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蕪湖市新型墻體材料、散裝水泥“十二五”發展規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2-02-24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蕪湖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
核心提示:蕪湖市新型墻體材料、散裝水泥“十二五”發展規劃
  前 言
 
  為進一步推動蕪湖市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散裝水泥工作的快速發展,實現保護耕地、節能利廢、保護環境、改善建筑功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安徽省發展新型墻體材料條例》、《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禁止和限制使用實心粘土磚和空心粘土磚等粘土類墻體材料的通知》、《安徽省促進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發展辦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我市實際編制了《蕪湖市新型墻體材料、散裝水泥“十二五”發展規劃》。

  規劃范圍是我市市域5988平方公里(含區劃調整后無為縣域面積2433平方公里,沈巷鎮區域面積238平方公里)。規劃期限是2011年-2015年。本規劃是指導“十二五”期間全市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的導向性和操作性文件。 

  一、“十一五”回顧 

  “十一五”期間,蕪湖市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在省墻改辦、省散辦和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市經信委的具體指導和各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下,經過全市墻改、散裝水泥同志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我市“十二五”期間墻改和散裝水泥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并完成了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十一五”規劃目標, 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逐步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工作機構得到健全,日常工作有序開展;社會各界對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的認知度逐年提高,自覺執行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政策的氛圍逐步形成;到“十一五”末,全市“禁粘”、“禁現”工作獲得了很大成效,新型墻體材料、預拌混凝土使用范圍基本達到全面覆蓋,在“禁粘”、“禁現”工作上領跑全省。 

  (一)取得的成效

  1、新型墻體材料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蕪湖市已經基本關閉了粘土磚瓦窯企業,實現了新型墻體材料為主體的市場應用格局,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墻改工作第一階段工作目標。截至2010年,全市已有近百戶新型墻體材料生產企業,其中52家企業獲省新型墻體材料產品認證,新型墻體材料年生產能力已達54億標塊,初步形成了以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混凝土多孔磚、蒸壓灰砂空心磚為主,各類板材相配套的磚、塊、板三大系列,高、中、低不同檔次的新墻材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新型墻體材料可基本滿足建筑市場多元化應用的需求。

  2、散裝水泥

  蕪湖市發展散裝水泥工作從使用環節入手,淘汰拆除了全部水泥機立窯,水泥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并建立了面向生產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目前,全市水泥生產企業17家,擁有3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不含海螺水泥集團)。其中水泥熟料生產企業12家,水泥熟料年產能380萬噸,水泥年產能592萬噸;專門從事水泥粉磨企業5家,年產能480萬噸。

  水泥行業脫胎換骨式的改造為散裝水泥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預拌混凝土的使用已達到全面覆蓋,預拌砂漿的使用已經啟動。截止2010年底,全市水泥散裝率為63.23%;散裝水泥使用率為81.05%;全市預拌混凝土企業已有33家,生產能力已達1100萬立方米,預拌砂漿生產企業2家,生產能力達55萬噸,初步形成散裝水泥、預拌混泥土、預拌砂漿“三位一體”的散裝水泥發展格局。

  3、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至“十一五”末,我市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的各項指標均超過了“十一五”規劃的目標。

  2010年:

  ——新型墻體材料產量26.8億塊標磚,實現增長136%。

  ——新型墻體材料產量占墻體材料總量比例達到98.5%,比“十五”末提高58個百分點。

  ——新型墻體材料企業達到80家,比“十五”末增加了50家。

  ——粘土類墻體材料已基本禁止生產和使用。

  ——市區新型墻體材料建筑使用比例達到99%,城鎮新型墻體材料使用比例達到60%,比“十五”末增長一倍。

  ——散裝水泥供應量完成201萬噸,比“十五”末的47.5萬噸增長323.2%。

  ——水泥散裝率達到63.23%,比“十五”末的16.16%提高了47.07個百分點。

  ——在城市規劃區內,除特定情況外,禁止使用袋裝水泥、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和砂漿。

  ——“十一五”期間,全市新型墻體材料產量累計103.28億標塊,節約土地1.7萬畝(按挖深2米計算),節約能源64.03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硫廢氣排放1.41萬噸。

