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消息 (湖北日報) 湖北省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 楊曉波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基本國策。黨的十七大報告在第三、四、五等重要部分都用較多的篇幅闡述了有關建設“兩型”社會的基本依據、重要意義和有關要求。報告在第三部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提出“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報告在第四部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報告在第五部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提出“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
由此可見,建設“兩型”社會,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又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基本要求,也是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措施。學習黨的十七大報告,不僅要領會掌握其精神實質,更重要的是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把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的方方面面,把學習的成果轉化為推進工作的自覺行動。在我們建設事業的工程建設領域,落實十七大報告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就是要全面實施建筑節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充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上務求作為。
實施建筑節能,對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關于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意義。自1973年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機以來,各國專家對各個用能領域可能產生的節能潛力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建筑用能是具有節能潛力最大的用能領域。建筑能耗包括建筑建造能耗和建筑運行能耗。建筑建造能耗屬一次性的生產能耗,含建筑材料和設備生產能耗、建筑施工和安裝能耗;建筑運行能耗屬多年長期消耗的能源,含建筑采暖、空調、照明、熱水供應等能耗。建筑運行能耗比建筑建造能耗大得多。我國建筑能耗按照國際通行的辦法主要指建筑運行能耗,但由于新建建筑規模很大,因此同時要求節約建筑建造能耗。據建設部公布,建筑運行能耗占全社會商品能耗的27。5%,如果加上建筑建造能耗,占全社會商品能耗的三分之一以上。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鎮居住面積不斷增加,人們對建筑物舒適性的要求提高,以及采暖與空調的區域不斷擴大,今后建筑能耗持續增長將是不可避免的。
據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2007年《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預測:在2020年前,我國每年城鎮新建建筑面積將持續保持10億平方米/年左右,在今后15年間將新增建筑面積150億平方米,其中將新增約10億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和110億平方米以上需要采暖的民用建筑。如果不采取節能措施,新增建筑的年建筑能耗將達到5。4億噸標準煤,我國將無法承擔如此大的能源負擔。如果實施有效的節能措施,年建筑能耗將為2。1億噸標準煤,將大大減慢建筑能耗的增長速度,實現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實施建筑節能,不僅有利于節約能源,還有利于改善環境(據建設部節能部門預測,到2020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16億噸),提升建筑使用功能,提高人民居住水平,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帶動建設、建材等領域產業化發展。
實施建筑節能,建設部門責無旁貸。作為全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一定要把建筑節能作為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工作任務和具體工作措施,落到實處。當前必須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把建筑節能作為建設“兩型”社會的一項具體考核指標,落實建筑節能責任制。2007年省建設廳首次制定并與各地簽訂了建筑節能目標責任書,將建筑節能的考核指標落實到各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年終將進行考核公布。明年起,要繼續建立完善建筑節能目標責任制,層層明確責任主體,環環明確考核指標,并積極采取獎懲措施,將建筑節能的壓力變為動力。
二是進一步完善監管體制,實施新建建筑節能設計、施工標準。要進一步完善建筑節能全過程監管體系,形成設計、施工圖審查、施工、監理、竣工驗收等建筑節能的閉合管理機制,依法監管并嚴格執法,確保建筑節能質量。建立建筑節能專項檢查的長效制度,進一步強化檢查的操作性和針對性,對檢查中違規行為處罰的措施要嚴格,確保新建建筑達到節能設計、施工標準。
三是采取各種措施,降低建筑建造過程中的能耗。要按照國家的要求,限時限城市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大力推廣新型墻體材料,2008年實現我省27個城市的“禁實”目標;大力推廣使用散裝水泥,禁止在城市城區現場攪拌混凝土,鼓勵發展預拌混凝土和干混砂漿,同時在施工全過程中采取各種措施,逐步實現節地、節能、節材、節水和環保的目標。
四是通過武漢市試點,啟動既有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能效公示等工作,研究制定政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能定額標準,探索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激勵政策和融資機制,促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五是推動科技創新,加強建筑節能的技術支撐。有重點地研究開發先進適用的建筑節能技術和產品。充分發揮工程建設專家委員會的技術指導作用,重點對各地的示范工程進行指導。鼓勵各地積極采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廣太陽能和地熱能在建筑中的應用。同時組織編制頒布配套的建筑節能標準及標準設計圖集,推廣節能計算軟件。研究制定建筑節能和墻體材料技術管理辦法,推廣應用建筑節能新技術和新產品,限制或淘汰落后的技術和產品。
六是積極探索建筑節能制度創新。研究建立建筑能耗和建筑節能關鍵部品測評、標識制度,引導從事建筑節能服務的中介機構科學規范的服務,從而通過市場機制來培育更多更好的節能建筑和節能技術、產品。積極尋求與法國開發署等國際、國內交流,結合我省建筑節能工作的實際,不斷探索觀念創新、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
