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是土木工程最主要的材料之一,在工程建設中廣泛使用。傳統的混凝土在生產過程會泄露出大量的粉塵,同時產生廢水,一旦發生泄漏,就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在攪拌站工作的人經常會用“風來滿天灰,雨來遍地泥”形象地比喻攪拌站的狀態。除了這些,在攪拌生產過程中物料與設備也會發出不小的噪音,產生噪聲污染。
圖1 中實上莊混凝土攪拌站
圖2 中實上莊混凝土攪拌站
圖3 中實上莊混凝土攪拌站
自2020年開始,按照《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2020年行動計劃》以及《北京市預拌混凝土行業減量集約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2019-2025年)》相關要求,北京市海淀區4家混凝土攪拌站開展密閉化升級改造工作。
圖4 金隅混凝土西北旺站
目前,北京市海淀區4家混凝土攪拌站完成了全部改造內容,升級改造后的混凝土攪拌站將進一步降低生產過程中的噪音和揚塵污染,為北京市海淀區綠色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圖5 城建九混凝土攪拌站
圖6 金基源混凝土攪拌站
近年來,北京市住建委一直在解決混凝土攪拌站的綠色生產上下苦功,通過密閉化升級改造和 “公路轉鐵路”運輸原材料等工作,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建筑材料綠色生產更加規范化。
北京市預拌混凝土行業減量集約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2019-2025年)
工作目標
(一)減量集約目標
通過產能減量置換、兼并重組等手段減少混凝土攪拌站數量。到2020年底,全市預拌混凝土產能同比2019年下降,產能利用率、市場集中度逐步提升。到2025年底,產能同比2019年有較大幅度降低,產能利用率、市場集中度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二)高質量發展目標
遷建攪拌站建設目標。符合遷建要求的攪拌站綠色生產、建筑外觀與能耗全面達到《預拌混凝土標桿示范站技術要點》(見附件)指標要求。
行業綠色發展目標。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預拌混凝土攪拌站綠色生產和密閉化升級改造(含新建站點整體全封閉和既有站點部分全封閉),達到北京市地方標準《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管理規程》(DB11/T642)(以下簡稱《規程》)要求。
原材料綠色供應目標。2019年,啟動以建筑砂石為主的混凝土原材料“公轉鐵”試點。市內短途運輸試點使用純電動車。2020年起試點水泥、礦物摻合料“公轉鐵”運輸。混凝土攪拌站使用砂石綠色基地生產和采用“公轉鐵”運輸原材料的比例逐年提升。
重點工作
(一)優化產業布局
1.實施產能減量置換。調整產業布局,鼓勵企業兼并、聯合重組,發展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減少六環路以內攪拌站數量。符合遷建要求的,以產能減量置換(遷建后設計產能與遷建前產能比不多于1:2)的方式,原則上應向六環路以外區域遷移,鼓勵區域供需平衡。遷建站點選址及設計宜滿足公路鐵路集裝箱聯運、建筑垃圾消納要求。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統籌規劃好通州區、北三縣混凝土產業布局。(責任部門:各區政府、市住房城鄉建設委)
2.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執行國家及我市法規、政策、行業規劃,對全市預拌混凝土攪拌站實施嚴格的綠色生產執法檢查和生態環境監察執法檢查,對不符合相關要求的限期予以關閉。(責任部門:各區政府、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生態環境局)
3.保障城市應急搶險。為保障城市應急搶險工作,統籌考慮全市預拌混凝土攪拌站的合理布局,為城市應急救援提供充足有效的物資支撐。(責任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政府)
(二)加快綠色發展
1.加快環保升級改造。按照《規程》要求做好混凝土攪拌站的環保設施升級改造工作。加強站點揚塵控制,完善揚塵視頻在線監控系統,2019年底, 全市混凝土攪拌站全部安裝視頻監控設備,同時增加車輛沖洗監測功能,并統一接入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的揚塵監控系統平臺。(責任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
2.提高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創新研發固廢高品質資源化利用技術,在滿足混凝土質量及安全要求的前提下,突破大摻量固廢和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質量控制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綠色混凝土技術創新成果。通過技術創新,發展以預混預拌工藝為核心的多種產品制造能力,提高礦山廢石、尾礦、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等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使預拌混凝土攪拌站一專多能,成為城鄉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責任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各區政府)
3.打造城市工業景觀。通過專業化設計,實現混凝土攪拌站外觀與市容市貌相匹配,與城市建設融為一體,體現工業之美,成為工業教育的科普示范基地。(責任部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
(三)實施創新驅動