  ——“十一五”期間,全市散裝水泥供應量累計完成629.38萬噸,節約木材20.77萬立方,牛皮紙0.19萬噸,聚乙烯0.79萬噸,標煤5.84萬噸,減少粉塵排放2.4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24萬噸,實現綜合效益2.22億元;累計使用散裝水泥1329萬噸。

  4、組織機構趨于完善

  2007年11月,蕪湖市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辦公室率先在全市完成事業單位改革,作為行政執行類事業單位的工作職責和人員分工更加明確,各縣區也相繼完善組織機構,落實專人負責墻改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形成了市縣分級負責、共同協調管理的良好體系,為我市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5、政策體系逐步健全

  “十一五”期間,我市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健全。我市相繼制定出臺了:蕪湖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蕪湖市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的通知>的實施意見的通知》(蕪政[2006]57號);蕪湖市經委、質監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型墻體材料和質量監督管理的通知》(蕪經[2009]374號);蕪湖市財政局、經委聯合印發《蕪湖市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促進資金管理辦法》(蕪財企[2009]458號);蕪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轉發《市經委、建委關于發展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蕪政辦[2006]24號);蕪湖市經信委《關于加快我市發展預拌砂漿工作的通知》(蕪經[2009]448號);蕪湖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執行<安徽省促進散裝水泥和預拌混凝土發展辦法>的通知》(蕪政[2010]81號)等政策。逐步建立起涵蓋淘汰粘土類墻體材料、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和砂漿,推廣使用新型墻體材料、預拌混凝土和散裝水泥,強化質量監督管理和促進市場應用的完善的政策體系,為我市“十一五”期間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取得突出成績提供了完善的政策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墻改工作主要表現為企業過度競爭、證照不全,企業產品質量難以保證、整體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復建設、產業布局不盡合理;區劃調整新區無為、沈巷還存在一定數量的粘土磚瓦窯企業,影響我市“禁實”、“禁粘”目標的整體實現;個別建筑工地還存在違法使用粘土磚行為;科技含量高、規模企業較少、企業發展后勁不足等。發展散裝水泥工作受農村基礎設施限制等客觀原因影響,尤其是農村使用散裝水泥比例偏低,預拌混凝土行業存在產能過剩、過度競爭等現象,禁止現場攪拌砂漿工作2010年剛剛啟動,預拌砂漿行業發展和市場應用存在不足。 

  二、“十二五”發展環境和趨勢 

  (一)發展環境

  1、經濟社會發展

  蕪湖市域面積5988平方公里,人口384萬,現轄蕪湖、繁昌、南陵、無為4縣和鏡湖、弋江、鳩江、三山4區,2個國家級開發區。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1108.6億元,比上年增長18.2%,總量位居全省十六個省轄市第二位,增幅居第一位,財政收入200.7億元,增長35.8%。

  當前,蕪湖正處于全面轉型、跨越發展、加速崛起的關鍵時期。一大批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正在實施。中共蕪湖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未來五年,我市主要經濟指標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翻以上;2015年地區總產值超過3300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通過努力把蕪湖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物流中心、創新型城市和濱江組團式的宜業宜居宜游的現代化大城市、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長江流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現代化大城市。

  2、政策疊加效應

  蕪湖緊鄰長三角地區,2010年出臺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明確提出,積極推進包括安徽在內的泛長江三角洲區域合作,蕪湖市將最先接受輻射,融入長三角。 

  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核心城市、國家技術創新試點省、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等政策疊加效應正在顯現,我市新型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產業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二)發展趨勢

  “十二五”期間,推行建筑節能是城市低碳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筑節能與墻體材料革新和散裝水泥的使用密不可分,新型墻體材料及散裝水泥是建筑節能的基礎和前提。在現行建筑結構體系中,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仍然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建筑能耗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通過墻體散失的,因此要順利實現建筑節能目標,必須大力推廣應用輕質、環保、節能、隔熱、保溫的新型墻體材料和配套砂漿。

