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中國館澆筑混凝土50萬立方米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04-13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勞動報
核心提示:中國館澆筑混凝土50萬立方米
  從2007年12月18日開工打下第一根樁,到披上第一抹紅,再到空間交付布展,最后到2010年2月8日工程正式竣工。中國館以其“東方之冠”的特殊身份和獨特造型,無時無刻不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然而在兩年多的建設周期里,中國館的工地上涌現出了像市建四公司的土建團隊、安裝公司的安裝團隊、機施公司的鋼結構吊裝團隊和裝飾公司的裝飾團隊這樣的一個個光榮的集體。 

  基坑:四公司“手術刀”在行動 

  中國有句老話:萬丈高樓平地起。而對于現代建筑來說,最至關重要的就是埋在地下的基坑了。基坑牢固不牢固、是否滲水、是否影響周邊建筑……這些問題對于只有22個月建設周期的中國館來說,更是不能有絲毫的懈怠。 

  中國館基坑東西向寬256米,南北向長270米,基坑面積45000平方米,四周道路和各類管線密布。地鐵8號線及其周家渡車站位于紅線內側的擬建場地內部,西北側工程樁距地鐵車站邊線僅1.5米,西側中段中國館結構位于臨時風井結構內部。要在如此復雜的地下環境中,開挖一個深度為10.1米、土方總量達到450000立方米的基坑,其施工難度可想而知!外界將這樣的環境比喻為“老虎闖進繡花坊--動彈不得”。 

  面對十分緊迫的工期和復雜的施工環境,市建四公司項目經理趙炯帶領一支青年科技突擊隊挑燈夜戰,在大家放棄了節假日休假,曬黑了皮膚、熬紅了眼睛后,一個被稱為“基坑手術刀行動”的施工方案終于成熟了。 

  青年科技突擊隊將基坑分為多個小基坑,采用多種圍護形式交替施工。他們把工程挖土區域劃分為地鐵保護區和非地鐵保護區。在地鐵保護區,為減小對地鐵的影響,每個基坑開挖都遵循先撐后挖、及時封閉式圍護的原則。在程序上首先確保開挖的基坑底板完成并換撐后,再進行相鄰小坑開挖,使之形成中間對撐受力。此外,他們還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局部改建風井,使地鐵通風井成為工程地下建筑的一部分,地下結構的部分緊貼運營中的地鐵8號線、局部結構跨越車站,最終確保了深基坑開挖與地鐵運行萬無一失。 

  鋼結構:機施人完成“不可能任務” 

  中國館高近70米、屋頂邊長138米、上大下小懸挑33米、鋼結構11848噸、地區館鋼結構10111噸,構件總數9673件、需用焊條100噸———打造這樣一頂由鋼鐵鑄成的“東方之冠”,機施公司在接手這一工程時,被告知只有100天的施工期限,而在正常情況下,一年才能完成如此的工作量! 

  機施公司項目經理鄭立忠明白,要將圖紙上密密麻麻的構圖、數據變成現實中美輪美奐的建筑藝術,鋼結構吊裝時的時間安排是關鍵。“10萬平方米場地上同時施工的8臺重型塔吊和諸多施工機械不能發生碰撞;上游鋼材采購、構件制作不能與施工進程脫節……這些一樣都不能脫節”鄭立忠說。 

  看到鄭立忠安排的時間表,也許外人就不會為如何趕上進度而捏憂了。在中國館吊裝現場,8臺重型塔吊24小時工作、三班工作人員輪流施工,每天早上6點半鄭立忠必定會出現在工地,把現場220多名作業人員和10多臺大型施工機械安排得井井有條。 

  鄭立忠每天都在算,還有400噸,還有300噸……到了2008年11月,完成吊裝8000噸,其中一天甚至創造了吊裝705噸的單日產量紀錄!直到11月,鄭立忠心中的“底”才終于從士氣變成了現實。去年5月,鄭立忠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館鋼結構項目部獲得了“全國工人先鋒號”的殊榮。 

