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粘土實心磚得到有效遏制
2000年底,淮北市有粘土實心磚企業240家,生產能力25億塊,當年粘土實心磚產量14億塊,其主要生產設備以40型磚機、18門輪窯為主,企業規模小,大部分是私營企業或集體企業,由個人承包經營,管理不規范,產品質量不穩定。經過這幾年踏踏實實的墻改工作和限產清理整頓,到2004年底現有粘土實心磚企業156家,年生產能力17億塊,2004年實際產量7.15億塊,比2000年下降6.82億塊。2000至2004年取用粘土制磚消耗土地資源和能源情況見表一:
表一
年度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產量(億塊) |
14 |
11.3 |
10.5 |
9.8 |
7.18 |
消耗土地(畝) |
1400 |
1130 |
1050 |
980 |
718 |
消耗能源(萬噸標煤) |
16.8 |
13.56 |
12.6 |
11.76 |
8.62 |
二、新型墻體材料得到迅速發展
近年在粘土實心磚得到有效遏制的同時,淮北市新型墻體材料得到快速發展,已取得安徽省新型墻體材料資質認定的新型墻體材料企業就有19條生產線,生產能力5.2億塊標磚(不含摻煤矸石、粉煤灰>30%廢渣磚),形成了以煤矸石燒結磚、粉煤灰磚(砌塊)、粉煤灰加氣混凝土等為主導產品的磚、塊、材、瓦相配套的高、中、低檔產品并舉的新型墻體材料產品生產體系,形成了年產煤矸石燒結磚1.5億塊、粉煤灰蒸壓磚1.2億、粉煤灰(混凝土)砌塊20萬立方米、加氣混凝土5萬立方米、輕質隔墻板10萬平方米、混凝土彩瓦100萬片的產業規模。2004年新型墻體材料產量達到5.36億塊(含摻煤矸石、粉煤灰>30%廢渣磚),占墻體材料總量的42.74%,預計2005年新型墻體材料產量將達到7.5億塊,占墻體材料總量的比例將達到55%,比1999年提高33個百分點。
新型墻體材料科技含量也穩步提高。2000年以來,為進一步尋求替代粘土實心磚的新型墻體材料產品,提升淮北市新型墻體材料科技含量,根據該市資源和建筑結構體系等情況,確定了利用以工業固體廢棄物為原料的新型墻體材料做為我市新型墻體材料發展的主導產品,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不斷加大科技投入,采用引進關鍵技術、設備和人才,與科技單位合作,積極實驗開發,研制生產出全煤矸石磚燒結空心磚、粉煤灰蒸壓磚、粉煤灰砌塊等新型墻體材料產品,基本滿足了我市不同建筑市場的需求。其中,劉一建材廠引進美國斯蒂爾公司制磚設備,建設一條年產4400萬塊(標磚)煤矸石空心磚生產線,填補我省空白。在其示范帶動下,朱仙莊礦仙珠公司新型墻體材料廠年產3000萬塊煤矸石空心磚改造項目順利完成;祁東礦金恒新型墻體材料廠年產6000萬塊煤矸石燒結空心磚生產線已于2004年10月投產;淮北炎黃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引進先進工藝配方技術,建設一條年產3000萬塊高摻量粉煤灰蒸壓磚生產線,其廢渣摻量達90%,帶動了淮北市粉煤灰蒸壓磚的快速發展;朝陽粉煤灰磚生產線、蘆嶺礦騰蘆粉煤灰磚生產線、市熱電廠粉煤灰磚生產線先后建成投產,使我市粉煤灰蒸壓磚生產能力一舉突破億塊大關。淮北煤礦新型建材總廠依靠省市墻改專項基金的支持,建設的年產100萬片混凝土彩瓦生產線,不但填補了皖北地區一項空白,其設備、產品當時在全省也處于先進水平。2004年大唐集團淮北電力凌云公司利用國債投資8000多萬元,引進德國海斯全套生產設備,建設一條年產1.5億塊(折標磚)粉煤灰砌塊生產線,使我市砌塊生產工藝、技術設備和產品檔次與國際水平相接近?;幢笔行滦蛪w材料產業規模基本形成。2000年至2004年新型墻材生產情況詳見表二。
表二
年度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產量(億塊) |
3.7 |
3.98 |
4.35 |
4.63 |
5.36 |
利廢(萬噸) |
55 |
58 |
61 |
63 |
65 |
節能(萬噸標煤) |
2.6 |
2.7 |
2.8 |
2.87 |
3.1 |
節土(畝) |
320 |
350 |
360 |
380 |
400 |
新材所占比例(%) |
22 |
26.05 |
30 |
32 |
42 |
三、墻體材料應用得到進一步推廣
近年來,淮北市進一步加大政策調控力度,不斷解放思想,創新工作方法,通過政策調控,引導和鼓勵建設單位積極采用新型墻體材料,使應用比例逐年提高,先后建成花園新村、狀元紅小區等新型墻體材料建筑住宅小區,相陽路砌塊建筑一條街、煤師院大學城等新型墻體材料建筑示范工程,市政府行政服務中心、城市廣場、世貿商城、商業步行街等一大批我市標志性建筑均采用了新型墻體材料,實現了由初期的試點、示范向全面應用的轉變。2000年至2004年,按國家統計口徑計算,全市規劃區內新建建筑工程中使用煤矸石、粉煤灰為主要原料的新型墻體材料建造的建筑工程竣工面積占全部竣工面積的比例分別為32%、40.6%、53.75%、54.38%、60%,預計2005年這一比例將達到7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