  “十二五”期間,我市將加快城市化建設,中心城區人口達200萬,城鎮化率達到65%。新型城市化、新居民轉市民,都會帶來城市基礎設施、社會公共設施、環境建設的配套需求,并將以一個較高增長率發展,加上住宅需求,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業會呈現持續較快增長。這些都為新型墻體材料、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行業拓展了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1、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是圍繞節地、節能、利廢、環保和改善建筑物功能而開展的系統工作,是節約能源和資源,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項戰略任務。特別是近年來,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更是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節能減排的一項重要內容,已被國家列為“十二五”新型建材五大規劃之一。因此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

  2、節能減排和循環低碳經濟為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機遇,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也要緊緊圍繞這一科學發展思路,完全符合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要求,可充分利用粉煤灰、尾礦渣等工業廢渣生產節能、環保、高強的各類新型墻體材料、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

  3、建筑業的快速發展對施工文明程度和墻體材料功能提出了新要求,隨著高層建筑的大幅增加和建筑產業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建筑物舒適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施工方式和粘土磚已不適應建筑業的要求,隔熱、保溫、輕質、高強、施工便捷的新型墻體材料將逐步取代傳統粘土磚進入建筑市場。符合節能建筑要求的新型墻體材料和配套砂漿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新型墻體材料產品從完成量的替代轉入質的提高,是建設市場的新要求,也是未來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4、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的重要契機。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國家實施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發展到今天也面臨著整合、提升、深化、創新的新任務,依靠科技進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優化產品結構,豐富產品品種,改進服務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創造良好效益將是今后一個時期,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發展趨勢。 

  三、指導思想、發展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為指導,依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以節土、節能、利廢和提高施工文明程度,改善建筑功能為主要目標,按照明確目標、控制總量、合理布局、結構優化、技術創新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產品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以技術進步為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資金扶持為手段,不斷提高新型墻體材料和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的配套應用技術,加強產業指導和行業自律,規范監管;大力發展高檔次、高品質、高附加值、多功能、自保溫、節能型的新型墻體材料。加大新農村建設推廣應用力度,積極推進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二)發展原則

  1、堅持資源綜合利用、保護環境、節約土地相統一的原則

  按照統一規劃的原則,充分利用再生資源、各類工業廢渣,開發生產環保、利廢、節土、節能的新型墻體材料、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堅持發展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推動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協調和平衡,樹立經濟、社會、生態三者之間均衡原則,把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放在第一位,做到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統一。

  2、堅持墻體材料革新與改善建筑功能相結合的原則

  根據國家倡導發展省地節能型住宅和綠色建筑的要求,以節能、綠色建筑為突破口,加強功能化、系列化、構件化、配套化產品的開發,特別是加大對優質低價的自保溫墻材和配套預拌砂漿的研發力度,不斷滿足建筑市場的需求。

  3、堅持轉型升級與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的原則

  在堅持淘汰落后產品、產能和工藝裝備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和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提升產業層次,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開發生產上規模、上檔次的新型墻體材料,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產品質量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道路。

  4、堅持引進消化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新型墻體材料、散裝水泥生產工藝和裝備技術,加大科技開發資金的投入,提升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產業的整體水平。

  5、堅持政策扶持和加強監管相結合的原則

  充分發揮專項資金的導向作用,扶持新型墻體材料、預拌砂漿應用的示范工程,鼓勵新型墻體材料、散裝水泥企業技術改造,促進行業升級。同時加大行政執法力度,規范墻體材料、散裝水泥生產和使用秩序,加強產品質量監管和行業自律,加快新農村建設中使用新型墻體材料和預拌混凝土步伐。

  (三)發展目標

  ——2015年,全市新型墻體材料產能達到65億標磚,總產量40億塊標磚,年均增長8.4%,其中自保溫新型墻體材料產量達到24億塊標磚,占全部墻體材料總產量的60%;新型墻體材料占墻體材料總量比例達到100%。

