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安藤忠雄:用混凝土優雅地尋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6-30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深圳新聞網
核心提示:安藤忠雄:用混凝土優雅地尋夢

  近日,以“教堂三部曲”最為人熟知的“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來到深圳,與鋼琴家郎朗以及深圳益田集團簽署“郎朗音樂世界”戰略合作協議,這代表著安藤忠雄將在深圳為郎朗打造一座彈奏黑白琴鍵的音樂殿堂。值此契機,記者對安藤忠雄進行了采訪。

  在日本大阪城郊靜謐處,有一座木結構教堂和牧師住宅擴建的獨立小教堂。在黑暗盡頭冰冷堅實的混凝土墻壁上,建筑師鑿出縱橫兩道巨大開口,光線從未知的外界穿透十字架的罅隙闖進來這是著名建筑“光之教堂”,日本著名建筑師安藤忠雄遐邇世界的成名作。

  非科班出身 用拳擊“打”出建筑的天下

  “光之教堂”位于安藤忠雄的故鄉日本大阪,1941年出生的他至今居住在此,他們全家都愛“蓋房子”。安藤的雙胞胎弟弟北山孝雄在東京開辦著自己的北山創造研究所,小弟弟北山孝二郎則也是一名知名建筑師。





  安藤從未接受過正規建筑教育,只在少年時與工匠一起修繕過自家房子。高中畢業后本想報考大學建筑系,但由于家庭貧困不得已放棄。然而,一次閑逛舊書店時偶然翻開的瑞士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集,重新點燃了安藤的建筑夢他想效仿同樣沒有受過正規建筑教育卻在日后影響現代建筑發展方向的柯布西耶,旅行走訪歐洲古今建筑。

  心懷夢想的安藤于是“曲線救國”,他迅速將自己培養成一名出色的職業拳手。1965年,安藤利用拳擊比賽贏得的獎金登上一艘貨輪,再轉乘火車經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再從歐洲行至非洲最后直到印度。期間,想親自拜見柯布西耶的沖動不斷激勵著他。然而戲劇化的是,就在他抵達巴黎的前一個月,柯布西耶去世了。不過,這趟特殊的建筑之行讓安藤留下了寶貴的旅途札記,且至今仍然堅持這樣做。

  “當時20歲出頭,體力充沛,意志堅定。雖然沒什么錢,還是看到不少建筑。”安藤回憶道,“但專業知識的貧乏還是困擾了我。當我看到羅馬的萬神殿,看到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時,竟然都不認識。我從來沒有比當時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過學習的重要性。”

  現年已經70歲的安藤,仍然像當年一樣充滿挑戰欲望,且不變的是,始終帶著夢想去思考與設計。“我到60多歲才實現一些20多歲時的想法。做設計,沒有夢想,就算青春,也會變老。”

  從民居到殿堂 總是優先考慮舒適性

  1969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成立自己的建筑研究所,首戰便以兩層高的混凝土住宅“住吉長屋”獲業界甚高評價,并隨后確立自己以清水混凝土和幾何形狀為主的建筑風格。

  “因為戰爭遺留問題,大阪當時還沒有城市規劃,我于是向政府提出一些宏觀構想,但遭到政府的明確拒絕。后來我的想法發生變化,不再期望大規模創作,而希望通過做一些小建筑來串成城市風景。”安藤忠雄道出自己從“民居”建筑起步的原委。

  上世紀80年代,安藤在大阪巷弄中安靜地行走著。有一天他遇到一條迷路的狗,感覺它的處境就像自己一樣。“我給這狗取名叫丹下健三,是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日本建筑師的名字,但因為丹下還健在,這樣做不太禮貌,于是改叫柯布西耶一位有勇氣將自己的信念和想法堅持到最后的藝術家。”寺廟、教會、民宅,安藤在小建筑上漸漸積累了關于舒適性、自然性與藝術性建筑的感悟,“光之教堂”也正是誕生于這一時期。



  隨著90年代的來臨,聲名鵲起的安藤在公共建筑、美術館以及海外建筑方面的設計開始增加。1995年,安藤獲得建筑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評獎團說:“安藤意識中的建筑總是一個可居住的地方,而不是一片風景里的抽象,但在適用的同時又富有藝術靈感;縱觀其建筑生涯,根本不能預測其未來。”

  顯然,雄心勃勃的安藤抱負絕不止于此。自那以后,他不僅開始接手各種宏大建筑項目,同時還充當起社會活動家的角色。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就讓安藤痛心不已:“作為一名建筑師,建筑安全的建筑物是我的責任;做讓小孩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的城市,這是每個建筑師應該承擔的責任。”隨后,他將譽普利茲克獎的十萬美元獎金捐贈予地震孤兒。

  從人工到自然   賦予混凝土一種優雅表達

  開創“清水混凝土”風格,安藤忠雄大部分建筑都以水泥作為主要材料。其實年輕的時候,安藤當過一陣子木工學徒,也掌握不少日本傳統木結構建筑手藝。而在采訪中,安藤也告訴記者,其實在他的建筑中,材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只是樂于把混凝土看成一種明朗安寧的無機材料,賦予它一種優雅的表達。”

  在安藤看來,構成建筑必須具備三要素:可靠的材料、標準的幾何形狀以及“人工化”自然(如自然光導入)。無論是混凝土材料還是柱、墻、拱等傳統造型,安藤都并沒有刻意制造前衛,但這些元素經過他的組合又總是充滿活力與動感,因為與這些簡潔形成對比的,是建筑內部變幻莫測的光線和移步換景的寫意空間。普切斯的紐約立大學校長、建筑師萊西就曾評價:“安藤的建筑哲學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創造一種界限,在這里人們可以遠離城市的喧囂。”

  安藤曾有一番“我是一個游擊隊員”的理論,指的是自己不斷對一些束縛進行反抗。但他同時解釋說,自己并非有意識地對抗社會,只是忍不住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哪怕被別人看成麻煩。安藤曾在公開場合談到,“人活著需要物質,但是人更需要價值目標。”

  為了這些價值目標,安藤打了不少游擊戰:在僅70平方米的住吉長屋,他堅持設計露天中廳,雖然下雨時水會濺到房子里,但他覺得有意義;在60度坡度的山上,他無視高難度,堅持建成20層的六甲山集合住宅;在重建日本三得利美術館時,他要在500平方米的塊地上創造2萬平方米的空間,并堅持把美術館延伸到海上……

  近十年,安藤頻頻來到中國實踐自己的建筑創意。“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與現在的中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安藤說,“這次來到深圳,我只想結合當地特色,做一些讓大家感到驕傲的東西。建一個建筑需要很多能源、時間和精力,我希望它起碼能持續一兩百年。”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