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快速發展,令世人矚目。
工程機械走向國際化高速發展期(1998-2008年)
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自“十五”計劃以來,逐步進入了國際化發展軌道,其主要標志和取得的輝煌業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ㄒ唬┲饕a品核心配套部件國際化優選采購,提高了產品技術水平
為了提高整機產品的技術水平和運行可靠性,1998年以后,核心部件配套鼓勵企業在全球優選采購,提出了要改變以往對整機和零部件進口關稅“倒掛”的政策性建議(所謂倒掛:即整機進口經常享受關稅減免待遇,而零部件進口關稅不予減免),多次提出和不斷修改進口整機產品不予免稅的產品條目。與此同時,降低了零部件的進口關稅,經過認證的項目還可享受全免進口關稅的政策性待遇。這一政策的實施,使整機進口增長速度下降,同時也縮短了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使產品的性價比指標進一步提高,不僅控制了國內大部分市場份額,同時為批量出口打下了良好基礎。
?。ǘ┩馍毯腺Y、獨資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市場國際化
隨著我國對工程機械市場需求依然旺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國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兼并和興辦獨資企業的勢頭猛烈,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已四處林立。例如卡特彼勒公司在天津興辦履帶總成和在徐州興辦挖掘機企業以后,又在山東兼并了山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裝載機;在江蘇蘇州建廠生產輪式裝載機擴大出口、在徐州又延伸發展了推土機和路面機械生產基地、在無錫發展工程機械柴油機配套項目,并在大連成立了研發中心,進一步擴大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還有日本的小松、日立、神鋼、力至優,韓國的現代、斗山、德國的利勃海爾、阿邁、普茨邁斯特、榮格恩萊西,美國的特雷克斯、海斯特、馬尼托瓦克,意大利的卡拉諾、仕高碼,瑞典的沃爾沃等跨國公司,還有不知名的外企公司多達100多家,在中國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除了興辦獨資企業以外,進一步兼并中方企業,使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境內競爭呈現全面國際化的狀態。促使本土企業加快改革創新的步伐,吸收外資企業的經營理念、先進技術、現代化企業管理機制,變壓力為動力,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徐工集團、中聯重工、柳工集團、廈工股份、龍工集團、山推股份、三一重工、合叉集團、杭叉股份、常林集團等一批企業已經走上國際化的舞臺,不僅國內市場銷售額年年創新高,并以更驚人的速度挺進國際市場。
?。ㄈ﹫猿謩撔吕砟钍瞧髽I發展之本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工程機械行業創新理念得到了全面發揮,在企業體制、機制、管理改革、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營銷理念和營銷網絡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體制與機制創新。
工程機械行業編制的“十五”、“十一五”規劃中,都把深化改革、推進企業體制機制創新作為行業發展頭等重要的戰略任務。例如浙江杭叉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2000年體制與機制改革之前,員工有2000人,叉車年銷售量2128臺,通過體制與機制方面三次漸進式的不斷改革創新,到2007年,員工還是2000人,年生產叉車達26000多臺,是2000年的13倍;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通過產業化和體制與機制分階段的不斷改革創新,旗下的中聯重科公司得到了高速發展,銷售額十年增長了81倍;徐集團是大國企,國企管理方面的弊端一直拖累著徐工集團的發展,近兩年通過深化改革,在政府指導下,對體制與機制方面不斷穩步改革,提高了行業競爭力,保持了行業排頭兵企業的位置;柳工股份原來是大國企體制,地處廣西偏遠地區,近十年來對內部管理程序、責任目標、人才戰略、激勵機制、信息化技術管理、新型營銷理念與網絡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使柳工股份得到了快速發展,2007年比1998年銷售額增長了9.3倍,利潤增長了26倍,裝載機、挖掘機總銷量增長了10.4倍,但是總資產只增加了2.78倍,這就是體制創新后暴發出的強大發展動力。目前行業內已有22家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后使其中80%以上的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上市業績。
?。?)知識產權自主創新發展,新產品層出不窮,老產品不斷更新。
在國際化競爭軌道上,重點骨干企業都非常重視自主創新發展,建立了技術研發中心,每年投入的創新研發費達到銷售額的2〜4%,有些企業甚至達到5%,這樣的舉措充分體現了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干人員的人才價值,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活動中去。十多年來,有12項重大技術創新列入國家“863”計劃實施項目,并達到預期的險收目標。與此同時,每年有80個左右新產品新技術項目問世,是2000年前平均水平的2倍。據不完全統計,新產品產值近3年來同比增長速度為:2004年20.9%,2005年33.3%,2006年35.6%,都超過了行業銷售額的增長速度。新產品產值占行業總銷售額的比例也大幅提高:2004年24.4%,2005年27.5%,2006年30.5%。其中每年有10多個項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2007年有3項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有些項目得到社會上很高的評價。例如山河智能公司研發的SWEL55型多功能小型挖掘機,在美國市場銷售,一舉獲得素有“工業設計奧斯卡”之稱的2007年度美國工業設計者協會(IDSA)頒發的“國際杰出設計金獎”;航天動力自主研發的液力變矩器成為德國ZF公司、美國CAT公司、英國JCB公司的配套產品,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柳工自主研發的G系列裝載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市場上已被公認為暢銷產品,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指定為四川地震搶險救災的首選產品;徐工的起重機產品也被國際同行們認定為刮目相看的品牌,成為世界銷量第一品牌;大型履帶吊、全路面起重機、旋挖鉆機、混凝土泵車、大型提梁機及運梁車、盾構機等大型工程機械在自主創新的技術路線上不斷誕生出來,并在國際博覽會上頻頻亮相,得到了外商的好評。
科技創新帶來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擴大了產品市場份額。