  ——2015年,城鎮采用新型墻體材料的建筑面積占當年城鎮總建筑面積的100%。

  ——2015年, 全市散裝水泥供應量350萬噸,年均增長11.7%;水泥散裝率達到80%。

  ——2015年,全市預拌混凝土供應量850萬立方米,年均增長13.2%。

  ——2015年,全市預拌砂漿供應量達到150萬噸。

  ——“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生產新型墻體材料175億塊標磚,節約能源110萬噸標煤,保護耕地2.9萬畝(按挖土2米深計算),利用工業廢渣17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氣體排放2.4萬噸。

  ——“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發放散裝水泥1520萬噸,節約優質木材50.2萬立方米,牛皮紙0.45萬噸,聚乙烯1.9萬噸,水泥59.7萬噸,標煤14.1萬噸,減少粉塵排放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3.7萬噸。

  ——“十二五”期間,在基本實現水泥散裝化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水泥散裝率,提高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供應量,全面實現城市禁止現場攪拌混凝土和砂漿目標;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生產和散裝水泥中轉配送站項目布局合理,初步形成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三位一體”產業框架的發展新模式和管理體系。

  ——“十二五”期間,堅持走工業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道路,以節約能源資源、實現綠色環保、改善施工工藝、提升建筑質量為目的,滿足建筑市場對新型墻體材料多元化的需求,促進我市新型墻體材料產業轉型、產品升級和可持續健康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市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工作總體水平繼續保持在全省的前列。

  四、發展重點

  (一)發展思路

  一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新型墻體材料產業轉型升級。堅持淘汰落后產能,鞏固“禁粘” 、“禁現”成果。加快新型墻體材料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規模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資源能源結構、環保排放結構全面轉型提升。

  二是走集約集聚集群的道路,實施產業合理布局。提高產業集約化,以集約為基礎推進產業區域集聚,以集聚為龍頭帶動產業進一步集約。以集聚為核心,合理產業布局,形成規模優化組合的產業區域集群網絡,結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繼續推進水泥散裝,確保城鎮和農村對新型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的需求。

  三是走延伸產業鏈的道路,提高產業化水平。逐步建立新型墻體材料、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原料生產供應基地,實現原料集約化開采,專業化加工、商品化供應,提高原料資源的質量品質、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逐步推進新型墻體材料部品化,將單一的墻材產品、預拌砂漿提升為建筑墻體部品化和功能型墻體圍護結構體系,適應建筑工業現代化要求。

  四是走產品多元化和品牌化的道路,改善建筑功能。優化新型墻體材料、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及預拌砂漿等產品結構,增加自保溫節能型新型墻體材料、高強混凝土、特種配套砂漿的生產比例,實現產品多樣化、配套化、功能化、優質化,促進建筑裝配化和施工機械化,增加節能型、裝飾型等功能型墻材品種,提高產品的社會適用性和改善建筑功能。加強品牌建設,健全產品標識管理,鼓勵產品注冊商標和申請專利,在強化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的基礎上創建名牌,不斷提升品牌的延伸度、認可度和傳承度。

  五是走科技創新的道路,推動產業技術進步。依靠自主創新、產學研結合、引進先進適用技術,推進產業技術進步。產業技術進步重點方向為:研發生產功能型新型墻體材料和配套砂漿產品;研發和應用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開發節能降耗、低碳綠色技術;開發和應用信息化管理及控制技術;研究完善新型墻體材料建筑應用技術及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的物流配送技術。

  六是走綠色低碳的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大力創新能源技術,利用可再生資源生產新型墻體材料、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大力開發生產高效絕熱型節能墻材,推廣外墻自絕熱圍護結構體系。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推進產業自身的循環經濟發展。大力推進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利廢,環境保護,低碳綠色技術在新型墻體材料、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生產和建筑領域中的應用。

  七是推進新農村建設中新型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的使用,在市、縣各相關部門的配合下,通過政策宣傳貫徹和資金扶持等手段,重點推進農村散裝水泥物流和配套設施的建設,促進新農村建設中新型墻體材料、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的使用,將提高新農村建設中新型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使用比例納入縣目標考核體系,培育散裝水泥銷售網點,積極做好新型墻體材料、散裝水泥使用示范點建設和推廣工作,逐步提高新農村建設中新型墻體材料、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的使用比例。

