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低碳發展”是長期堅持的大戰略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1-02-17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沈陽日報
核心提示:“低碳發展”是長期堅持的大戰略
  沈陽在“十二五”規劃中,把“加強生態建設”作為五大任務之一,提出“發展循環經濟”,“推進低碳發展”,這是深入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和自身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而提出的重大的發展戰略。

  推廣低碳發展理念 倡導低碳生活方式
  
  傳統工業文明帶來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攫取和對環境的影響也正逐步接近自然能夠承載的極限,因此,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是人類社會必然的選擇。低碳發展模式是依靠低碳科技,從掠奪性開發自然資源向高效使用可再生資源轉變,努力實施全過程清潔生產,保持自然界的自我修復能力,維持生態平衡,最終建立和諧發展、永續發展機制的新經濟模式。實施低碳發展模式,一方面能夠保證在物質財富增長的同時,我們仍生活在安全優美的環境之中,從而解決工業文明的危機,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另一方面,也能夠在新一輪世界經濟競爭中搶占先機。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治理污染的高額費用、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征收的碳稅等,都預示著傳統生產模式的成本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喪失競爭力。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們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
  
  低碳發展模式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共同參與。從政府來說,要研究制定促進低碳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為低碳發展創造條件。如規范低碳發展的內涵、模式、標準、發展方向和評價體系,謀劃新能源等低碳技術發展路線圖;將低碳理念引入設計規范,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布局,發展低碳基礎設施;發展低碳交通,率先在公共交通方面推進清潔能源的使用;出臺促進低碳技術研發的激勵機制,在政府采購中優先采購低碳產品等。從企業來說,應承擔起低碳發展的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節能減排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研發和采用低碳工藝和低碳技術,實現清潔生產。從個人來說,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從消費終端帶動生產結構的變化。生活方式決定消費結構,而消費結構決定生產結構。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節約能源,反對浪費,少消費或不消費高碳的產品。

  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現代產業體系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產業結構體系,表達了對產業體系帶有價值判斷標準的取舍,突出了產業發展與科學發展觀的聯系,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導向,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產業載體。構筑現代產業體系既是自我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應對國內外產業競爭的需要。面對國內外產業發展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有加快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素質,實現升級轉型,才能跟上世界產業演進的步伐,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發展的先機。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要促進產業從傳統資本、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升級為知識集約型產業結構,從產業鏈的低端向產業鏈的高端演進,不斷提高科技含量和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培育有發展潛力、代表最新生產力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特別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保證產業的長期持續發展。努力實現經濟增長與碳基能源消耗脫鉤,使產業發展不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采用低碳工藝和技術,大力促進傳統產業的搬遷改造。重工業是沈陽的主導產業,也是優勢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并非要限制重工業的發展,而是通過“節能減排”的政策杠桿讓市場來選擇技術水平高、能耗低、排放低的產業,鼓勵對傳統重化工業的高技術改造,對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給予嚴格的限制,淘汰落后產能。改變依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經濟增長模式,改變資源消耗型工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投資,最終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的清潔發展。
發展低碳科技 占據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未來世界的競爭是低碳科技的競爭,誰掌握了低碳科技,誰就占據了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和經濟發展的主動權。低碳科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新能源科技,包括可再生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能效及電力的儲存、傳輸和分配,二氧化碳的捕獲、利用和封存等先進技術,讓生產和生活中可以更多地使用新能源,并且降低新能源使用的成本。二是節能減排的科技,努力降低單位能耗水平,減少污染物排放。
  
  低碳技術研發投入高,風險大,產業化相對難。特別是一些技術具有公益性質,難以商業化,這成為低碳技術研發的障礙。因此,必須建立促進低碳技術研發的激勵機制,通過制度設計,為公益的低碳技術創造市場需求,用需求來帶動低碳技術供給。其一,用財政政策創造負碳需求,通過財政資金補貼減碳行為,從而鼓勵、支持個人和企業從事低碳技術的研發和低碳產業的開發。其二,通過設立強制指標創造負碳需求,即對個人生活和企業生產設立排碳限額,排碳超過指標限額的要交納碳稅,政府再用碳稅向從事減碳工作的企業購買負碳,從而創造負碳需求。其三,成立碳排放交易所,作為碳排放的交易平臺,超額排碳的企業可以在交易所購買排碳指標,排碳少的企業可以去賣排碳指標,通過指標買賣形成市場,從而創造負碳需求。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