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聯合調研砂石水泥引發市場擔憂,短期限價與松綁概率較低。
發改委調研引發市場對限價與環保限產力度放松的擔憂:近期,發改委價格司針對砂石骨料價格因為環保治理因素出現暴漲,對水泥、混凝土、砂石三行業展開聯合調研。市場擔心或對水泥行業進行限價。此外,市場擔心環保督察力度放寬后,限產力度放松,造成水泥乃至建材價格大幅回落。
水泥行業利潤依賴于價格,錯峰停窯是價格上漲根本原因:目前水泥產品標準化程度高,成本穩定,利潤彈性極大,完全依賴于售價。2017年以來水泥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就是實行錯峰停窯以及新增產能限制,導致供給不足,如果放松對水泥行業限產的監管,供給不足的局面不復存在,將直接導致行業毛利率下跌。
短期對水泥進行限價的可能性不大:本次發改委調研主要針對砂石近期價格大幅度上漲,水泥價格2018年以來波動較小,總體在預期范圍以內,砂石價格變動未能形成水泥限價的催化劑。而水泥價格高企是因為行業供給不足的市場化因素導致,并未存在行業龍頭哄抬價格的現象,在行業限產的同時限價,將導致行業內供需矛盾的進一步激化,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對行業是較大的打擊。
環保限產松綁概率低,但有可能初顯微調:從水泥行業角度來說,下游混凝土的成本主要來自于砂石,占比達到48.8%,而水泥的占比僅為19.9%。當前水泥單價超過400元,單噸漲價50元,反映到混凝土上的成本變化不到8塊錢,通過環保松綁或者限價來減輕對混凝土企業的成本壓力可能性不大。而近期環保限產的實施范圍已經有所擴大,體現環保治理的決心,當前“開倒車”的可能性并不高。但我們認為“環保一刀切”的做法有可能出現微調,降低政策實行的沖擊度。
外部熟料進口是當前水泥行業的一大風險點:隨著國內水泥價格持續高企,來自越南等地區的水泥持續進口國內,將對國內市場造成一定沖擊。預計全年水泥熟料進口規模可以達到1000萬噸,在外部沖擊下,我們認為今年旺季水泥大幅度上漲的空間不大。
上游企業利潤高企,警惕政策風險進行利潤分配:當前水泥等上游行業由于環保限產的執行,普遍初顯供給不足,原材料價格上漲的現象,行業整合、企業協同、龍頭受益初顯。在下游需求不足的環境下,價格難以傳導,中游企業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而社保新規的執行將進一步加重中游制造業人工成本。除了環保限產等短期見效快的政策,存在出臺新政策進行產業鏈利潤重新分配的風險。
施工旺季到來,業績有望再創新高:施工旺季到來,當前行業總體庫容率為56.3%,處于較低水平,其中華東和華南分別為47.9%和56.7%。隨著行業將逐步進入業績釋放期,在低庫存的條件下,東南地區水泥企業業績將再創新高。
建議關注:海螺水泥、華新水泥、萬年青、塔牌集團。
風險提示:政策風險、外部熟料沖擊、供需超預期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