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島灣畔,一座座摩天大樓拔節生長,勾勒出廈門這座城市奮進的天際線。將這宏偉藍圖從地基澆筑至云端的,是一股向上攀登的“混凝土力量”。
	
2024年4月,由中交三航局六公司廈門海洋公司供應混凝土的中交白鷺西塔項目順利封頂,混凝土泵送垂直高度達240.4米,刷新了近8年來廈門市超高層泵送記錄。
	
攀登云端,必先筑牢根基。“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過程最忌中斷,一旦下層初凝產生冷縫,將影響結構的整體性和耐久性。”廈門海洋公司副經理甘毅全說道。當年5月,白鷺西塔主塔樓基礎筏板澆筑中,技術團隊借鑒過往案例經驗,詳細梳理施工工藝流程、澆筑順序及質量控制要點,確定“核心筒向周邊延伸、分層澆筑”方案,并從信息溝通、物資設備到后勤保障制定多項應急預案。現場投入5臺泵車、50臺攪拌車,15臺備料待澆,僅用54小時完成1.1萬立方米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打響全面施工的“第一槍”。
	
超高層混凝土泵送猶如向云端發起的“耐力競賽”,混凝土需在長距離輸送中保持良好的和易性、勻質性和流動性。隨著河砂資源緊缺和環保政策收緊,機制砂逐漸成為主流原料,但其石粉含量高、顆粒棱角明顯的特性,導致混凝土流動性與擴展度較差,給白鷺西塔這個廈門首例純機制砂超高層項目帶來嚴峻挑戰。
	
“太稠易堵管,太稀易離析,都有安全風險。”試驗組組長林志明介紹。為找到合適的混凝土“配方”,技術團隊嚴選周邊礦區的碎石和機制砂等骨料,提前儲備砂石進行均化。依據和易性、強度等關鍵指標,反復開展水泥與礦物外加劑適應性試驗,歷經數十輪配比調試與性能驗證,優選礦物外加劑種類與摻合料最佳摻量,成功設計出采用0.29的水膠比、45%的砂率、具備高強高耐久和超高泵送性能的C60自密實混凝土配合比。
	
在混凝土泵送上,傳統多級接力泵送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堵管爆管風險大,技術團隊經過方案對比,最終采用由高壓泵和管道將混凝土“一泵到頂”的泵送方式,但這對泵送設備及泵送工藝要求較高。技術團隊通過對白鷺西塔項目實際垂直高度泵送壓力反復驗算,最終采用28兆帕雙動力超高壓泵,還創新設計專用管道卡扣預埋標準工裝,就像是為管道系上“安全帶”,有效解決高壓泵送工況下管道晃動導致的漏漿、漏氣等密封性問題。針對場地限制,技術團隊優化管路布置,將水平管環繞主塔核心筒敷設,緩沖垂直管道內混凝土自重產生的壓力。實現超長距離泵送“零密封事故”。
	
中交白鷺西塔項目封頂后,廈門海洋公司及時牽頭組織召開超高層混凝土泵送技術研討會,系統總結配合比設計、設備選型等創新實踐,為廈門國際銀行新總部大廈等項目提供復制樣板。2025年7月,“三航混凝土”再傳捷報,完成廈門國際銀行新總部大廈210米核心筒澆筑任務,彰顯200米以上超高層混凝土泵送領域的硬核實力。
	
泵車轟鳴漸遠,向上的征程未止。如今,一座座由“三航混凝土”澆筑的地標巍然屹立,憑借超高層混凝土泵送領域的核心技術實力和精益管理理念,“三航混凝土”正為廈門城市建設不斷貢獻著中交力量與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