工程機械走向國際化高速發展期(1998-2008年)
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自“十五”計劃以來,逐步進入了國際化發展軌道,其主要標志和取得的輝煌業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ㄒ唬┲饕a品核心配套部件國際化優選采購,提高了產品技術水平
為了提高整機產品的技術水平和運行可靠性,1998年以后,核心部件配套鼓勵企業在全球優選采購,提出了要改變以往對整機和零部件進口關稅“倒掛”的政策性建議(所謂倒掛:即整機進口經常享受關稅減免待遇,而零部件進口關稅不予減免),多次提出和不斷修改進口整機產品不予免稅的產品條目。與此同時,降低了零部件的進口關稅,經過認證的項目還可享受全免進口關稅的政策性待遇。這一政策的實施,使整機進口增長速度下降,同時也縮短了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使產品的性價比指標進一步提高,不僅控制了國內大部分市場份額,同時為批量出口打下了良好基礎。
?。ǘ┩馍毯腺Y、獨資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市場國際化
隨著我國對工程機械市場需求依然旺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國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兼并和興辦獨資企業的勢頭猛烈,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已四處林立。例如卡特彼勒公司在天津興辦履帶總成和在徐州興辦挖掘機企業以后,又在山東兼并了山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裝載機;在江蘇蘇州建廠生產輪式裝載機擴大出口、在徐州又延伸發展了推土機和路面機械生產基地、在無錫發展工程機械柴油機配套項目,并在大連成立了研發中心,進一步擴大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還有日本的小松、日立、神鋼、力至優,韓國的現代、斗山、德國的利勃海爾、阿邁、普茨邁斯特、榮格恩萊西,美國的特雷克斯、海斯特、馬尼托瓦克,意大利的卡拉諾、仕高碼,瑞典的沃爾沃等跨國公司,還有不知名的外企公司多達100多家,在中國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除了興辦獨資企業以外,進一步兼并中方企業,使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境內競爭呈現全面國際化的狀態。促使本土企業加快改革創新的步伐,吸收外資企業的經營理念、先進技術、現代化企業管理機制,變壓力為動力,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徐工集團、中聯重工、柳工集團、廈工股份、龍工集團、山推股份、三一重工、合叉集團、杭叉股份、常林集團等一批企業已經走上國際化的舞臺,不僅國內市場銷售額年年創新高,并以更驚人的速度挺進國際市場。
?。ㄈ﹫猿謩撔吕砟钍瞧髽I發展之本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工程機械行業創新理念得到了全面發揮,在企業體制、機制、管理改革、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營銷理念和營銷網絡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體制與機制創新。
工程機械行業編制的“十五”、“十一五”規劃中,都把深化改革、推進企業體制機制創新作為行業發展頭等重要的戰略任務。例如浙江杭叉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2000年體制與機制改革之前,員工有2000人,叉車年銷售量2128臺,通過體制與機制方面三次漸進式的不斷改革創新,到2007年,員工還是2000人,年生產叉車達26000多臺,是2000年的13倍;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通過產業化和體制與機制分階段的不斷改革創新,旗下的中聯重科公司得到了高速發展,銷售額十年增長了81倍;徐集團是大國企,國企管理方面的弊端一直拖累著徐工集團的發展,近兩年通過深化改革,在政府指導下,對體制與機制方面不斷穩步改革,提高了行業競爭力,保持了行業排頭兵企業的位置;柳工股份原來是大國企體制,地處廣西偏遠地區,近十年來對內部管理程序、責任目標、人才戰略、激勵機制、信息化技術管理、新型營銷理念與網絡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使柳工股份得到了快速發展,2007年比1998年銷售額增長了9.3倍,利潤增長了26倍,裝載機、挖掘機總銷量增長了10.4倍,但是總資產只增加了2.78倍,這就是體制創新后暴發出的強大發展動力。目前行業內已有22家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后使其中80%以上的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上市業績。
?。?)知識產權自主創新發展,新產品層出不窮,老產品不斷更新。
在國際化競爭軌道上,重點骨干企業都非常重視自主創新發展,建立了技術研發中心,每年投入的創新研發費達到銷售額的2〜4%,有些企業甚至達到5%,這樣的舉措充分體現了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干人員的人才價值,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活動中去。十多年來,有12項重大技術創新列入國家“863”計劃實施項目,并達到預期的險收目標。與此同時,每年有80個左右新產品新技術項目問世,是2000年前平均水平的2倍。據不完全統計,新產品產值近3年來同比增長速度為:2004年20.9%,2005年33.3%,2006年35.6%,都超過了行業銷售額的增長速度。新產品產值占行業總銷售額的比例也大幅提高:2004年24.4%,2005年27.5%,2006年30.5%。其中每年有10多個項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2007年有3項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有些項目得到社會上很高的評價。例如山河智能公司研發的SWEL55型多功能小型挖掘機,在美國市場銷售,一舉獲得素有“工業設計奧斯卡”之稱的2007年度美國工業設計者協會(IDSA)頒發的“國際杰出設計金獎”;航天動力自主研發的液力變矩器成為德國ZF公司、美國CAT公司、英國JCB公司的配套產品,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柳工自主研發的G系列裝載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市場上已被公認為暢銷產品,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指定為四川地震搶險救災的首選產品;徐工的起重機產品也被國際同行們認定為刮目相看的品牌,成為世界銷量第一品牌;大型履帶吊、全路面起重機、旋挖鉆機、混凝土泵車、大型提梁機及運梁車、盾構機等大型工程機械在自主創新的技術路線上不斷誕生出來,并在國際博覽會上頻頻亮相,得到了外商的好評。
科技創新帶來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擴大了產品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