  安裝:實現世博安裝“四個第一”2009年整個春節,安裝公司中國館項目部沒有休假。因為他們接到了最新的任務,3月底之前,中國館項目機電安裝的心臟地帶———國家館地下二層,所有的大件設備必須就位。 

  國家館地下二層,集中了所有機電設備的機房。但從訂貨開始,設備到場的時間就顯得十分不確定,有的甚至一等就是十幾天。設備工程師吳亞鐵那幾天嗓子都急啞了,他負責中國館所有的設備安裝。吳亞鐵的身體并不好,在四個月里,他接受了兩次腸道手術。手術后沒幾天,他就來到施工第一線,忙碌的工作讓他無暇顧及自己的身體。他每天巡視在設備安裝現場。他說:“我身體不大好,中國館也許是我能做的最后一個項目,我一定要堅持到底!” 

  王公偉是一名有著十幾年電氣安裝經驗的工程師,為了確保中國館受電成功,他帶著自己的徒弟,一天兩次輾轉各個機房,對整個系統進行了七次亮燈調試。每次調試都是在夜間進行的,為了不影響白天的工作,他常常在所有人都走了之后還蹲點現場。第二天清晨,當人們推開辦公室門,看到的是三個椅子搭成的臨時“床”,而王公偉在這個“床”上度過了許多個不眠夜。 

  在世博中國館機電安裝工程項目經理顧俊輝的統籌安排下,中國館機電安裝項目實現了世博安裝工程中的“四個第一”:第一個送電、第一個送冷、第一個送水、第一個送氣。 

  裝飾:48小時搶下頂層平臺 

  “中國館,它的名字賦于了它的意義和地位,我們這支主要由青年人組成的項目團隊,有信心、有決心圓滿完成中國館的室內裝飾任務!”這是帶領世博會中國館室內裝飾施工團隊的32歲項目經理李佳,在公司重大工程立功競賽誓師大會上,表達的堅定信念。 

  如今,他們沒有辜負“上海建工青年突擊隊”這面旗幟的榮光,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諾言。 

  特別值得記住的是11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世博園區慰問建設者。當項目部接到上級指令,時間已不到48小時。項目經理李佳立馬帶領管理人員,會同世博指揮部、總包單位的有關領導來到中國館頂層平臺,此時平臺龍骨剛剛制作完,塑木地板一根還沒上,考慮再三,最后李佳代表上海建工裝飾項目部立下軍令狀,一定想方設法,在48小時內突擊完成屋面平臺施工。 

  軍令狀立下了,李佳帶領項目工程師、技術員、施工員準備按軸線把平臺切分成三塊同時展開施工。首先集中73名木工分西北塊、東北塊同時施工。借調世博組團項目的施工班組共53人,搶戰中心地塊。 

  最艱難的是27日下午,老天開始下雨,晚上雨量加大,項目部的黨員和團員頂風冒雨不離工地一步,緊急調來的雨衣優先滿足工人所需,還為工人買來面包點心,燒了熱騰騰菜湯,工人們輪流打個盹,接著繼續干。到天亮的時候,最后一塊地板終于裝配完成,整整40個小時,項目部和工友弟兄們誰都沒有離開過工地、王眾愿的棉大衣是從地攤上臨時買來的,李佳吃好感冒藥就上了平臺。 

  28日一大早,指揮部、監理、總包聯合驗收時,都豎起大拇指:“能在如此短時間,克服這么多困難,上海建工裝飾有腔調,為大家作了榜樣。” 

  如今,中國館終于落成。它以一抹亮麗的色彩映紅了浦江兩岸,它代表了國家形象和人民意志,也代表最新科成果及人類通過建筑所承載的美好遐想。當人們在目睹氣勢宏偉的中國館時,或許不會知道這樣一組數字: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工程共挖運土方52萬立方米、澆筑混凝土50萬立方米、制作吊裝鋼結構2.2萬噸,耗用電焊條125噸、焊縫總長18公里、鋪設安裝各類空調、通風、水電等管線總長40多公里、參建的建設者達3000多人!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