  (二) 重點產品及技術

  1、支持發展利廢產品

  重點發展利用粉煤灰、工業石膏(含脫硫石膏)、磷石膏、選礦尾礦渣,生產高摻廢量、高孔洞率、高保溫性能、高強度多孔磚或空心砌塊產品。

生產規模為:年產30萬立方米粉煤灰或尾礦渣加氣混凝土砌塊、年產15萬立方米石膏空心砌塊、年產1億標磚蒸壓粉煤灰空心磚、年產10萬立方米以上尾礦渣混凝土多孔磚生產線。

  2、支持發展各類輕質板材

  重點發展機械化或自動化成型工藝、配備電子計量配料裝置生產的輕質多孔條板、外墻復合保溫板、復合屋面板或帶飾面的裝配式板材。
 
    生產規模為:年產30萬平米以上的復合保溫內、外墻板材生產線;

  年產30萬平方米以上的蒸壓加氣混凝土板材生產線;
  年產30萬平方米以上的GRC條板生產線;
  年產30萬平方米以上的工業廢渣混凝土條板生產線;
  年產30萬平方米以上石膏空心條板生產線。

  3、支持發展各類預拌砂漿

  重點發展利用工業廢渣、原材料貯存、配備烘干、自動化配料計量、混合攪拌、成品貯存及罐裝運輸,配備除塵系統的預拌砂漿。

  生產規模為:年產25萬噸以上,干拌普通(砌筑、抹灰、地面)或特種采用灌裝運輸、配備現場自動攪拌的預拌砂漿生產線。

  4、支持各類建筑砌塊企業改造升級

  對現有混凝土空心砌塊進行產業升級,要求原料處理能夠合理級配,配備電子配料自動計量裝置,須用8型及以上成型機,采用太陽能或蒸汽等養護工藝,產品出廠有標識、有包裝。重點發展各類加氣混凝土砌塊和芯核發泡混凝土自保溫砌塊等品種。

  重點發展生產規模為:單班年產10萬立方米以上的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磚生產線,優先發展多排孔以上品種;年產10萬立方米以上的輕質自保溫混凝土小型砌塊生產線;年產30萬立方米以上砂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線。

  5、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進一步促進對工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保護天然資源。著力促進人工砂在生產與應用等領域有所突破,并形成以生產企業為主體,高校、科研機構為支撐,政府部門相協調的技術創新體系,實現天然砂的部分或全部替代。鼓勵企業清潔化生產,把噪聲、粉塵、廢水等污染物的排放嚴格控制在標準范圍之內,污水和固體廢棄物要盡量做到循環利用。

  支持研制多功能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成型機,提高設備激振力;支持研制輕質復合保溫板材成型工藝專用裝備,提高輕質板材生產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

  6、支持推廣與新墻材配套的新型建筑結構體系和技術

  積極聯系省市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設計單位,積極推廣自保溫節能型新型墻體材料的應用建筑體系,改善提高建筑砌體的保溫隔熱性能,解決砌筑工藝中的設計規范、施工工法及砌體保溫技術,確保建筑工程質量;積極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的聯合研發。

  五、產業布局

  (一)產業結構調整
 
  1、規模結構調整

  調整新墻材產品結構,提升新墻材行業規模,新型墻體材料生產企業必須按照《印發關于加快我省墻體材料產業調整升級的工作意見的通知》(皖經信節能[2011]56號)要求,進行技術改造,實現產業升級。淘汰年產規模小于6萬立方米的混凝土砌塊企業,提升產能小于20萬立方米的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企業,重點支持30萬立方米以上的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企業,重點支持產值超5000萬元以上的新型墻體材料生產企業。

  嚴格預拌混凝土企業的設立審批制度,行業發展注重由量的增長轉向質的突破。提倡小水泥企業轉產預拌砂漿。預拌混凝土企業、預制構件企業加大技術和基礎設施投入,提升專業資質等級和產品質量。

  1、禁止新建、擴建粘土磚瓦生產線,關閉現有粘土磚生產線;

  2、淘汰年產6萬立方米以下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生產線;

  3、淘汰各類高能耗、高排放、燒結工藝墻體材料生產線;

  4、禁止施工現場自拌混凝土和砂漿;