1.加強創新能力建設。鼓勵預拌混凝土企業集團和主要骨干企業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和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研發綠色混凝土材料技術、高性能混凝土技術、綠色智能制造技術,綠色骨料制造技術、建筑垃圾制造骨料技術、綠色原料運輸及混凝土運輸泵送技術、綠色混凝土施工技術,促進產業高端發展。(責任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政府)
2.推廣綠色智能制造技術。開發推廣預拌混凝土智能制造共性技術與裝備,建設智能化的預拌混凝土攪拌站,將采購、調度、生產、運輸車輛、泵送設備、振搗方式、骨料加工、物流、技術、質量、試驗、檢驗、財務等混凝土企業核心業務融為一體,實現高效管理。(責任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政府)
3.抓好標桿示范站試點。選擇具有資金、技術、市場和人才優勢的預拌混凝土企業集團和骨干企業開展綠色智能化創新試點,遷建攪拌站應嚴格按標桿示范站成套技術要點的要求建設,通過示范引領,實現高質量發展。(責任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政府)
(四)構建砂石骨料綠色供應鏈
1.加快建設綠色骨料基地。緊密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在我市及環京市縣建設砂石骨料的綠色生產基地,形成總量1億噸左右供應能力。(責任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發展改革委)
2.優化運輸結構。逐步推動公路鐵路集裝箱聯運方式裝載運輸建筑砂石骨料,鼓勵市內短途運輸及接駁使用純電動車,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對供應鏈的全程監管。(責任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交通委、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
保障措施
(一)完善協調聯動推進機制
建立由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牽頭負責,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交管局、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等部門和單位共同參與的協調聯動推進工作機制,健全責任制度,形成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協同工作體系,著力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牽頭組織各區對現有攪拌站進行臺賬式管理,各相關區政府應切實加強領導,明確本級政府牽頭負責人和責任部門,并按照本《意見》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加快提出各轄區范圍內預拌混凝土站點的布局方案,確保完成工作目標。
(二)加強輿論引導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會同相關主管部門在全市范圍內對指導意見進行宣傳解讀,使減量集約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深入到全行業,成為行業和企業的自覺行為和行動方向,全面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緊迫感。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等部門在相關產業政策中,應對本市預拌混凝土產業向綠色低碳環保、智能化轉型發展給予支持,應對站點環保改造、材料運輸方式改造、利廢技術改造、封閉改造、再生能源利用改造、循環利用改造等方面給與支持,研究對主動退出、合并生產的預拌混凝土生產企業給予政策支持。有效調動相關主體積極性,使預拌混凝土行業減量集約高質量發展工作順利推進。
(四)加強監督管理
相關主管部門組織混凝土綠色檢查,對原材料使用實施信息化監控,各混凝土攪拌站應按規定報送原材料采購信息,按規定比例使用綠色原材料。
(五)充分發揮行業組織作用
相關行業組織要根據本指導意見要求,抓好行業自律,做好整合引導工作。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在減量集約高質量發展工作中的協調與服務作用。要積極配合相關主管部門參與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做好綠色智能化創新試點示范工作。推動建立合法、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確保本指導意見明確的各項工作任務順利完成。
附件:北京市預拌混凝土標桿示范站技術要點
北京市預拌混凝土標桿示范站技術要點
1.廠區選址與設計
1.1 廠區選址宜滿足公路鐵路集裝箱聯運和純電動車接駁的生產要求。
1.2廠區設計應有具備資質設計單位出具的專業設計圖紙。建筑外觀美觀并與環境協調。
1.3 生產區域整體封閉,冬季溫度不低于10℃。
1.4 圍墻四周、生活區、辦公區內未硬化的空地應進行綠化。廠區綠地率應符合規劃要求。
2. 生產工藝和設備
2.1 生產工藝設計和設備選型應實現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保護環境。
2.2平均每畝年設計產能≥10萬立方米、畝均年產值≥2000萬元。
2.3生產工藝全自動化。滿足多產品、利廢需要,綜合統籌建筑垃圾再利用工藝和廢混凝土再利用配套技術。
2.4生產、試驗、質量檢驗、運輸管理等環節實現信息化、智能化、可視化,滿足智能制造要求。
2.5攪拌管除塵器排氣筒應設置永久采樣孔和采樣測試平臺,且符合《固定污染源監測點位設置技術規范》(DB11/1195-2015)相關要求。
3. 生產過程控制
3.1 普通混凝土100%使用機制砂石骨料,包括礦山廢石、尾礦和建筑垃圾制備的再生骨料。上料、配料、攪拌等環節密封。
3.2生產性清洗廢漿廢水100%回收利用,污水經處理后100%回收利用。
3.3生產性固體廢棄物100%回收利用,車輛100%清洗清潔。
3.4生活熱水100%使用可再生能源,鼓勵在生產環節中使用可再生能源。
4. 能耗管理
單方混凝土生產能耗應滿足北京市地標《預拌混凝土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DB11/1148)中“先進值指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