟經營的部門正在逐步向民營經濟開放。與此同時,針對社會對國有企業普遍意見較大的領域,如央企參與土地競價等方面,我國還出臺了限制性措施,推動其從相關領域的退出,因此,并不存在所謂‘國進民退’的問題。”程恩富還指出,從我國國有經濟改革發展的較長期的一般趨勢來看,國有企業無論從數量還是從其占全部經濟總量的比重看,基本上是處于一種下降趨勢。程恩富認為,面對世界跨國公司和壟斷資本的激烈競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民營企業除了互相競爭之外,還應采取各種聯合、合作的態度。例如,在總量上,國有經濟與私有經濟不是此長彼消、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應該是共同發展、“國進民也進”的關系,雙方都做大做優做強。

  在產業部門的布局結構和產業鏈分工協作上,在更適合國有企業的領域以國有企業為主體,在更適合私有企業的產業則以私營企業為主體,能夠在競爭性領域生存和發展的國有企業,應該讓其做大做強;合理放開對非國有企業的限制,讓私有和混合所有制企業進入更多產業領域,對國有企業形成競爭壓力,更好地發揮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作用。

  水泥業內人士據此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兩大黨報如此頻繁地發表署名人文章,“從意識上一定是重視起來了”,但該人士指出,即便如此,包括水泥行業在內的多個工業領域當前仍頻繁出現“國進民退”現象,中小企業應聲倒下,規模和實力巨大的央企趁機盤活勢力范圍,“這算哪門子的民也進?”“如果從經濟和行業的長期發展來看,水泥行業就不該搞大一統!”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