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路過泉州市區刺桐路(湖心街到東湖街一段)的市民會發現,該路變了膚色,從以前的“白”水泥路面變成“黑”瀝青。據市政工程管理處有關人員介紹,市區13條(段)受損較厲害的道路,將先行鋪設瀝青,消除以前坑洼、開裂的現象。
夜間施工不影響交通
近日,林先生開車從湖心街拐入刺桐路,發現一些工人在車道一側忙著鋪瀝青,而另一側則可以通行了。
據介紹,此次泉州市將花近千萬元對13條外觀存在較多問題的路面進行改造,加鋪瀝青混凝土面層。這13條道路包括打錫街、九一街、豐澤街(溫陵路至田安路、刺桐路至坪山路)、百源路、田安路(東湖街至湖心街)、堤后路(臨漳水閘至新門街)、義全街、刺桐路東側(豐澤街至東湖街)、刺桐路西側(泉秀街至寶洲街)、丁榮路、泉秀街城雕環島、泉州大橋東側接線、新華北路。其中改造涉及機動車道10萬多平方米,非機動車道近2萬平方米。
“施工期間不封閉道路,車輛可以照常通行?!笔姓こ坦芾硖幱嘘P人士介紹,考慮到避免影響通行,一般選擇夜間施工。8月29日下午開始全面施工,預計將于9月底至10月初全部施工完畢。
并非整條路都“換膚”
這13條道路,并非整條路都翻新鋪瀝青,大多數道路有些地方要“留白”。就刺桐路而言,在與湖心街、泉秀街交叉的十字路口等段,不鋪設瀝青,仍舊保留水泥路面。對此,不少市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要換瀝青,為什么不一起換呢?”市民吳先生認為,有的道路“黑”有的道路“白”,從城市總體印象上看顯得不協調;一些“黑”“白”相接的地方,像個“大花臉”,看起來很不美觀。
市政工程管理處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此次鋪設瀝青的道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查、設計、施工,一些受損情況比較嚴重的才翻修,一些路口、路段路況較好的,就不鋪設瀝青了。
據介紹,市區道路大多于上世紀90年代建設,為水泥混凝土路面。因為當時施工工藝較為落后,再加上經過10多年使用,大部分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現表面剝落、露骨、板塊開裂、脫落、掉角等問題,如打錫街、九一街、豐澤街等,不僅影響行車的舒適性,更影響市容市貌。
瀝青路面更環保舒適
家住刺桐路瑞祥西苑的趙老先生擔心,瀝青路面會不會隨著溫度升高熔化變軟,甚至散發“臭味”?
“鋪設瀝青路面更好。”在市政工程管理處人士看來,目前的瀝青鋪設工藝很成熟,既環保又讓人行車感覺舒適,不會產生上述問題,比水泥路更優越。瀝青路面耐熱、耐寒,高溫時會吸收熱量,降低城市溫度;防滑,能縮短剎車制動距離,提高行車安全系數;顏色呈黑色,給人以深沉穩重的感覺,開車時人會覺得比較踏實;從施工影響市民通行角度看,施工時間短,維修方便,破損的路面只需重新鋪上瀝青,7小時左右就可通車,相比水泥路20多天的維修期,更能減少維修造成的交通擁堵。去年年底,市區中山南路加鋪了瀝青路面,讓人覺得既美觀又上檔次,原本的“補丁”變得平整,不易打滑。此外,與水泥路相比,車輛經過時發出的噪聲也降低了。
據介紹,主干道機動車道瀝青結構層總厚7厘米,采用4厘米厚普通瀝青混凝土(底層)加上3厘米厚改性瀝青混凝土(面層);次干道機動車道及主干道非機動車道采用5厘米厚改性瀝青混凝土。
市政工程管理處有關人士說,雖然這樣一來,路面抬高了,但雨季時瀝青路面上的積水并不會排到人行道上,因為原本人行道就比機動車道高,鋪設瀝青后,形成一定坡度,雨水口也會作相應調整,不會影響到排水。同時,一些路中央的檢查井也會在鋪設瀝青之前進行調整,瀝青鋪完以后整片都會變得很平整,不會妨礙行車。
“白改黑”可能逐步推廣
據悉,目前市區除了城東片區道路、目前還在翻修的13條道路采用瀝青路面外,一些高檔別墅區也采用瀝青路面。
