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塊、成堆的鋼筋混凝土、惡臭無比的淤泥……今年,建筑垃圾40%處于無家可歸境地。昨晚,全市建筑垃圾整治會披露,我市建筑垃圾消納場只有4個,容量十分有限,根本消化不了日益增加的建筑垃圾,全年800萬方建筑垃圾違規堆放,其中100萬方連倒在了哪里都無法知曉。
今年,武漢有5000余家工地同時開工,建筑垃圾產量2000萬方,按現在的東湖水量1億立方米計算,相當于1/5個東湖。
市城管局副局長朱建華介紹,根據摸底調查,全市35%的建筑垃圾,約有700萬方,存放在23個地點,這些地點多是建筑單位與附近鄉村私下聯系的,雖然在城管備案,但根本不合法,屬于“黑戶口”,多數是露天堆放。還有5%的建筑垃圾,約有100萬方,隨處遺棄,連倒在哪個地方都不知道。
他表示,主要原因是中心城區、部分郊區均是寸土寸金,找到合適消納點非常難,代價也大。
副市長馬旭明提出,相關部門要加快尋找地點,迅速新增消納點,減少渣土無序亂倒,減少二次污染。
今年,武漢有5000余家工地同時開工,建筑垃圾產量2000萬方,按現在的東湖水量1億立方米計算,相當于1/5個東湖。
市城管局副局長朱建華介紹,根據摸底調查,全市35%的建筑垃圾,約有700萬方,存放在23個地點,這些地點多是建筑單位與附近鄉村私下聯系的,雖然在城管備案,但根本不合法,屬于“黑戶口”,多數是露天堆放。還有5%的建筑垃圾,約有100萬方,隨處遺棄,連倒在哪個地方都不知道。
他表示,主要原因是中心城區、部分郊區均是寸土寸金,找到合適消納點非常難,代價也大。
副市長馬旭明提出,相關部門要加快尋找地點,迅速新增消納點,減少渣土無序亂倒,減少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