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需求下滑、供給過剩、成本高企等多重因素影響,2022年水泥行業的效益遭遇斷崖式下滑,近日披露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均表現欠佳。例如,1月10日,冀東水泥(000401.SZ)、金隅集團(601992.SH)公告,均預計2022年凈利潤將會減少50%左右。
記者從業內人士了解到,當下水泥行業陷入量價齊跌,2022年產量是自2012年以來近11年的最低值,2023年初價格仍徘徊在底部區域,預計去年水泥全行業盈利同比約有60%的降幅。不過,隨著新冠疫情影響的減弱,以及基建投資偏向積極等因素,水泥行業或將迎來階段性“觸底反彈”。
而少數業績預喜的水泥上市公司,則主要受益于多元化發展。記者關注到,在經營與環保的壓力下,水泥企業頻繁做出資產買賣行為,與此同時,轉型投資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則蔚然成風。業內人士認為,值此行業低迷時期,擇機出售低質資產,積極謀求轉型是一種明智選擇。
水泥量價雙減 行業全年盈利同比或降六成
從量與價的兩方面觀測,水泥行業都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全國水泥產量19.5億噸,同比下降10.8%,國內水泥產量是自2012年以來11年的最低值。
“2022水泥行業的需求與往年相比,下降幅度比較明顯,產能過剩矛盾加劇。”卓創資訊分析師王琦向記者稱,水泥行業面向的下游領域相對單一,尤其是房地產行業以及基建等領域投資增速對水泥需求而言具有決定性作用,但去年房地產行業整體景氣度欠佳。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亦持有相似觀點,其向記者表示,導致水泥企業業績下滑、水泥行業不景氣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去年基建投資增長乏力所致,“這表明基建與房地產市場需求仍然處于低位狀況,雖然目前預期稍有回暖,但市場供需仍呈過剩態勢。”
這可以從統計數據得到驗證,去年基建投資已經陷入負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2022年1-11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2.39萬億元,同比下降9.8%;從拿地情況來看,2022年1-11月,TOP100企業拿地總額11621億元,拿地規模同比下降50.5%。
伴隨著需求低迷,水泥價格亦“高臺跳水”。據Wind數據,水泥價格由2022年初的約500元/噸,持續走低至去年內的364元/噸左右。盡管去年四季度有所回暖,但進入2023年初,水泥價格再度受挫,目前主要在400元/噸以下徘徊,這一價位處于2018年以來的歷史底部區域。
反觀主要原材料煤炭則形成鮮明反差,價格持續在高位運行,2023年初價格較2018年增長約80%。
值得關注的是,長三角地區的水泥價格正在全國市場領跌,短期內下跌幅度較大,此前2018、2019年下降130元/噸以上,2021、2022年下降40元/噸左右,2023年開局已下跌21元/噸,目前均價約為366元/噸。
對此,天風證券研報認為,元旦過后,國內水泥市場需求整體繼續減弱,主要是受春節假期臨近影響,工人陸續返鄉。價格方面,在最后需求期,企業為盡可能的增加銷量,繼續下調價格。
在水泥量價齊跌、成本高漲的雙向擠壓背景下,致使行業利潤下滑嚴重。根據數字水泥網預計,2022年水泥行業利潤預計大幅下滑60%至680億元。從各區域的價格表現看,無利潤增長區域,下滑幅度有所不同,利潤下滑幅度較大的主要包括廣西、廣東、長三角、西南等地區。
盈利基本筑底 基建拉動景氣度有望回升
水泥行業盈利跳水,在行業龍頭企業的財報中已有顯現。作為一家產業鏈完整、全國性布局的水泥企業,冀東水泥公告稱,預計去年實現歸母凈利潤13.5億元-15.2億元,同比降低51.96%至45.91%。此外,金隅集團公告稱,預計2022年度實現歸母凈利潤為12億元-14億元,同比降低52.3%—59.1%。
這兩家公司業績預告中均提及,受新冠疫情反復及房地產行業下行等因素影響,水泥和熟料綜合銷量同比下降;同時,受煤炭等主要原燃材料價格同比大幅上漲影響,水泥和熟料成本同比上升,進一步壓縮了水泥業務乃至新型綠色建材板塊的利潤空間。
不過,雖然2022年的境況不算太好,但記者從業內人士了解到,2023年的水泥行業還是有值得期待的地方,由于基建投資拉動效應,市場對于今年水泥、鋼鐵等建材需求預期有所增強。
