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南水北調為津又增一條輸水“生命線”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01-13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經濟日報
核心提示:南水北調為津又增一條輸水“生命線”
  從天津干線工程開工至今就一直忙碌著的天津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總工趙考生一連用了8個“更”字來形容這項工程:南水北調的調水源頭更遠,源頭的水量更加豐沛,調水線路更長,沿線穿越情況更加復雜,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的難度更大,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大,工程建設規模更大,國內外的關注度更高。 

  “南水北調是從1400多公里之外調水,需要解決許多復雜的問題,這樣的工程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罕見的。”趙考生說。 

  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后,天津市將形成以調節引灤水的于橋水庫、爾王莊水庫,調節南水北調中線水的王慶坨水庫、北塘水庫和調節東線水的北大港水庫為供水安全保障,以一橫(中線市內配套向濱海新區供水工程)和一縱(現有引灤工程)為連接,覆蓋全市的城市供水骨干網絡,構建起引江水和引灤水聯合調度、互為補充、優化配置、統籌運用的供水體系,避免了對單一水源的過分依賴,提高了天津市的供水安全保證率。 

  趙考生說,南水北調中線沿途需要穿越黃河、淮河、海河等幾大流域,經過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對技術要求很高,比如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的新舊混凝土結合問題、穿黃隧道的施工問題、河北省段槽河渡槽三向預應力施工問題、特殊地質段渠道的防凍安全問題、過沿線煤礦采空段的技術問題等。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施工單位和有關技術人員解決了這些難題,有些工程也已經順利完工。而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天津干線工程的設計施工上,天津方面也有著自己的技術突破。第一是利用分段階梯布置“保水堰”。既充分發揮了干線自西向東60米高程落差的作用,又實現了流量和水位的自然過渡和調整,保證了工程運行的安全方便,這種創新性的布置和設計在國內還是首創。第二是通過攻克混凝土配比以及與之配套的施工方法,使混凝土耐久性達百年以上,保證了輸水全程能夠使用全封閉的鋼筋混凝土箱涵,被國務院南水北調專家委員會的專家評定為“在水利工程上具有創新性的科研成果”。第三,針對箱涵工程止水材料和箱涵變形縫止水快速檢測等問題,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 

  對于天津市民來講,引水促生產保生活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天津人均水資源量只有160立方米,遠遠低于世界缺水警戒線人均1000立方米的標準。即使加上近年來再生水深度利用和海水淡化的部分,天津每年的供應水量還存在著23億立方米的巨大缺口。嚴峻的現實,讓這座嚴重缺水的城市很早就開始利用調水工程作為補充水源,在南水北調工程之前就有引灤入津和引黃濟津的先例。 

  引灤入津工程是1983年通水的,全長234公里,計劃每年從潘家口水庫調水7.5億立方米,在一段時間內確實基本解決了天津的缺水問題。然而,近些年來,灤河到達津城的水量呈現出明顯衰減的趨勢,很多時候達不到7.5億立方米的計劃數字。究其原因,天津市水利局水資源處副處長魏素清表示,一方面是由于潘家口水庫的入庫水量一直處于減少的狀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灤河上游城市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 

  于是,遇到特殊枯水年份,天津不得不采取引黃濟津等措施,耗資頗大的同時依然無法滿足實際需求。魏素清告訴記者,由于引黃濟津只是一個臨時應急的調水工程,沿線河道并不固定,經過沿途的損失,每次計劃調用的10億立方米黃河水到達天津的時候也就剩下一半,加之混雜著大量泥沙的黃河水必須經過長時間沉淀才能使用,這樣一來最終能夠派上用場的也就只有2億立方米了,“水質還很差,喝起來的口感并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自然令人期待。據估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每年將為天津補充8.6億立方米的水資源,使天津的中心城區和南部、東部地區直接用上引江水。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