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之前國家確立了五省八市低碳城市的試點,很多地方都希望有“試點”的“帽子”。我跟他們說,這個試點和當年的經濟特區性質不一樣。國家對試點地區并沒有優惠政策,現在是開放經濟,也不可能特別區別對待。低碳經濟應該是全社會、全體的,所謂試點也只是這些地方有針對性地多做一點而已。我們必須認識到,低碳是個過程,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長遠來看,我們必須要往這個方向走,而且要加速低碳轉型,但現在有些地方提出所謂零碳口號,可以說這是無知者無畏的表現。
住建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性能認定處處長婁乃琳:在建筑里,無論是現有住宅還是新建住宅,住宅總量遠遠大于公共使用的總量,建筑住宅對整個社會的節能非常重要。我們提倡,在住宅建設中,應降低窗墻面積比。現在很多住宅外窗面積過大,比如大的凸窗、飄窗,這對節能非常不利。倡導采用外遮陽系統、可再生能源利用,特別是太陽能建筑的一體化。盡量減少景觀水體設置。減少住宅建筑沒有功能的構架和裝飾,比如在屋頂做裝飾用的飄板,它沒有任何的功能意義,不但造價高昂,而且非常不利于抗震。
我們提倡鋼結構住宅。我國鋼結構建筑在國內建筑比重非常低,還不到5%,而發達國家都在50%以上。鋼結構和傳統磚木結構和混凝土相比,它的自重非常輕,能耗也非常低。如果鋼結構的能耗和碳排量為1的話,混凝土結構大概是1.4,而且鋼結構建筑在拆除以后60%的材料可以回收利用。
強調整體住宅概念。毛坯房對能源消耗,特別是建筑垃圾、二氧化碳排放影響非常大。按照2009年全國住宅量來測算,大概增加排放770萬噸二氧化碳。所以我們強調要重視住宅的全裝修,整體房上市。
“低碳”時代,高耗能的傳統產業如何直面挑戰?新能源產業怎樣把握機遇?面對低碳技術搶先被國外占領的現狀,應如何應對?什么才是真正的節能建筑?……圍繞這些話題,2011年1月18日,出席人民日報社《環球人物》雜志舉辦的“環球人物榜‘綠動中國’環保高峰論壇暨頒獎典禮”的嘉賓和觀眾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互動。
本次論壇共分為兩個議題,分別是:“低碳”時代,傳統產業及新能源產業的挑戰與機遇;中國低碳創新及低碳生活暢想。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首先為傳統產業和新能源產業“開藥方”。他認為,低碳時代,高耗能的傳統產業必須“提升、轉型、創新”,即提高能效,提升競爭力;開展結構轉型、產品轉型;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結合,不斷創新技術,引領行業發展。對新興產業來說,可以圍繞“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下力氣做文章。但是,潘家華也強調,技術創新需要時間和付出,不能大干快上。“新能源產業技術都不是很成熟,屬于摸著石頭過河,都還不具備競爭力。現在很多企業在不成熟的情況下大規模地擴張,我認為這有很大的風險。技術在不斷發展,而且發展得非常快,不做技術投資和技術儲備,只擴大規模,將來可能造成很大的浪費。”潘家華說。
中國能源報總編輯李慶文認為,發展新能源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不能忽視觀念的更新。此外,還要積極探索適合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李慶文說:“新的商業模式研究十分重要。比如大家十分關注的電動汽車,電動汽車目前除了存在技術瓶頸以外,商業模式也不適應客戶需求,和社會各個方面不能很好地銜接和均衡。”
來自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員姜克雋,從技術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目前,很多熱門的技術,比如建筑材料廢棄物再利用、垃圾生成有機化學原料技術等大部分知識產權已經被外國企業占有。姜克雋提醒,我們不僅要關注整個產業發展,還要著力開發一些小的但是有良好市場前景的低碳技術。
論壇上,圍繞國家推出的行業政策,嘉賓們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在談到電動汽車補貼時,潘家華說:“現在國家對每輛純電動汽車補6萬元,好像在促進這個行業發展,實際上這個政策是不講道理的。首先,用納稅人的錢補貼消費,學理上講不通。其次,電動車技術現在遠遠不夠成熟,現在補貼的汽車可能3年之后就是廢鐵。我們應該投資研發,把技術搞成熟,而不是盲目補貼消費。”
當天,榮獲“綠色卓越貢獻獎”的兩位著名環保人士,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曉義和治沙專家、燕京大學北大校友會生態扶貧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鄭柏峪也親臨現場,介紹了自己的環保實踐和心得體會。
2008年四川地震以后,廖曉義帶著團隊在紅十字基金會和公益基金支持下,在四川省彭州市大坪村和當地政府一起建設樂和家園,身體力行實踐她的低碳鄉村理想。廖曉義說:“中國是農業大國,談低碳的時候真的應該關注鄉村,如果鄉村走城市一樣的道路,就再也沒有能源可消費了。”鄭柏峪呼吁,國家應該重點支持鹽堿土生態產業,深入荒漠化科學的研究,發揮大企業的力量加強環境保護。
據了解,“環球人物榜”選舉活動從2008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自2010年9月始,《環球人物》雜志推出系列專題報道,結合專家訪談和企業案例,探討低碳環保理論與實踐。在此基礎上,此次第三屆“環球人物榜”活動以“綠動中國”環保高峰論壇為主題,探討先進環保理念,分享綠色實踐經驗,并表彰一批為推進環保事業、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經濟貢獻突出的企業和個人。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剛榮獲本屆“環球人物榜”的“綠色卓越先鋒獎”;中國三星榮獲“綠色公益企業獎”;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榮獲“綠色創新企業獎”;美國通用電氣(GE)榮獲“綠色管理企業獎”。
