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砌成的“不毛之地”也能長草!這在人們看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已被天津市科技人員成功破解。由本市水利科技部門經過6年時間研發的“環保型綠色植被混凝土技術”,日前正式通過專家組的聯合驗收。目前,這項兼具保持水土、綠化環境、吸收噪音粉塵等多種功能的綠化新技術,已獲得國家專利,并在本市外環河、外環線十二號橋內湖、薊縣引灤暗渠進水口等區域成功應用。
以往河岸、湖堤防止水土流失,一般用混凝土、水泥、石塊的格柵來硬性護砌,這種方式雖能固土護坡,但堤岸兩旁景觀很差。本市自然基金項目“環保型綠色植被混凝土技術”成功解決了植被在混凝土堿性環境下的生長難題,將混凝土中的孔隙率控制在30%以上,讓植物的根系能透過孔隙扎入土壤,生根發芽。同時,添加保水劑、緩釋肥料和有機增強劑,確保植被健康成長。經過反復試驗,科研人員最終選用了耐高溫、耐堿性、能越冬的高羊茅草、野牦牛草等作為綠化草種,這些草容易栽種,在混凝土上栽種兩周就能發芽,兩個月即長成草坪。目前該技術已經實現產業化,每平方米建造成本是80至90元,比傳統護坡技術節約資金近50元。
以往河岸、湖堤防止水土流失,一般用混凝土、水泥、石塊的格柵來硬性護砌,這種方式雖能固土護坡,但堤岸兩旁景觀很差。本市自然基金項目“環保型綠色植被混凝土技術”成功解決了植被在混凝土堿性環境下的生長難題,將混凝土中的孔隙率控制在30%以上,讓植物的根系能透過孔隙扎入土壤,生根發芽。同時,添加保水劑、緩釋肥料和有機增強劑,確保植被健康成長。經過反復試驗,科研人員最終選用了耐高溫、耐堿性、能越冬的高羊茅草、野牦牛草等作為綠化草種,這些草容易栽種,在混凝土上栽種兩周就能發芽,兩個月即長成草坪。目前該技術已經實現產業化,每平方米建造成本是80至90元,比傳統護坡技術節約資金近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