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統計,1-2月工程機械產業實現產值197.23億元,增長62.57%;重點企業中聯、三一今年產銷目標均為沖刺500億元大關。山河智能1-2月國內銷售訂單增長1倍,出口訂單增長5倍。預計今年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產值將突破1000億元,工程機械作為長沙市第一大支柱產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長沙市經委黨委書記、主任趙躍駟向記者介紹,長沙工業目前真正在全國有地位、“有家伙看”的,就是工程機械產業。長沙工程機械產業“三巨頭”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全部是上市公司,以生產高端、特有技術產品和替代進口的工程機械著稱。2009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的制造商有徐工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集團、柳工集團等4家,其中一半就是我們長沙的。山河智能也已成為行業的知名企業。
訪園區 麓谷、星沙手握“金鑰匙”
記者18日在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采訪,感受到麓谷大地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今年一季度,長沙高新區以開展“兩幫兩促”工作為抓手,以工程機械為重點的先進裝備產業進一步拓展,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96.2億元,同比增長77.2%,占工業總產值的72.9%。
國家級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李科明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贊“兩幫兩促”是推進園區發展的一把“金鑰匙”。今年一季度,長沙經開區全力推進“十百千萬”工程(十個大項目、百億元投資、千億元產能、約需萬畝土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今年2月,長沙經開區正式獲得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批準,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裝備制造·工程機械)。
統計顯示,長沙經開區工程機械產業1-3月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18.7億元,同比增長66.6%,拉動園區內規模工業總產值增長39.4個百分點,占園區規模工業總產值的68.4%,同比增長9.3個百分點。三一集團、中聯重科、山河智能分別實現工業總產值82.4億元、6.1億元和25.3億元,增幅分別為61.1%、82.5%、62.6%,共拉動區內規模工業總產值增長37.5個百分點。
探企業 “三巨頭”各領風騷
中聯重科作為中國工程機械的領軍企業,繼承了國家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的技術優勢,自成立以來實現年均增長速度超過60%。今年2月,中聯重科通過非公開發行股,成功募集資金總額55.7億元,用于投資大噸位起重機產業化、建筑基礎地下設備產業化、全球融資租賃體系及工程機械再制造中心建設、關鍵零部件建設等項目,大大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實現了產業的全面升級。今年一季度,中聯重科完成產值85.7億元、同比增長88.9%。目前,中聯正朝著打造一個國際化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實現年銷售收入超千億元的目標進軍。
三一集團歷來重視產品技術創新,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7%用于研發,致力于將產品升級換代至世界一流水準。今年3月30日,省委書記張春賢由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潤兒和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劍飛等陪同,冒雨考察了三一起重機寧鄉產業園。梁穩根介紹,經過三一起重機研發團隊歷經兩年潛心研究,今年3月,國內首臺千噸級全路面起重機橫空出世。它伸縮臂長達102米,可將100噸重物起吊至80米高度。它的下線打破了國外大噸位起重機的壟斷地位,張春賢聽到后,高興地點點頭說:“好啊,這是我們國家的奇跡!”
從今年一季度各類產品的具體銷售來看,不管是挖掘機,還是起重機;不管是攪拌機,還是旋挖機,都十分火爆,公司首次實現單季銷售過百億,前3個月的銷售任務不但超額完成,有些產品的銷售還取得了翻兩番、三番甚至四番的高速增長。目前,三一集團正全力為2012年實現銷售過千億的目標而努力。
湖南山河智能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三巨頭”中的“小老弟”,創立于1999年。公司研發制造的大型樁工機械、挖掘機械、現代鑿巖設備等高性能、高品質產品,全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其差異化明顯的特征保證了這些工程機械產品均居國內一線品牌位置,產品已批量出口到歐洲、大洋洲、北美洲等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負責人介紹,到“國家十二五規劃”末,山河智能力爭實現年產值400億元。
找差距 長沙工程機械缺什么?
長沙市經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長沙市工程機械行業已有中聯、三一混凝土泵車系列等兩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稱號,3個產品(中聯、三一、SUNWARD)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盡管長沙工程機械產業已經創下無數輝煌,但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制約了長沙工程機械產業在已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長沙工程機械缺什么?市經委、長沙高新區、長沙經開區“兩幫兩促”工作組深入到一些重點園區和企業,為工程機械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在4月16日召開的長沙工業“深入查找發展差距、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活動小結暨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兩幫兩促”工作組負責人分析了我市工程機械產業面臨的一些發展瓶頸問題。
長沙工程機械產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主機企業數量較多但總體實力亟待增強。全市現有核心主機企業24家,除中聯重科、三一集團外,其余企業總量均較小。同時,企業多有擴產擴能愿望,但十分缺乏做精做專意識,加上配套企業小而多、缺乏核心零部件,導致本地配套率低。由于市外、省外甚至境外零部件時常不能按期供貨,導致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不得不臨時調整生產計劃。
據了解,長沙市工程機械產業“十二五”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實現產值超過2500億元,全力支持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挺進世界工程機械前五強。長沙目前有3家工程機械上市公司,產值已占中國工程機械總產值的四分之一,但在長沙卻少有面向行業的配套企業。關鍵零部件的及時、充裕供應,已成為制約長沙工程機械產業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