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中國工程機械在競爭中走出國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04-24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法制日報
核心提示:中國工程機械在競爭中走出國門
  雖然相互競爭,彼此多有不和,中國工程機械的“大佬”們還是走到了一起。

  2008年3月27日,在行業協會的組織下,包括徐工、三一重工、柳工在內的八家業內領頭企業負責人相聚北京。在行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共謀前程。

  率先上臺發言的行業協會理事長韓學松一臉的笑容:2007年度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主營業務銷售額2223億元,凈利潤174.7億元,同比分別上漲37.2%和47.8%。

  但鮮花背后,硝煙從未散去。

  一家企業負責人豪情萬丈地拋出了2010年至2015年的奮斗目標,其數字顯然高出了另一家企業的預期;不甘示弱的后者隨即表示:我們的目標數字更加實際,因為我們更加務實。

  白熱化競爭下的成長

  想要把王民和梁穩根撮合在同一張酒桌上,目前只有柳工董事長王曉華做得到。當天一同暢飲的還有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

  席間4人,操控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半壁江山。徐工董事長王民半開玩笑地對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說:“三一是一家具有侵略性的企業!”

  梁穩根笑著搖頭表示不能接受。

  王民轉而問詹純新。詹純新改稱:“三一是一家具有進攻性的企業。”

  梁穩根不置可否。在他心中,三一是個外向型的企業,如同它的管理層一般,與其說具有進攻性,不如說有很強的競爭性。

  競爭,是三一立足和成長的根本。長沙,一個被業內寄予成為世界工程機械之都期望的城市,目前聚集了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三家大型工程機械企業,且都為上市公司。

  其中三一和中聯的競爭,一直被業內所廣泛關注。混凝土機械,同為兩者的拳頭產品,可第一的寶座卻只能有一人獨享;履帶吊等多種產品,雙方也打得不可開交。與此同時,山河智能正在默默崛起。

  作為后來者,山河智能自1999年借款50萬元起家,短短8年,產值已達15.6億元,隨著產品線的不斷擴展,正躍躍欲試地與業內老大哥們過招,其中不可避免會包括三一和中聯。

  當然,激烈的競爭不會僅僅在長沙展開。

  柳工的絕對主力產品裝載機,同樣是徐工的重點產品;而徐工汽車吊等產品的市場份額,柳工等企業也是窺覷已久。

  但是,誰也不能否認,正是如此白熱化的競爭,中國的工程機械才有今天這般高速的發展。來自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從1997年至2007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主營業務增長了近7倍,利潤更是翻了45倍。

  外資圍剿下的壯大

  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凱雷并購、參股徐工一事,尚未塵埃落定。緊接著,在今年4月初的一場高層會晤中,世界行業老大卡特彼勒董事長歐文斯如此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對徐工的興趣:“如果凱雷不來了,我們能進入徐工嗎?”

  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微微一笑:“如果卡特愿意參股徐工,歡迎之至。”

  可如果僅僅是參股,卡特會愿意嗎?

  當時在場的一位徐州市委領導告訴記者,外資控股并不適合徐工這樣的國有企業改革,更不能被廣大民眾所接受。

  外資收購或并購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已不新鮮,卡特彼勒收購山工,特雷克斯收購長起,馬尼托瓦克并購東岳等一再發生。某國外機械制造商甚至放出了用上百億美元“整合”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豪言”。

  “曾經,中國工程機械是國外產品一統天下的局面;如今,除挖掘機等個別產品外,國產產品已牢牢占據了國內市場。”韓學松的話讓在場者為之一振。

  可以料到,外資不會輕易服輸。

  一個現實是:越來越多的外資正在徐州或徐州周邊布局;更多的外資正在通過合資、并購、獨資等形式進入中國。卡特彼勒、小松、馬尼托瓦克等世界知名企業都相繼在中國建廠。

  “沒有問題,歡迎他們會來,不歡迎他們也會來。”王民輕松回應。

  如今的徐工已不在是當年的徐工,快速發展使它面對外資競爭時多了份淡定和從容。中國的工程機械業也今非昔比。

   走出國門展示風采

  2007年度德國慕尼黑寶馬展,一個世界性工程機械產品展,中國制造引起眾多老外駐足觀賞。

  突然,德國警察來到中國展團席位前,隨即拉起了警戒線。一名當地法院工作人員找到參展的中國某企業負責人,出具了一張傳票:有人舉報,中國企業制造的某一產品外觀和發動機涉嫌侵權。

  通過協商、解釋,法院收回了傳票。

  “其實,這樣的事情也經常發生在日本小松等國外知名品牌上,是各方利益博弈的過程。”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江琳說,一方面,這說明了中國工程機械類產品在國外越來越受到重視,另一方面,也為中國這類產品出口敲響了警鐘。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之初,很多技術來源于國外引進。這給企業做大做強后產品出口留下了隱患,類似的教訓在中國其他產品中也時有發生。

  “但在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特別是像徐工、柳工這樣的大型企業中并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江琳告訴本報記者,“他們大多經過了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的過程,有自主知識產權。”

  同時,中國產品以優越的性價比格外受到老外的青睞。從2006年起,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產品進出口額連續兩年順差,2007年度出口額達到了87億元,同比增長76.1%。

  正是因為出口量的高速增長,中國政府和工程機械行業越來越關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早在1985年,我國就加入了《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接著又分別在1994年和1995年加入了《專利合作條約》和《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

  也正是因為出口量的高速增長,價格戰這一大難題實實在在地擺在了江琳的面前。

  “現在不是有價格戰的苗頭,而是已經存在。”江琳說,出臺一部價格指數指南已經迫在眉睫。

  自2002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行業協會一直在對我國工程機械產品的出口情況進行監測,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并總結了一些規律和特征。目前,協會正在聯合相關部門的價格中心,建立一個類似于CPI的指數,并會在近段時間邀請專家論證,給每個產品劃定警戒線。

  “有了價格指數指南,一旦某一產品的指數突變,我們將立即向有關行政執法部門匯報。此舉可以有效預防傾銷、競相壓價等行為。”

  江琳說,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正在走出國門,正在茁壯成長,需要國家更多的關注,需要更多的法律和政策支持。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