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者的手中有兩份榜單,一份是2009年中國企業排名,位于前150名的建材企業有兩家。中國建筑材料集團以815.8億元營業收入位列第71位,安徽海螺集團以414.2億元位列第150位。
另一份榜單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計劃財務司與外事司和建筑市場監管司統計的2009年全國勘察設計企 業營業收入前100名排序,建材行業有5家單位入選。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以51.4億元位列第10位,天津水泥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43.9億元位列第 17位,成都建筑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14.3億元位列第65位,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10.7億元位列第82位。中國建材國際工程有 限公司當年營業收入為50億元,由于其旗下蚌埠與上海兩家公司沒有合并計算,以中國建材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名下17.2億元名列第51位。
從第一份榜單中不難看出,建材行業已成市場機制中充分競爭行業,即使如海螺這樣在亞洲、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水泥企業(包括塑料型材),與石化、石油、鐵路、電力、金融、移動、電信等壟斷行業比起來也難望其項背。
而第二份榜單卻給了我們另外的啟示。中國有12000多家勘察設計單位,其中具有甲級資質的 1300多家。在前100家勘察設計單位榜單中,不乏上述這些壟斷行業下屬的勘察設計單位,而建材行業卻有多家科研設計單位躋身其中并搏位靠前。究其原 因,不難看出,中國建材行業科研設計單位經過長期的改革與發展已經走出了一條科研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形成了科研加產業的發展模式,并積聚起強大的競爭力。
記者手中沒有足夠的資料證明,中國建材行業的科研產業一體化發展肇始者是中國建材集團合肥水泥研究 設計院(以下簡稱合肥院),可是建材科研設計單位走上這條卓有成效的發展道路,毫無疑問,是從合肥院開始的。合肥院是原國家建材局所屬水泥科研設計單位中 唯一以科研為主要任務的單位。雖然承載著這樣的歷史使命,合肥院最早的科研項目也與當時中國的眾多科研院所一樣,科研靠國家撥款,科研項目完成,科研人員 也就大功告成了。至于能否在市場中得到推廣,能否在企業得到廣泛應用,不是科研人員關心的事,能獲得一點技術轉讓費已屬意外收獲了。因此當時的大多數科研 項目均束之高閣,而中國的新型干法水泥裝備幾乎全靠國外進口。
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掀起了科研單位體制改革新的一頁。事業單位企業化,科研設計單位不再靠國家 撥款生存,要想過好日子,必須到市場中去求生存、求發展。靠拿設計費和技術轉讓費顯然是沒有出路的。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合肥院的科研人員開始思考如何 將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科研成果變成產業、變成產品、變成商品。
記者在此無意贅述當年合肥院的科研人員是如何克服資金、人才、管理等眾多方面的困難而成就今天大業 的。總之這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從象牙塔中穿著白大褂整日在實驗室中忙碌的單純科研人員,變成除科研之外,常年奔波在市場、企業第一線的銷售、調試人 員,成為廠長、經理等管理人員。20多年的發展,從合作辦廠拿技術提成,到自己創業建廠再到品牌建設,掌握核心技術后,遴選全國的優秀機械加工企業為己所 用,使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形成自身的品牌規模優勢。合肥院的立磨及輥壓機這兩個項目其自身的加工企業均不足百人,但近年來產值均做到了10億元以上。 由于長年摸爬滾打在生產第一線,這些科研人員最了解企業希望解決什么問題,市場需要什么產品,因此在科研立項時,便緊貼企業、市場需求,從而縮短了科研產 業化的時間。市場也成為檢驗科研成果的重要平臺。整個合肥院形成了效益與成果掛鉤,科研項目產業化成果越大越光榮,科研人員個人收入越高越光榮的氛圍。 2009年,合肥院科研產業營業收入達37億元,已經在合肥市建設起3個科技成果產業園區。在這些產品中,幾乎囊括了從日產2000噸~10000噸新型 干法水泥生產線上的全部裝備。而這些裝備中大多數均獲得過從國家、部委到省級的各項科研成果獎,并擁有自己的實用新型專利。其中不乏達國際領先水平的裝 備,像輥壓機、立式磨、收塵器、提升機這樣的名牌產品。
在合肥院科研成果產業化迅速發展的進程中,國內原先以設計為主要任務的建材設計單位,也紛紛改名, 在設計后面冠以科研二字,并且利用自身的設計優勢,帶動科研產業發展,大有后來居上之勢。設計、科研、產業的的三位一體發展,使得這些科研設計單位具備了 到國際市場上進行工程項目總承包的競爭能力。近年來,國內外水泥、玻璃建設市場上90%以上的工程總承包項目,幾乎均被這些單位所囊括。
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競爭格局中,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主動權。我們有理由相信,有著前面30年打下的良好基礎,中國建材行業科研設計單位已經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懂科研、會管理、知曉市場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未來的國際建材市場將是中國人的天下。
