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載汽車壓得瀝青路面“咧嘴”
有關方面對海口22條瀝青主干道進行調查,確認貨車超載是路面開裂“罪魁禍首”
走在海口城西路等路段上,不少市民被一道道裂縫震驚了,向本報反映希望這些裂縫能夠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記者從海口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了解到,該公司前不久對海口市22條瀝青主干道進行了調查,確實發現路面開裂問題的存在。據了解,造成城市道路開裂的“罪魁禍首”是超載。
市民反映 道路新修兩年“補丁”遍地
海口市城西路市民符先生反映稱,城西路自2005年9月30日建成通車以來,不到兩年時間路面上即遍地開“花”,讓人非常心痛。“城西路沿路的鋪面以經營建材、裝飾材料為主,每天來來往往的卡車很多,將這些瀝青路面碾壓壞了。”符先生說,他每天都能看見許多大卡車來往于城西路,因此他認為道路是被“碾軋”壞的。
“南海大道在海口具有準高速的功能,但是不少大貨車嚴重超載,路就這樣被損壞了。”市民張女士惋惜地說。
在城西路,一條條明顯裂痕展現在記者眼前,讓人難以相信這是通車還不到兩年時間的“新路”,這些裂痕基本上都在路中央的快車道上,且大多數都呈橫向開裂,有的裂痕只有一米多長,有的已穿越了整條路面,每隔二三米就出現一道道裂縫。
權威調查
22條瀝青路確有路面開裂
據海口市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前不久對海口市22條瀝青主干道進行了調查,確實發現路面開裂這個問題的存在,海口市政府以及相關單位非常重視并正在著手研究進行解決。
據介紹,上個世紀海口市的道路路面基本是清一色的水泥混凝土路面。2000年后,出于城市發展的需要,新建了大量瀝青混凝土路面。與此同時,瀝青道路的建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主要是重交通條件下的道路瀝青路面的裂縫問題。
對于瀝青路面出現的開裂等問題,海口城投公司6月至7月份專門召集有關單位對22條瀝青路面進行了一次系統的調查。分別調查了道路的性質、功能性通車時間、上基層構造、瀝青混凝土構造層次、裂縫等情況。
據介紹,此次被調查的道路可分兩大類。一類是白加黑道路,即在原來的水泥路面上加蓋瀝青混凝土的道路,共13條:海秀西路、丘海大道中段、國興大道西段、國興東路、白龍路、和平大道、瓊山大道東半幅、紅城湖路、迎賓大道與南海大道交叉口、龍華西路、金龍路、明珠路、世貿東路。
第二類是以水泥穩定碎石基層作上基層的瀝青路,共7條:南海大道二期、蒼峰路、城西路、鳳翔路、西環路、文華路和國貿北路。另外,尚有既有白色基層,又有水穩基層瀝青路2條:金貿中路和金貿西路。
調查結論 超載嚴重道路穩定層被破壞
根據調查結果,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城市道路開裂呢?該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主要原因是超載嚴重和重載,導致水泥穩定層在重交通作用下遭到破壞,路面開裂。
調查結果顯示,海口市南海大道二期和城西路是近年建設的橫向裂縫最多、開裂較嚴重的道路,兩路的特點是重交通、超載現象嚴重。因此,橫向裂縫發生的第一外因是重載交通量大,超載嚴重。
海口市政維修公司符工程師介紹,瀝青最怕水,尤其當超重車輛碾過被雨浸泡過的瀝青路面時,損傷最大,現在市區的許多市政道路都被超重車輛弄得路面碎裂,甚至板塊斷裂。市政維修公司曾對南海大道二期等道路進行調查,發現這些路段長期存在超載車輛,不少載重的車輛都在30噸到50噸,大大超過了瀝青路面的承重負荷,超載車輛已經成為道路最大的“殺手”,一輛超載車比上百部小車碾過對路面造成的損傷還大。“交警部門應該限制超載車輛上路,可以有效防止道路開裂。”符工建議說。
處理措施 小縫澆灌大縫整體更換
海口城投公司和海口市政維修公司的專家介紹,因為海口市的瀝青路面大多是2000年以后修建的,部分瀝青路面仍處于保質期內,所以這部分路段的開裂處理仍由施工單位負責。
符工程師告訴記者,瀝青路面開裂目前該公司主要采取修補的方式,一般5毫米裂口以內采取澆灌瀝青油的方式填充,大于5毫米的裂縫進行切割后重新敷設新的瀝青層,再大的裂縫一般會向市政府匯報,等到裂縫明顯時再投入專項經費進行專門維修。
除了修補,還有沒有一個治本的辦法呢?符工程師表示目前還沒有最好的辦法對瀝青路面的裂痕進行完善處理。因為橫向裂縫發生的內因是水泥穩定層在重交通作用下遭到破壞,水泥穩定層最先破壞的地方是其產生收縮裂縫的地方,收縮裂縫是水泥基材難以避免的特性,是普通水泥類材料干燥收縮的本性所決定的,是不可避免的,最多只能是減輕。而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在灌縫附近還會延生出新的裂縫,嚴重的還會出現逐步下沉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