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本屆“互聯網+”大賽的5支團隊合影
日前,第四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廈門大學舉行,浙江大學一共有5支創業團隊參加這次比賽,均獲得金獎。五支隊伍中,“邦巍科技——全球高性能結構材料領跑者”這一創業團隊晉級全國5強,最終獲得季軍及最具商業價值獎。
該項目由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的徐世烺和李慶華教授指導,浙江大學博士生孫超杰和黃博滔作為項目成員參加了大賽。
他們的作品,是一種高韌性的混凝土。普通的混凝土很脆、容易折斷,這種高科技混凝土卻能夠彎曲拉伸。而且,這種產品目前已經運用到蕭山機場、秋石高架等重要工程中,技術水平世界領先。
經過近20年不斷努力
浙大研發的混凝土世界領先
“你吃過青團嗎?”黃博滔在介紹該技術時打了這樣的比喻,“做青團的時候,只用面粉做的皮就像餃子皮一樣很容易斷,人們將艾草揉進面團,做出來的青團更有韌性,不容易碎開。”
“普通的混凝土很脆,容易斷裂,我們就像在青團皮里加艾草一樣,在普通混凝土里加入納米級改性材料和短切纖維,讓混凝土變得更有韌性。”黃博滔說,項目里最核心的技術——高韌性纖維混凝土,是一種有韌性、能彎曲的混凝土。
我國每年因為建筑物破損造成的特大安全事故有200多起,直接經濟損失逾150億元。徐世烺教授團隊通過加入納米級改性材料和短纖維,讓混凝土具有高韌、控裂、耐久的特性,這樣的混凝土拉伸變形能力是普通混凝土的300~800倍。
不過,混凝土作為建筑工程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材料,要增強它的韌性可不像在青團皮里加點艾草那樣簡單。早在2000年左右,徐世烺團隊就開始致力于這一技術的研發。現在,整個研發團隊擁有博士、碩士生一共81人。
2009年左右,這種高韌性纖維混凝土已經開始應用在工程上了,雖然如此,研究團隊仍然在不斷地提高這種混凝土的性能,精益求精。經過近20年的努力,把這“能彎曲的混凝土”技術做到了全國首創、世界領先。
秋石高架、蕭山機場
杭州不少地方都用過這種材料
這種高韌性纖維混凝土已經陸續應用在我們身邊的很多工程中,杭州人熟悉的秋石高架二期、三期工程都應用了這種混凝土。高架橋每一段的連接處結構復雜,也很容易受外部荷載和環境的影響而產生較大變形,于是高韌性的混凝土就派上了用場。
蕭山機場的機場跑道修復,也需要用到這種高韌性的混凝土。飛機在降落過程中會帶來劇烈沖擊,在跑道上面留下裂縫。原先使用的材料很難徹底修復這些損壞處,但用這種混凝土就可以做到。
除此之外,杭金衢高速新嶺隧道工程的建設和常山港特大橋的修復也都運用了這種混凝土。目前,全國已經有二十多項國家、省級重要工程采用了這種特種水泥。
今年5月份,依托這一核心技術成立了杭州邦巍科技有限公司,并研發了世界首條全自動化生產線,目前年產量為6萬噸,產品供不應求。
北京理工大學“中云智車——未來商用無人車行業定義者”在決賽中獲得140位評委中113位的投票支持,以1150分的成績一舉奪冠。該團隊曾在6年時間里,研制出世界領先的無人駕駛賽車、全線控重型無人車、純電動無人賽車等。項目主要從事特定場景無人車的整車研發、生產和運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