另一份榜單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計劃財務司與外事司和建筑市場監管司統計的2009年全國勘察設計企 業營業收入前100名排序,建材行業有5家單位入選。合肥水泥研究設計院以51.4億元位列第10位,天津水泥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43.9億元位列第 17位,成都建筑材料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14.3億元位列第65位,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10.7億元位列第82位。中國建材國際工程有 限公司當年營業收入為50億元,由于其旗下蚌埠與上海兩家公司沒有合并計算,以中國建材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名下17.2億元名列第51位。
從第一份榜單中不難看出,建材行業已成市場機制中充分競爭行業,即使如海螺這樣在亞洲、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水泥企業(包括塑料型材),與石化、石油、鐵路、電力、金融、移動、電信等壟斷行業比起來也難望其項背。
而第二份榜單卻給了我們另外的啟示。中國有12000多家勘察設計單位,其中具有甲級資質的 1300多家。在前100家勘察設計單位榜單中,不乏上述這些壟斷行業下屬的勘察設計單位,而建材行業卻有多家科研設計單位躋身其中并搏位靠前。究其原 因,不難看出,中國建材行業科研設計單位經過長期的改革與發展已經走出了一條科研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形成了科研加產業的發展模式,并積聚起強大的競爭力。
記者手中沒有足夠的資料證明,中國建材行業的科研產業一體化發展肇始者是中國建材集團合肥水泥研究 設計院(以下簡稱合肥院),可是建材科研設計單位走上這條卓有成效的發展道路,毫無疑問,是從合肥院開始的。合肥院是原國家建材局所屬水泥科研設計單位中 唯一以科研為主要任務的單位。雖然承載著這樣的歷史使命,合肥院最早的科研項目也與當時中國的眾多科研院所一樣,科研靠國家撥款,科研項目完成,科研人員 也就大功告成了。至于能否在市場中得到推廣,能否在企業得到廣泛應用,不是科研人員關心的事,能獲得一點技術轉讓費已屬意外收獲了。因此當時的大多數科研 項目均束之高閣,而中國的新型干法水泥裝備幾乎全靠國外進口。
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掀起了科研單位體制改革新的一頁。事業單位企業化,科研設計單位不再靠國家 撥款生存,要想過好日子,必須到市場中去求生存、求發展。靠拿設計費和技術轉讓費顯然是沒有出路的。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合肥院的科研人員開始思考如何 將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科研成果變成產業、變成產品、變成商品。
記者在此無意贅述當年合肥院的科研人員是如何克服資金、人才、管理等眾多方面的困難而成就今天大業 的。總之這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從象牙塔中穿著白大褂整日在實驗室中忙碌的單純科研人員,變成除科研之外,常年奔波在市場、企業第一線的銷售、調試人 員,成為廠長、經理等管理人員。20多年的發展,從合作辦廠拿技術提成,到自己創業建廠再到品牌建設,掌握核心技術后,遴選全國的優秀機械加工企業為己所 用,使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形成自身的品牌規模優勢。合肥院的立磨及輥壓機這兩個項目其自身的加工企業均不足百人,但近年來產值均做到了10億元以上。 由于長年摸爬滾打在生產第一線,這些科研人員最了解企業希望解決什么問題,市場需要什么產品,因此在科研立項時,便緊貼企業、市場需求,從而縮短了科研產 業化的時間。市場也成為檢驗科研成果的重要平臺。整個合肥院形成了效益與成果掛鉤,科研項目產業化成果越大越光榮,科研人員個人收入越高越光榮的氛圍。 2009年,合肥院科研產業營業收入達37億元,已經在合肥市建設起3個科技成果產業園區。在這些產品中,幾乎囊括了從日產2000噸~10000噸新型 干法水泥生產線上的全部裝備。而這些裝備中大多數均獲得過從國家、部委到省級的各項科研成果獎,并擁有自己的實用新型專利。其中不乏達國際領先水平的裝 備,像輥壓機、立式磨、收塵器、提升機這樣的名牌產品。
在合肥院科研成果產業化迅速發展的進程中,國內原先以設計為主要任務的建材設計單位,也紛紛改名, 在設計后面冠以科研二字,并且利用自身的設計優勢,帶動科研產業發展,大有后來居上之勢。設計、科研、產業的的三位一體發展,使得這些科研設計單位具備了 到國際市場上進行工程項目總承包的競爭能力。近年來,國內外水泥、玻璃建設市場上90%以上的工程總承包項目,幾乎均被這些單位所囊括。
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競爭格局中,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主動權。我們有理由相信,有著前面30年打下的良好基礎,中國建材行業科研設計單位已經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懂科研、會管理、知曉市場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未來的國際建材市場將是中國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