市政工程管理處有關人士說,市區一些新興的片區如城東一場一館周邊道路,已經先行采取瀝青鋪設的方法,而并非傳統的水泥路。上海、廈門等城市一些道路也是鋪設瀝青,“這是一種趨勢,如果有條件,泉州市區道路以后可能會逐步推廣”。
夜間施工不影響交通
近日,林先生開車從湖心街拐入刺桐路,發現一些工人在車道一側忙著鋪瀝青,而另一側則可以通行了。
據介紹,此次泉州市將花近千萬元對13條外觀存在較多問題的路面進行改造,加鋪瀝青混凝土面層。這13條道路包括打錫街、九一街、豐澤街(溫陵路至田安路、刺桐路至坪山路)、百源路、田安路(東湖街至湖心街)、堤后路(臨漳水閘至新門街)、義全街、刺桐路東側(豐澤街至東湖街)、刺桐路西側(泉秀街至寶洲街)、丁榮路、泉秀街城雕環島、泉州大橋東側接線、新華北路。其中改造涉及機動車道10萬多平方米,非機動車道近2萬平方米。
“施工期間不封閉道路,車輛可以照常通行?!笔姓こ坦芾硖幱嘘P人士介紹,考慮到避免影響通行,一般選擇夜間施工。8月29日下午開始全面施工,預計將于9月底至10月初全部施工完畢。
并非整條路都“換膚”
這13條道路,并非整條路都翻新鋪瀝青,大多數道路有些地方要“留白”。就刺桐路而言,在與湖心街、泉秀街交叉的十字路口等段,不鋪設瀝青,仍舊保留水泥路面。對此,不少市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要換瀝青,為什么不一起換呢?”市民吳先生認為,有的道路“黑”有的道路“白”,從城市總體印象上看顯得不協調;一些“黑”“白”相接的地方,像個“大花臉”,看起來很不美觀。
市政工程管理處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此次鋪設瀝青的道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查、設計、施工,一些受損情況比較嚴重的才翻修,一些路口、路段路況較好的,就不鋪設瀝青了。
據介紹,市區道路大多于上世紀90年代建設,為水泥混凝土路面。因為當時施工工藝較為落后,再加上經過10多年使用,大部分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現表面剝落、露骨、板塊開裂、脫落、掉角等問題,如打錫街、九一街、豐澤街等,不僅影響行車的舒適性,更影響市容市貌。
瀝青路面更環保舒適
家住刺桐路瑞祥西苑的趙老先生擔心,瀝青路面會不會隨著溫度升高熔化變軟,甚至散發“臭味”?
“鋪設瀝青路面更好。”在市政工程管理處人士看來,目前的瀝青鋪設工藝很成熟,既環保又讓人行車感覺舒適,不會產生上述問題,比水泥路更優越。瀝青路面耐熱、耐寒,高溫時會吸收熱量,降低城市溫度;防滑,能縮短剎車制動距離,提高行車安全系數;顏色呈黑色,給人以深沉穩重的感覺,開車時人會覺得比較踏實;從施工影響市民通行角度看,施工時間短,維修方便,破損的路面只需重新鋪上瀝青,7小時左右就可通車,相比水泥路20多天的維修期,更能減少維修造成的交通擁堵。去年年底,市區中山南路加鋪了瀝青路面,讓人覺得既美觀又上檔次,原本的“補丁”變得平整,不易打滑。此外,與水泥路相比,車輛經過時發出的噪聲也降低了。
據介紹,主干道機動車道瀝青結構層總厚7厘米,采用4厘米厚普通瀝青混凝土(底層)加上3厘米厚改性瀝青混凝土(面層);次干道機動車道及主干道非機動車道采用5厘米厚改性瀝青混凝土。
市政工程管理處有關人士說,雖然這樣一來,路面抬高了,但雨季時瀝青路面上的積水并不會排到人行道上,因為原本人行道就比機動車道高,鋪設瀝青后,形成一定坡度,雨水口也會作相應調整,不會影響到排水。同時,一些路中央的檢查井也會在鋪設瀝青之前進行調整,瀝青鋪完以后整片都會變得很平整,不會妨礙行車。
“白改黑”可能逐步推廣
據悉,目前市區除了城東片區道路、目前還在翻修的13條道路采用瀝青路面外,一些高檔別墅區也采用瀝青路面。
市政工程管理處有關人士說,市區一些新興的片區如城東一場一館周邊道路,已經先行采取瀝青鋪設的方法,而并非傳統的水泥路。上海、廈門等城市一些道路也是鋪設瀝青,“這是一種趨勢,如果有條件,泉州市區道路以后可能會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