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正式發布實施《杭州市散裝水泥和新型墻體材料“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杭州市散裝水泥辦公室和新型墻體材料管理辦公室主任龐文德表示,在散裝水泥發展中,將重點培育“三類企業”,實現“三個覆蓋”;至“十三五”末,在科技服務型、裝備制造型、水泥預制構件型“三類企業”的發展培育上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實現清潔化生產、信息化管理、城鄉市場應用“三個覆蓋”,進一步鞏固杭州市作為全省技術創新中心、裝備制造中心、市場應用重心的核心地位。在新型墻材行業發展上,將通過實施產業發展的“服務加法、產能減法、創新乘法、污染除法”,重點抓好提質增效、消化存量、創新增量、城鄉聯動、優化政策“五項工作”,樹立新型墻材綠色發展、資源循環利用“兩大示范”,在全省率先真正實現新型墻材發展增長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兩個轉變”。
“十二五”期間,杭州市積極推動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三位一體”科學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散裝水泥持續穩定發展。2015年全市29家規模以上企業共生產水泥1684.87萬噸,約占全省水泥總量的20%;實現銷售產值64.29億元,利稅5.82億元,其中利潤1.99億元;南方水泥等三大企業集團熟料產量占全市93.58%。水泥企業積極參與造紙污泥和市政污泥的處置,已有4家企業向國家申報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技改,水泥窯脫硝技術改造全面完成。12條熟料生產線利用回轉窯余熱發電量5.56億度,噸熟料平均發電量達到33.6度。全市水泥散裝率繼續保持上升勢頭再創歷史新高,2015年水泥散裝率達到85.50%,居于全省前列,同比“十一五”末提高6.19個百分點。
預拌混凝土發展扎實推進。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預拌混凝土企業已達110家,比2010年增加23家;年攪拌能力達7847.50萬立方米,比“十一五”末提高23.97%,年均增長4.79個百分點;預拌混凝土供應量4599.68萬立方米,比“十一五”末增加18.27%。
預拌砂漿發展全省領先。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預拌砂漿企業共19家,年生產能力達603.00萬噸,占全省的29.81%;產量達216.33萬噸,占全省總產量的39.12%。
行業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全市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的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在全省、全國位居前列。信息技術產業、技術裝備產業發展迅速,杭州科技創新型企業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研發、應用與服務,生產裝備研發、制造,物流與施工器具開發生產等領域,擁有近百項軟件著作權、數十項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預拌砂漿機械噴涂設備制造技術、專用車輛衛星定位系統和砂漿貯罐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發生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城鄉市場應用全面拓展。“十二五”期間,全市共建農村建設散裝水泥示范項目47個,農村散裝水泥物流配送體系較為健全,基礎設施得以完善,使用水平得到鞏固提高;通過開展預拌混凝土下鄉試點,積極引導企業開辟農村市場,并通過直補方式鼓勵農民建房使用預拌混凝土,進一步拓展了農村預拌混凝土市場;預拌砂漿開始逐步進入家裝市場。
社會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供應散裝水泥8447.61萬噸,節約標煤128.65萬噸,減少粉塵排放84.9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380.14萬噸,二氧化硫0.28萬噸;累計生產預拌混凝土2.3201.83萬立方米,節約水泥28.27萬噸,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16033.15萬噸;生產預拌砂漿474.51萬噸,節約水泥20.38萬噸,節約標煤0.31萬噸。為全市節能減排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
杭州市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工作在推動墻材產業轉型升級和落后產能淘汰,促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促進城鄉新型墻材推廣應用,實現了新型墻材行業經濟結構優化、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2015年,全市新型墻材產量達39.02億塊標磚,比“十一五”末增加9.92%;新型墻材產量占墻材總量的比例達到91.08%,比“十一五”末增加4.05個百分點;新型墻材城鎮建筑應用比例達到96.70%,比“十一五”末提高16.6個百分點;新型墻材企業達到130家,企業平均產能比“十一五”末提高39.29%;年產能6000萬塊標磚以上的新型墻材企業達到72家,占新型墻材企業總量的半數以上。
行業技術創新成果顯著。依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業、大集團的人才技術資源,浙江漢德邦建材有限公司等企業取得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9項;杭州富麗華建材有限公司研發的節能環保型隔墻板、浙江漢德邦建材有限公司生產的漢德邦鋼筋桁架樓承板被評選為“浙江省優秀工業產品”;杭州墻材裝備制造在全省一枝獨秀,帶動了新型墻材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發展。全市有23家企業通過“機器換人”,減少高強度勞動用工320人,企業生產環境改善、生產效率提高明顯。
三是綠色發展取得扎實進展。“十二五”期間,全市有53家新型墻材企業開展了協同處置建筑垃圾、工業固廢和淤(污)泥工作。桐廬永東建材有限公司被授予首批全國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基地,杭州富麗華、昌陡、漢得邦、捷豐環保等4家企業榮獲“全國新型墻體材料節能減排示范企業”稱號。有26家企業實施了窯爐余熱利用、脫硫除塵技術改造,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落后產能淘汰取得突破。“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淘汰粘土燒結墻材企業30家,產能7.9億塊標磚;在提高了新型墻材認定標準的前提下,粘土燒結墻材產量由5.29億塊標磚減少到3.73億塊標磚,減少29.49%;富陽、桐廬已在全省率先淘汰粘土燒結墻材生產,建德等縣市接近實現全面淘汰的目標。“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關停“低小散”混凝土磚、混凝土砌塊企業65家,其中桐廬縣于2014年底全面完成對單班年生產能力小于10萬平方米的混凝土鋪地磚固定式成型機、單班年生產能力小于1萬立方米的混凝土砌塊固定式成型機的淘汰工作。
新型墻材應用得到普及。全市于2013年提前完成了“城市限粘、縣城禁實”的工作目標;杭州所轄九區四縣(市)城區全部實現“禁粘”工作目標。“十二五”期間,全市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累計完成農村新型墻材推廣應用試點30093戶,面積831.95萬平方米;應用新型墻材農村自建房1632戶,面積54.54萬平方米。
社會生態效應充分凸顯。“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生產新型墻材204.42億塊標磚,保護耕地14584.04畝,節約能源126.75萬噸標煤,利用各類固體廢棄物1585.65萬噸,分別減少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2.85萬噸、316.87萬噸,為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水泥散裝率持續保持在85%以上;到“十三五”末,生產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使用的散裝水泥占水泥消費總量的比例達到80%以上,預拌砂漿供應量達到600萬噸,農村預拌混凝土使用比例達到70%以上;“十三五”期間,新培育科技服務型、裝備制造型、裝配式構件龍頭企業10家以上;到2018年末,全面完成散裝水泥、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企業清潔生產改造。
“十三五”時期,全市新型墻材生產比例穩定在92%以上,城鎮應用比例達96%以上;農村應用新型墻材自建房占農村自建房總量比例達到40%。培育新型墻材綠色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企業20家以上;取得綠色建材評價標識的新型墻材企業20家以上。“十三五”時期,新型墻材生產能耗下降10%。2019年底前全面淘汰燒結墻材輪窯生產工藝,按照“淘汰產能50%以上”減量置換原則,實施燒結墻材改造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