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新型混凝土創造建筑新奇跡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03-18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建材網
核心提示:新型混凝土創造建筑新奇跡
  混凝土在現代社會隨處可見,也許它是地球上僅次于水的大宗消耗品,給人感覺沉重、厚實、死板,而且澆注時需調稠、用鋼材來增加強度、以機械攪拌來確保均勻度。然而隨著工藝和科技的創新,這種傳統印象正在改變,混凝土的應用潛力開始被喚醒,輕量、高強度、柔軟、色彩隨時變換、糯米紙一般地透明,甚至能讓煙霧穿過的混凝土建筑將成為可能。由此,建筑師和設計師可以實現早年不能完成的非凡創作——從跨度達幾百英尺的超細橋梁到輕量混凝土做的家具。 

  混凝土應用重新被重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環境保護運動的開展。科學家和建筑師已經重新發現了混凝土節能的潛力,其保溫效果能減少人們對空調和暖氣的依賴。但是,隨著這次再復蘇浪潮而來的是設計師對更輕量化、更耐用和更美觀的混凝土的需求。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包括拉法基(LAFP.PA)、海德堡水泥(HEIG.DE)和西麥克斯(Cemex)在內的混凝土生產商就已經在生產原料的配方技術上取得了顯著的突破。生產商添加了更多的流體混合劑使混凝土具備自強功能,使之不再需要鋼筋;添加可塑劑令混凝土更柔軟和更具可塑性;開發出新的加速劑和緩凝劑來選擇性地加速和減緩凝固時間,以滿足實現創新性效果的需要,甚至添加光纖制造出混凝土半透明的效果。 

  也許最重要的創新是自凝式混凝土。這種混凝土技術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澆注時不再需要不斷震動以去除內部的氣泡,不僅降低了噪音和能源消耗,還節省了機械和人力,簡化了建筑的過程。最近的創新包括軍用防彈混凝土和可模仿木材、大理石和磚石的裝飾混凝土。而一種加熱就能變換顏色的混凝土也正在被開發。 

  這些突破正在對混凝土的使用產生革命性的影響。設計者和建筑師正在從內部和外部來實現混凝土建筑的潛力。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混凝土極其使用方式再次認識的浪潮滾滾而來。近年來的一些例子更是展示了混凝土復興的潛力。2005年倫敦的普利策獎(Pritzker Prize)獲得者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設計了歐洲最大的由自凝混凝土建造的建筑,外型像宇宙飛船樣的德國沃爾夫斯堡菲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er)。魯迪·里齊奧蒂(Rudy Ricciotti)獲得了法國國家獎建筑方面的榮譽,他已經在最近的數個項目上實驗性地使用混凝土,其中包括在漢城2001年修建的427英尺長的混凝土橋,其厚度只有3厘米。巴黎的家具設計師弗朗西斯科·帕珊尼提(Francesco Passaniti)創作了混凝土書架、浴缸和床。去年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將著名的的斯特靈大獎(Stirling Prize)頒給了德國南部現代文學博物館的一個采用混凝土的設計。 

  過去的混凝土就像是粗笨的灰色麥片粥,而現在人們正在添加不同配料使其更“美味”。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下較新或是即將問世的創新混凝土建筑作品。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