據悉,新年伊始,多地掀起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潮。據不完全統計,1月份全國已有18個省市縣(區)舉行了一季度重大項目的現場推進會或集中開工儀式,總投資超2萬億元。
而在今年首批集中開工的重大項目中,加碼基建成為各地不約而同的選擇。例如,四川正式啟動建設423個重大項目,總投資6380.9億元,其中包含7個鐵路項目、9個收費公路項目、37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和46個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
對此,柏文喜認為,隨著投資力度和基建的全面恢復,水泥行業已經恢復了增長態勢,而服務于基建行業,與基建行業高度相關的砂石骨料業務也會恢復較高的增速,“基建的穩步推進加之房地產行業企穩回暖,從而會帶動水泥需求的增長,而水泥骨料的先期增長已經表明了水泥行業對于市場恢復的明確信心。水泥行業后期將會恢復較高的增速,價格也有望回穩。”
據天風證券判斷,水泥企業盈利已基本筑底,當前水泥企業(以海螺水泥為例)的毛利率幾乎是近20年最低水平。近期地產政策面利好較多,均指向地產需求側,有望帶動房屋銷售企穩回升。而供給端收縮力度繼續加大,一方面行業總產能已經基本見頂,另一方面錯峰生產力度有望繼續加大。因此23年水泥企業盈利改善情況仍值得期待,春季有望再次出現躁動行情。
資產整合加快 多家企業發力轉型新能源
而少數業績預喜的水泥上市公司,主要受益于采取多元化發展。例如,青松建化(600425.SH)預計2022年歸母凈利潤約4.16億元,同比增加32%左右,不過增長并非來源水泥,而是依靠其他行業的子公司。公司稱,業績預增的主要原因是,于2021年12月完成重整新疆美豐化工有限公司,2022年度公司化工板塊銷售收入較2021年增長67%。
記者關注到,在水泥行業效益下滑的背景下,去年多家綜合經營的上市公司陸續披露相關退出水泥行業的消息,包括9月海南瑞澤(002596.SZ)轉讓旗下水泥子公司,8月博聞科技(600883.SH)對水泥業務實施停產。
此外,最近一個多月以來,還有多家水泥企業掛牌出售旗下水泥資產。據不完全統計,僅去年12月以來,水泥行業已經發生11起股權、資產轉讓,涉及海螺水泥(600585.SH)、天山股份(000877.SZ)等龍頭企業。
實際上,水泥企業之所以頻繁掛牌轉讓資產、優化資源配置,除了行業效益較難回到高峰狀態以外,在節能降碳的背景下也面臨嚴峻的挑戰。近年以來,國家層面出臺多部與水泥行業節能降碳相關的文件,旨在加快水泥行業轉型升級、走綠色發展道路的進程。
據悉,2022年11月,《GB16780-2021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開始實施,目前水泥熟料單位能效達不到基準標準的產能尚有24%,其中又以中小企業為主,《建材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的出臺讓行業節能降碳任務更加迫切。
自然而然地,轉型新能源業務成為不少水泥企業共識。2022年11月,海螺水泥擬發行不超過100億元的綠色票據,主要投向光伏組件與玻璃項目。此外,華潤水泥、紅獅水泥、上峰水泥、塔牌水泥等也均在投資布局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項目。
對此,柏文喜向記者表示,目前水泥行業發展已經進入寡頭競爭階段,這也就意味著行業增長天花板的到來和利潤空間的不斷收窄,探尋新的業務增長點并實現業務轉型也就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海螺水泥等傳統水泥龍頭公司也概莫能外,而向光伏、儲能等新能源行業布局也是為企業第二增長曲線的必要之舉。”
“如果放在十年前,水泥企業搞光伏和儲能,那幾乎是沒什么可能的事情,為何現在很多傳統高耗能產業都在積極拓展光伏等新能源產業,來跨行、甚至是跨界合作呢,這個‘牽線者’就是‘碳達峰碳中和’這條主線。”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向記者稱,尤其是像海螺水泥這樣擁有充足現金流的企業布局進入新能源產業,更是錦上添花,有利于“十四五”提出的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早日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