實施建筑節能,我們將大有可為。通過以上各項措施全面推廣落實,并適當控制城鎮建設規模,執行國家關于建設中小套型居住建筑的政策,我們將走出一條新的道路,即在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水平,減慢建筑能耗的增長速度,實現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這將對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關于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對促進全省經濟和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基本國策。黨的十七大報告在第三、四、五等重要部分都用較多的篇幅闡述了有關建設“兩型”社會的基本依據、重要意義和有關要求。報告在第三部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提出“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報告在第四部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報告在第五部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提出“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
由此可見,建設“兩型”社會,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又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基本要求,也是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措施。學習黨的十七大報告,不僅要領會掌握其精神實質,更重要的是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把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的方方面面,把學習的成果轉化為推進工作的自覺行動。在我們建設事業的工程建設領域,落實十七大報告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就是要全面實施建筑節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充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上務求作為。
實施建筑節能,對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關于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意義。自1973年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機以來,各國專家對各個用能領域可能產生的節能潛力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建筑用能是具有節能潛力最大的用能領域。建筑能耗包括建筑建造能耗和建筑運行能耗。建筑建造能耗屬一次性的生產能耗,含建筑材料和設備生產能耗、建筑施工和安裝能耗;建筑運行能耗屬多年長期消耗的能源,含建筑采暖、空調、照明、熱水供應等能耗。建筑運行能耗比建筑建造能耗大得多。我國建筑能耗按照國際通行的辦法主要指建筑運行能耗,但由于新建建筑規模很大,因此同時要求節約建筑建造能耗。據建設部公布,建筑運行能耗占全社會商品能耗的27。5%,如果加上建筑建造能耗,占全社會商品能耗的三分之一以上。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鎮居住面積不斷增加,人們對建筑物舒適性的要求提高,以及采暖與空調的區域不斷擴大,今后建筑能耗持續增長將是不可避免的。
據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2007年《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預測:在2020年前,我國每年城鎮新建建筑面積將持續保持10億平方米/年左右,在今后15年間將新增建筑面積150億平方米,其中將新增約10億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和110億平方米以上需要采暖的民用建筑。如果不采取節能措施,新增建筑的年建筑能耗將達到5。4億噸標準煤,我國將無法承擔如此大的能源負擔。如果實施有效的節能措施,年建筑能耗將為2。1億噸標準煤,將大大減慢建筑能耗的增長速度,實現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實施建筑節能,不僅有利于節約能源,還有利于改善環境(據建設部節能部門預測,到2020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16億噸),提升建筑使用功能,提高人民居住水平,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帶動建設、建材等領域產業化發展。
實施建筑節能,建設部門責無旁貸。作為全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一定要把建筑節能作為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工作任務和具體工作措施,落到實處。當前必須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把建筑節能作為建設“兩型”社會的一項具體考核指標,落實建筑節能責任制。2007年省建設廳首次制定并與各地簽訂了建筑節能目標責任書,將建筑節能的考核指標落實到各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年終將進行考核公布。明年起,要繼續建立完善建筑節能目標責任制,層層明確責任主體,環環明確考核指標,并積極采取獎懲措施,將建筑節能的壓力變為動力。
二是進一步完善監管體制,實施新建建筑節能設計、施工標準。要進一步完善建筑節能全過程監管體系,形成設計、施工圖審查、施工、監理、竣工驗收等建筑節能的閉合管理機制,依法監管并嚴格執法,確保建筑節能質量。建立建筑節能專項檢查的長效制度,進一步強化檢查的操作性和針對性,對檢查中違規行為處罰的措施要嚴格,確保新建建筑達到節能設計、施工標準。
三是采取各種措施,降低建筑建造過程中的能耗。要按照國家的要求,限時限城市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大力推廣新型墻體材料,2008年實現我省27個城市的“禁實”目標;大力推廣使用散裝水泥,禁止在城市城區現場攪拌混凝土,鼓勵發展預拌混凝土和干混砂漿,同時在施工全過程中采取各種措施,逐步實現節地、節能、節材、節水和環保的目標。
四是通過武漢市試點,啟動既有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能效公示等工作,研究制定政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能定額標準,探索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激勵政策和融資機制,促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五是推動科技創新,加強建筑節能的技術支撐。有重點地研究開發先進適用的建筑節能技術和產品。充分發揮工程建設專家委員會的技術指導作用,重點對各地的示范工程進行指導。鼓勵各地積極采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廣太陽能和地熱能在建筑中的應用。同時組織編制頒布配套的建筑節能標準及標準設計圖集,推廣節能計算軟件。研究制定建筑節能和墻體材料技術管理辦法,推廣應用建筑節能新技術和新產品,限制或淘汰落后的技術和產品。
六是積極探索建筑節能制度創新。研究建立建筑能耗和建筑節能關鍵部品測評、標識制度,引導從事建筑節能服務的中介機構科學規范的服務,從而通過市場機制來培育更多更好的節能建筑和節能技術、產品。積極尋求與法國開發署等國際、國內交流,結合我省建筑節能工作的實際,不斷探索觀念創新、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
實施建筑節能,我們將大有可為。通過以上各項措施全面推廣落實,并適當控制城鎮建設規模,執行國家關于建設中小套型居住建筑的政策,我們將走出一條新的道路,即在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水平,減慢建筑能耗的增長速度,實現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這將對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關于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對促進全省經濟和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