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率先復蘇的工程機械行業,由于國家政策利好,市場紅火,工程機械行業上市公司半年報業績呈井噴之勢,受到業內外人士極大關注。2010年上半年工程機械行業總產值2145億元,同比增長60%,實現出口交貨值83億,同比增長49%,列機械行業首位。六大工程機械上市公司上半年營收同比平均增幅達到255%。但是,工程機械行業在未來會面臨的產能過剩、市場份額過于集中等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工程機械是為城鄉建設、鐵路、電力等各項基本建設工程施工服務的機械,一直以來,工程機械行業與國家宏觀政策密不可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工程機械銷售市場,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市場情況得以回暖。尤其在2010年上半年,更是出現難得一見的爆發式增長。2010年上半年行業的旺銷就是四萬億投資拉動滯后效應的結果,區域經濟振興和重點工程都將成為行業需求的重要支撐。2009年國家批復的13個區域規劃政策以及2010年報批的規劃政策,都將拉動對工程機械行業的需求。然而在這樣一片大好的情景下,卻也掩藏了許多深層次問題。
行業深層問題猶存
根據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數據,2010年上半年同比分別增長98%、65%、86%的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銷量,與2008年同期相比,僅為80%、10%、30%,工業總產值從2006年到2008年的2000億,增長率穩步在40%左右,工程機械行業只能說是在強有力的政策投資支持下,開始逐步恢復。
工程機械行業運行中除了目前對國家政策強烈依賴外,還存在不少核心問題,首先,技術水平落后,在關鍵零部件技術上遠遠落后歐美等國,雖然有中聯重科這樣的先行者,通過海外收購意大利CIFA后,使其技術處于混凝土行業領先地位,并將產品成本降低60%~70%,但相似者寥寥無幾。關鍵配套件領域受制于人。
其次,產品同質化趨勢愈演愈烈,產能過剩問題也愈發凸顯。近兩年裝載機和挖掘機兩大主導產品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各種“變形”的價格促銷戰層出不窮,市場供求失衡。雖說上半年的產銷情況非常樂觀,但是市場保有量一定的情況下,企業不斷加大生產產量,過剩隱患仍然存在。
目前,國內工程機械市場向徐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柳工、山推、廈工六大龍頭企業集中將成為未來幾年行業的發展趨勢,市場份額較小的企業恐難生存,如果不能有效地避免因產能過剩而出現的價格戰。
向左走、向右走?
面對這樣的情景,國內工程機械企業該何去何從?關鍵零部件技術的研發,雖然國內企業一直不斷學習、創新,但是與國外企業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加上國內配套件企業大多屬于中小型企業,無論在研發技術亦或是企業財力等方面,都無法與國外企業抗衡。因此,配套件企業與整機企業的聯合,或稱為一個可行之道,以整機帶動配套件的發展,促進整個行業技術的提升,不失為一個可行之道。
再者,行業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推陳出新,不斷創新,是每個企業都在追求的目標。今年國家在許多相關政策文件中都提出提倡“節能減排”“低碳環保”概念。行業內一些覺悟較高的企業探測到了低碳環保的發展趨勢,調整產品發展方向,率先推出低碳產品,在行業內拉起了一股“低碳熱”。節能環保產品引起業界人士的關注,也成了行業又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然而二手設備研討會的召開,又將眾人的目光投放到二手市場上。二手市場或將成為未來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大趨勢。在市場飽和的情況下,企業產品供大于求,失去利潤來源時,二手市場將會為企業帶來一個新的發展趨勢。
雖然在火爆的發展下,隱藏著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但是,也有許多的新路可走。行業企業究竟會選擇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情況。
工程機械是為城鄉建設、鐵路、電力等各項基本建設工程施工服務的機械,一直以來,工程機械行業與國家宏觀政策密不可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工程機械銷售市場,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市場情況得以回暖。尤其在2010年上半年,更是出現難得一見的爆發式增長。2010年上半年行業的旺銷就是四萬億投資拉動滯后效應的結果,區域經濟振興和重點工程都將成為行業需求的重要支撐。2009年國家批復的13個區域規劃政策以及2010年報批的規劃政策,都將拉動對工程機械行業的需求。然而在這樣一片大好的情景下,卻也掩藏了許多深層次問題。
行業深層問題猶存
根據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數據,2010年上半年同比分別增長98%、65%、86%的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銷量,與2008年同期相比,僅為80%、10%、30%,工業總產值從2006年到2008年的2000億,增長率穩步在40%左右,工程機械行業只能說是在強有力的政策投資支持下,開始逐步恢復。
工程機械行業運行中除了目前對國家政策強烈依賴外,還存在不少核心問題,首先,技術水平落后,在關鍵零部件技術上遠遠落后歐美等國,雖然有中聯重科這樣的先行者,通過海外收購意大利CIFA后,使其技術處于混凝土行業領先地位,并將產品成本降低60%~70%,但相似者寥寥無幾。關鍵配套件領域受制于人。
其次,產品同質化趨勢愈演愈烈,產能過剩問題也愈發凸顯。近兩年裝載機和挖掘機兩大主導產品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各種“變形”的價格促銷戰層出不窮,市場供求失衡。雖說上半年的產銷情況非常樂觀,但是市場保有量一定的情況下,企業不斷加大生產產量,過剩隱患仍然存在。
目前,國內工程機械市場向徐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柳工、山推、廈工六大龍頭企業集中將成為未來幾年行業的發展趨勢,市場份額較小的企業恐難生存,如果不能有效地避免因產能過剩而出現的價格戰。
向左走、向右走?
面對這樣的情景,國內工程機械企業該何去何從?關鍵零部件技術的研發,雖然國內企業一直不斷學習、創新,但是與國外企業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加上國內配套件企業大多屬于中小型企業,無論在研發技術亦或是企業財力等方面,都無法與國外企業抗衡。因此,配套件企業與整機企業的聯合,或稱為一個可行之道,以整機帶動配套件的發展,促進整個行業技術的提升,不失為一個可行之道。
再者,行業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推陳出新,不斷創新,是每個企業都在追求的目標。今年國家在許多相關政策文件中都提出提倡“節能減排”“低碳環保”概念。行業內一些覺悟較高的企業探測到了低碳環保的發展趨勢,調整產品發展方向,率先推出低碳產品,在行業內拉起了一股“低碳熱”。節能環保產品引起業界人士的關注,也成了行業又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然而二手設備研討會的召開,又將眾人的目光投放到二手市場上。二手市場或將成為未來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大趨勢。在市場飽和的情況下,企業產品供大于求,失去利潤來源時,二手市場將會為企業帶來一個新的發展趨勢。
雖然在火爆的發展下,隱藏著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但是,也有許多的新路可走。行業企業究竟會選擇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