住建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性能認定處處長婁乃琳:在建筑里,無論是現有住宅還是新建住宅,住宅總量遠遠大于公共使用的總量,建筑住宅對整個社會的節能非常重要。我們提倡,在住宅建設中,應降低窗墻面積比。現在很多住宅外窗面積過大,比如大的凸窗、飄窗,這對節能非常不利。倡導采用外遮陽系統、可再生能源利用,特別是太陽能建筑的一體化。盡量減少景觀水體設置。減少住宅建筑沒有功能的構架和裝飾,比如在屋頂做裝飾用的飄板,它沒有任何的功能意義,不但造價高昂,而且非常不利于抗震。
我們提倡鋼結構住宅。我國鋼結構建筑在國內建筑比重非常低,還不到5%,而發達國家都在50%以上。鋼結構和傳統磚木結構和混凝土相比,它的自重非常輕,能耗也非常低。如果鋼結構的能耗和碳排量為1的話,混凝土結構大概是1.4,而且鋼結構建筑在拆除以后60%的材料可以回收利用。
強調整體住宅概念。毛坯房對能源消耗,特別是建筑垃圾、二氧化碳排放影響非常大。按照2009年全國住宅量來測算,大概增加排放770萬噸二氧化碳。所以我們強調要重視住宅的全裝修,整體房上市。
“低碳”時代,高耗能的傳統產業如何直面挑戰?新能源產業怎樣把握機遇?面對低碳技術搶先被國外占領的現狀,應如何應對?什么才是真正的節能建筑?……圍繞這些話題,2011年1月18日,出席人民日報社《環球人物》雜志舉辦的“環球人物榜‘綠動中國’環保高峰論壇暨頒獎典禮”的嘉賓和觀眾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互動。
本次論壇共分為兩個議題,分別是:“低碳”時代,傳統產業及新能源產業的挑戰與機遇;中國低碳創新及低碳生活暢想。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首先為傳統產業和新能源產業“開藥方”。他認為,低碳時代,高耗能的傳統產業必須“提升、轉型、創新”,即提高能效,提升競爭力;開展結構轉型、產品轉型;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結合,不斷創新技術,引領行業發展。對新興產業來說,可以圍繞“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下力氣做文章。但是,潘家華也強調,技術創新需要時間和付出,不能大干快上。“新能源產業技術都不是很成熟,屬于摸著石頭過河,都還不具備競爭力。現在很多企業在不成熟的情況下大規模地擴張,我認為這有很大的風險。技術在不斷發展,而且發展得非常快,不做技術投資和技術儲備,只擴大規模,將來可能造成很大的浪費。”潘家華說。
中國能源報總編輯李慶文認為,發展新能源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不能忽視觀念的更新。此外,還要積極探索適合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李慶文說:“新的商業模式研究十分重要。比如大家十分關注的電動汽車,電動汽車目前除了存在技術瓶頸以外,商業模式也不適應客戶需求,和社會各個方面不能很好地銜接和均衡。”
來自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員姜克雋,從技術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目前,很多熱門的技術,比如建筑材料廢棄物再利用、垃圾生成有機化學原料技術等大部分知識產權已經被外國企業占有。姜克雋提醒,我們不僅要關注整個產業發展,還要著力開發一些小的但是有良好市場前景的低碳技術。
論壇上,圍繞國家推出的行業政策,嘉賓們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在談到電動汽車補貼時,潘家華說:“現在國家對每輛純電動汽車補6萬元,好像在促進這個行業發展,實際上這個政策是不講道理的。首先,用納稅人的錢補貼消費,學理上講不通。其次,電動車技術現在遠遠不夠成熟,現在補貼的汽車可能3年之后就是廢鐵。我們應該投資研發,把技術搞成熟,而不是盲目補貼消費。”
當天,榮獲“綠色卓越貢獻獎”的兩位著名環保人士,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曉義和治沙專家、燕京大學北大校友會生態扶貧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鄭柏峪也親臨現場,介紹了自己的環保實踐和心得體會。
2008年四川地震以后,廖曉義帶著團隊在紅十字基金會和公益基金支持下,在四川省彭州市大坪村和當地政府一起建設樂和家園,身體力行實踐她的低碳鄉村理想。廖曉義說:“中國是農業大國,談低碳的時候真的應該關注鄉村,如果鄉村走城市一樣的道路,就再也沒有能源可消費了。”鄭柏峪呼吁,國家應該重點支持鹽堿土生態產業,深入荒漠化科學的研究,發揮大企業的力量加強環境保護。
據了解,“環球人物榜”選舉活動從2008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自2010年9月始,《環球人物》雜志推出系列專題報道,結合專家訪談和企業案例,探討低碳環保理論與實踐。在此基礎上,此次第三屆“環球人物榜”活動以“綠動中國”環保高峰論壇為主題,探討先進環保理念,分享綠色實踐經驗,并表彰一批為推進環保事業、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經濟貢獻突出的企業和個人。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剛榮獲本屆“環球人物榜”的“綠色卓越先鋒獎”;中國三星榮獲“綠色公益企業獎”;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榮獲“綠色創新企業獎”;美國通用電氣(GE)榮獲“綠色管理企業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