  5、淘汰立窯水泥生產線、日產2000噸以下旋窯生產線。

  2、產品結構調整

  改善新墻材基本產品結構,逐步減少普通小型空心混凝土砌塊的生產和市場應用比例。積極鼓勵自保溫、節能型新墻材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并加快其產業化生產步伐,提高新型墻體材料配套程度,鼓勵發展系列配套的新型墻體材料生產,推動生產工廠化、建筑裝配化、施工機械化的建筑工業化進程。

  加快配套產品的生產應用。積極組織與新型墻體材料建筑應用相配套的產品的開發、生產,包括新型墻體材料自身規格尺寸配套化,提高各類專用配套砂漿的生產使用比例。開發現場小型機具、結構連接件、吊掛件、錨固件和散裝水泥、預拌砂漿、預拌混凝土儲存設施及其物流運輸裝備等,最大限度的減少因技術不配套而帶來的問題。

  (二)產業布局

  1、布局依據

  根據現有產業基礎、地域位置、交通狀況、資源條件、市場需求等因素,因勢利導推進產業集約集聚,形成以產業集聚為核心的合理規模組合集群,提升產業結構并滿足城鎮和廣大農村建筑應用需求。

  隨著多層結構建筑的減少,高層建筑的增加,對防火和容重的要求越來越高,容重輕、保溫效果好的新型墻體材料產品市場需求將進一步增加。符合這一要求的加氣混凝土砌塊、自保溫復合砌塊和配套專用砂漿將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到“十二五”末,發展目標為:加氣混凝土砌塊、自保溫復合砌塊占我市墻體材料總量的60%,各類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塊占30%,各類輕質復合保溫隔墻板占10%。

  2、布局規劃

  為控制總量,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優化結構,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蒸壓灰砂磚、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企業總數不超過 72戶、總產能控制在462萬立方米,鼓勵同類企業相互兼并重組,轉產自保溫復合砌塊;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線17條,總產能控制在510萬立方米:輕質復合保溫板完成550萬平方米的發展目標。具體布局如下:

  市區發展以電廠排放的粉煤灰為主要原料,單線生產能力30萬立方米,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線3條,共計90萬立方米。預拌砂漿生產線5條(鳩江區、經開區3條,弋江區1條,三山區1條),單線年產能25萬噸,總量為125萬噸;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企業22戶,總產能控制在132萬立方米:完成100萬平方米輕質復合保溫板的發展目標。

  繁昌縣發展以選礦尾礦渣為主要原料,單線生產能力30萬立方米,砂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線7條,共計210萬立方米。預拌砂漿生產線3條,年單線生產能力25萬噸,總量為75萬噸;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企業10戶,總產能控制在60萬立方米:完成100萬平方米輕質復合保溫板的發展目標。
  南陵縣發展以河砂或選礦尾礦渣為主要原料,單線生產能力30萬立方米,砂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線3條,共計90萬立方米。預拌砂漿生產線2條,單線生產能力25萬立方米,總量為50萬立方米;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企業10戶,總產能控制在60萬立方米:完成150萬平方米輕質復合保溫板的發展目標。

  蕪湖縣發展以河砂或尾礦渣為主要原料的,單線生產能力30萬立方米,砂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線2條,共計60萬立方米。預拌砂漿生產線2條,單線生產能力25萬噸,總量為50萬噸;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企業10戶,總產能控制在60萬立方米:完成50萬平方米輕質復合保溫板的發展目標。

  無為縣發展以河砂或尾礦渣為主要原料,單線生產能力30萬立方米,砂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線2條,共計60萬立方米。預拌砂漿生產線2條,單線生產能力25萬立方米,總量為50萬立方米;蒸壓灰砂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企業總數20戶,總產能控制在150萬立方米:完成150萬平方米輕質復合保溫板的發展目標。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工作體系建設

