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打造工程機械世界品牌中國缺什么人才?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06-16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新華網
核心提示:打造工程機械世界品牌中國缺什么人才?

  來自中國工程機械協會的信息顯示,目前工程機械行業從業人員30多萬,科技人員3.3萬人,一線專業技工17萬左右。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采訪,多家企業談到了缺少各類人才。 
  
  創造世界的民族品牌,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人才。這對于充滿競爭又充滿挑戰的工程機械行業來說更是如此。 
  
  為人才成長創造最大的空間 
  
  在管理學上講的“池魚關系”,說的是養魚的空間大,魚會生長得快。解讀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的思路,就會發現,“中聯不斷地打破舊有束縛,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讓更多的人才脫穎而出?!?nbsp;
  
  中聯重工這幾年在不斷地進行機制體制創新:當研究院體制阻礙科技成果轉化時,就開始科技產業化嘗試;當面臨舊體制的制約時,就開始股份制改造;當企業戰略與運行不匹配時,就開始流程再造;當國際市場日趨高漲時,就開始企業與國際的全方位接軌…… 
  
  從孕育之初便和人才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山河智能,在發展中更通過產學研結合培養了一大批復合型人才。 
  
  山河智能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孟武說,一方面依托學校和研究所的博士、碩士生導師以及不斷更新的博士、碩士生群體為企業的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奠定了其他企業很難具備的人才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在學校和公司雙重環境的熏陶下,得到了理論培養,也獲取了實踐機會,成長為復合型人才。不少人畢業后留在山河智能,成長為技術主力和管理新軍。 
  
  山河智能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清華說:“不僅僅自主創新的關鍵是人,造就品牌企業對人的要求還更高?!?nbsp;
  
  來自柳工管理層的理念是,有了人才,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柳工股份總裁曾光安說,在柳工,“老外”可以坐上副總裁的位子,柳工國內外分支機構里更是放眼全球招聘人才。 
  
  上海三一科技研究院院長劉金江原是某挖掘機廠的總工程師,加盟三一后,他的研發和創造領域由原來150噸的履帶起重機,到400噸、900噸、1600噸的履帶起重機。劉金江說:“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造就扛起自主創新責任的特殊人才 
  
  有人說,三一的人才有“陽澄湖”效應。江蘇陽澄湖出產的大閘蟹是蟹中極品,吃蟹的人幾乎不用看,單憑“陽澄湖出品”,蟹子的賣價就會倍增。把三一員工比喻為“陽澄湖大閘蟹”,意思是三一員工在業內“吃香”,不僅是“蟹”質好,更是其來自三一這個“陽澄湖”。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