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節能較歐洲有很大差距
很多發達國家對建筑節能的工作非常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修訂建筑標準,如丹麥至今修訂過6次,英、法、芬、德等國也修訂了4次。歐洲很多國家在生活舒適性不斷提高的條件下,新建建筑單位面積能耗已減少到原來的1/3至1/5。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采暖地區圍護結構的熱功能都比氣候相近的發達國家差許多,外墻的傳熱系數是他們的3.5至4.5倍,外窗為2至3倍,屋面為3至6倍,門窗的空氣滲透為3至6倍。現在,歐洲國家住宅的實際年采暖能耗已普遍達到每平方米6升油,2005年在德國甚至已經出現了3升住宅,大約相當于每平方米4.3公斤標準煤。而在我國,達到節能50%的建筑,它的采暖耗能每平方米也要達到12.5公斤,約為歐洲國家的3倍。
德國的建筑節能工作非常出色,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借鑒。德國1984年以前建筑采暖能耗標準和北京的差不多,每平方米每年消耗24.6至30.8公斤標準煤,但到了2001年,德國的這一數字卻降低至每平方米3.7至8.6公斤標準煤,其建筑能耗降低至原有的1/3左右,而北京的這一數字卻是22.45。我國現在的節能住宅的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是他們國家標準的3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我們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人們的節能理念有待提高
我國在建筑節能方面和歐洲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技術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理念上。 其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關于是否開窗的習慣問題。在我國,人們普遍習慣于開窗通風的居住模式。但是,人們可能沒有認識到,無論我們的建筑節能做得多好,只要一開窗,能量就會大量散失,我們的節能工作就毫無意義可言了。還有就是我國南北方的認識不同。很多南方辦人都認為,建筑節能是北方人的事情,因為南方目前不存在采暖問題。其實事實并非如此。南方平均溫度較高,空調使用時間相對較長,而空調對能源的消耗是很大的,加之目前多數南方的住宅建筑都沒有采取什么節能措施,所以,嚴格來說,南方的建筑節能工作要比北方的更為嚴峻,更應引起人們的關注。
建筑節能要為舒適度服務
目前,我國對于節能的理念、目標、手段都了解不夠,都缺少完整的認識。針對節能問題總結出了“一高三低”,即高舒適度和低成本、低能耗、低技術。
我們提倡節能,但是節能并不是我們的目的,高舒適度才是最終目標。什么樣的環境才是符合舒適的條件?采用量化節能方法可以分為幾個檔次來衡量。首先,要保證溫度的舒適性,夏天溫度要在26攝氏度左右,冬天要保持在20攝氏度左右;其次,舒適的房屋要具備空氣調節功能,即換新風裝置,每人每小時要保證30立方米的新鮮空氣才能符合衛生指標;第三,要保證合適的濕度,嚴格來講,40%~60%是讓人感到比較舒適的濕度比例;第四,在室內要控制風的流動速度,不能讓人有不舒適的感覺。
節能不能靠“貼膏藥”似的高技術
我國現在有不少節能建筑是“貼膏藥”似的技術堆砌。一個項目中應用了幾項節能技術就被認為實現了節能的目標。這種“貼膏藥”似的節能技術并不能實現整個建筑物的節能,其只能成為開發宣傳的噱頭。他認為,在建筑節能的工作中,我們必須要強調一個整合的概念,要學會優化組合。
現在,有不少人都認為,建筑節能是高檔住宅要關注的問題,要想實現建筑節能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去解決技術問題。開彥說,其實在建筑界里,不需要我們應用什么高端的技術。我們只需要將一些比較成熟的、適用的技術合理地整合到一起,并將整合好的技術有效地投入到建筑的施工過程當中,就可以很好地實現建筑的節能。他強調,不要將建筑節能的技術神秘化,要讓其普及化。我們完全可以以現有的成熟的、一般的技術為支撐,用低投入的方法對其進行整合,這樣,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到高舒適度、低能耗的住宅。
對建筑的節能效果定量衡量
當然,要實現節能技術的優化組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居環境委員會節能專家史勇提出的一個“量化節能”的概念。人居環境委員會剛剛成立的“人居在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正在籌備推廣“量化節能”各種關聯概念的工作。他們利用電腦軟件,對各種影響室內環境的因素,進行計算機模擬,把節能、舒適、健康的目標以量化方式落到建筑各個角落,并對這些因素的施工技術進行整合,從而得出不同的建筑整體節能效果。根據這些模擬計算,選擇出最為經濟、有效的設計方案,并盡可能以量化數據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建筑的設計、施工、驗收過程中,都要嚴格按照這個量化標準執行。
人居環境委員會去年成立了“人居科技產業平臺”,旨在為人居科技的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搭建一個信息交流、市場開拓、工程應用的產業平臺。目前,有不少技術成果和建筑新材料已經登陸了平臺,這些技術成果和建筑新材料和國外很多先進的技術和建材相比較,其應用效果基本相同,但是價格卻普遍低于同等的國外產品。我們如果利用“人居在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定量節能”模擬計算方法,把國內這些先進的技術和好的建筑材料優化組合起來,完全可以實現以低成本投入、低技術整合打造低能耗、高舒適度住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