  各縣(區)人民政府應加強領導,將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工作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落實部門職責,強化和完善各部門的協作配合機制。各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在市政府及墻改和散裝水泥行政主管部門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下,積極開展各項監督管理工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充分運用規劃、設計、施工圖審查、工程監理、監督等行政監控手段,大力推廣新型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國土資源部門應禁止向粘土磚生產項目供地,對現有粘土磚生產項目不得辦理土地使用證和采礦許可證;工商行政部門嚴格登記管理制度,對不符合政策規定的企業不予登記注冊;投資主管部門對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墻體材料生產企業不予立項或備案;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嚴格實行行業準入制度,推進行業節能減排,積極培育和發展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產品導向目錄的新型墻體材料企業, 重點扶持規劃期內新型墻體材料、預拌砂漿示范線和區域產業基地的建設;墻改和散裝水泥管理機構應強化對新型墻體材料、散裝水泥發展與應用的協調和指導,加強依法行政。

  (二)營造輿論氛圍

  充分利用輿論導向和監督作用,利用網站、報社、簡報、電臺宣傳平臺四輪驅動,大力宣傳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的法律法規,不斷提高公眾對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政策重要性的認知,積極組織各類宣傳日活動,宣傳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使他們了解政策、共同參與,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事業的良好氛圍。

  (三)加強執法監管

  嚴格墻改和散裝水泥行政執法,各級政府應對現有粘土磚瓦窯實施關閉。工商部門應對無證、無照的墻體材料生產企業進行清理和取締。質監部門應加強對墻體材料產品的質量監管力度,加大對不合格產品生產企業的處罰力度。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督促圖審、工程質量監督和監理等單位加強管理,杜絕假冒偽劣和粘土類產品進入施工現場。各級墻改和散裝水泥管理機構應加大執法力度嚴禁違法使用粘土磚、現場攪拌混凝土和砂漿等行為。并建立完善責任追究制度,積極發揮群眾對“禁粘”、“禁現”工作的監督,建立有獎舉報制度,引導群眾對“禁粘”、“禁現”工作中的違法現象進行舉報。

  (四)加快完善標準化建設

  鼓勵企業按照國家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進行認證,嚴格執行國家新型墻體材料產品的相關技術標準,產品質量必須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或企業標準的規定。加快輕質高強、節能環保、隔熱保溫的新型墻體材料和配套砂漿應用標準的研究,制定和完善我市新型墻體材料主導產品應用技術標準,編制符合建筑節能要求的設計、施工、驗收規范。加快預拌砂漿生產、運輸、施工等環節有關技術標準規范的制定,為工程設計、審查、施工、驗收提供技術支持。通過建立使用新型墻體材料和預拌配套砂漿的節能示范工程,促進新型墻體材料和預拌配套砂漿的標準化、規范化應用,持續提升我市新型墻體材料和預拌配套砂漿行業發展與應用水平。

  (五)加大政策扶持

  認真做好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和散裝水泥專項資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加大對新型墻體材料和預拌砂漿研發、配套技術開發、標準制定,新農村建設示范應用項目的扶持和投入。進一步促進新型墻體材料向自保溫、節能、省地、利廢、環保和科技含量高、工藝先進的方向發展。規劃期內,市、縣及企業投入新型墻體材料和發展散裝水泥的資金3億元以上,市級投入的專項基金不低于2500萬元。認真落實扶持新型墻體材料和發展散裝水泥的各項優惠政策,著力培養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走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之路。

  (六)促進企業技術進步

  鼓勵企業從資源型向資源綜合利用型轉型;從生產型向研發銷售型轉型;從創業型向創新型轉型。同時以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推廣應用技術及配套設備為重點,開發成本低、質量高的產品,特別是要開發適合廣大農村發展散裝水泥的配套裝備,加大對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科研技改投入,促進我市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的產品升級。通過項目招標或組織技術攻關等形式,引導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對制約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推廣應用發展的關鍵技術進行開發,提高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行業的科技水平。培育一批符合我市產業政策,有規模、產能大、產品檔次高、管理規范的生產企業,采取一切行之有效手段,全面推動我市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和發展散裝水泥行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七)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全面提高服務水平,引導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及時反映行業問題和企業訴求,提高行業整體素質。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咨詢機構、服務中介的作用,組織開展行業內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加強對行業重大和共性問題的研究。加強行業統計工作,為政府和行業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