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霧霾頻頻。為釋放產業結構調整潛力,解決霧霾等,國家決定對水泥等行業實施全過程節能和煙氣治理工程,2020年基本淘汰水泥、鋼鐵、電力、平板玻璃等行業的落后產能。
我國水泥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水泥行業究竟該怎么調整產業結構?
為適應各種建筑工程對不同強度水泥的需求,我國在通用水泥標準系列中一直設52.5、42.5和32.5高中低三種標號的水泥,現今水泥生產消費中,三種標號水泥比例嚴重失衡,低標號的32.5水泥竟達總量的2/3。
中國水泥工業協會高級顧問高長明表示,行業采取有力措施,旨在迅速下調32.5水泥占比,這是正確、必要的措施。但過猶不及,32.5水泥并非“一無是處”或“有百害而無一利”,需結合國內外事實及技術發展趨勢對32.5水泥予以客觀科學的評估,做好供給側改革的水泥品種結構調整工作。取消32.5水泥是去產能良方?
在我國,因市場對32.5水泥需求量很大,加之產銷32.5水泥利潤始終處于最高位,不斷推高了32.5水泥的占比,2015年占市場63%以上,32.5復合水泥也成了大量假冒“偽劣”水泥的主要目標。目前,我國在行政程序上已完成取消32.5復合水泥的國家標準, 32.5復合水泥的取消案也已呈報待批。
據統計,國際上32.5水泥在水泥消費總量中所占比例分別于1960-2000年間達到峰值,即占30-80%。高長明說,32.5水泥是世界各國通用水泥標準系列中,為適應各種不同建筑工程實際需要而設立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水泥品種。任何一個國家標準中,完全沒有“先進水泥”和“落后水泥”之分。因此將國家標準系列中的低標號32.5水泥視為“落后水泥”,顯然很可能是某些非水泥專業人士望文生義,誤解“低標號”意即為“落后”所致。
削減產能應該削減過剩的熟料
低標號水泥對于建筑的影響主要作用在混凝土,有行業人士認為,混合材品種和摻加量混亂,產品質量管理難度大。一些水泥生產企業,尤其是小型粉磨站為追求高額利潤,不惜犧牲產品質量,在生產32.5水泥中違規超摻、亂摻混合材,由于混合材品種復雜和缺乏有效的質量監管手段,生產復合水泥不能有效控制混合材中的有害化學成分,難以保障水泥產品質量,對建筑物質量和安全帶來隱患。
32.5復合水泥在身產中會摻入大量的復合材料,對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工業廢棄物的消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廉慧珍說,為去落后產能,拿混合材水泥開刀,“只能說是因噎廢食”。工業廢棄物資源化,是必然的趨勢,水泥工業責無旁貸。“削減產能,不能放棄混合材,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當機立斷,削減過剩熟料。”
水泥熟料是以石灰石和粘土、鐵質原料為主要原料,燒至部分或全部熔融,并經冷卻而獲得的半成品。
據悉,目前國際上水泥生產總趨勢是,研發推廣混合材深加工技術,激發混合材的活性來替代部分熟料,生產熟料含量低的混合(復合)水泥,即32.5和42.5。特別是近年因混凝土外加劑技術的進展,等量的32.5水泥現已可制備出高品質和強度的混凝土,并非一定要用中、高標號水泥才行。
廉慧珍表說,對于混凝土,水泥標稱強度已不再重要。造成國內建筑質量、使用壽命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缺乏長遠理念及規劃,短期行為嚴重及規劃設計要求低,建筑物未到使用壽命的拆建, 盲目降低成本及偷工減料等。
產業調整不可“一刀切”
有說法,世界各國都早已淘汰了32.5水泥,美國用的幾乎都是62.5高標號水泥,日本使用的是52.5高標號水泥,非洲國家使用的水泥最低標號也是52.5,只有中國32.5水泥占比還多達60%多,我國早該全部取消32.5水泥了。
高長明說,事實恰恰與上述說法相反,現今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有32.5水泥,或相當于32.5水泥的本國國家標準,各國市場上也都有32.5水泥銷售。如德國,2015年32.5水泥在消費總量中還占22.1%。
據統計,現今德、法、美、英、日和北歐等水泥技術先進的國家,32.5水泥占比為10-20%之間,42.5水泥為50-60%,52.5水泥為40-20%,62.5水泥幾乎為零。
“我國現今32.5水泥占比確實太高,應逐步降低,但因其涉及面廣量大,國際經驗表明,下調32.5水泥占比必須積極有序逐步推行。突然要取消全部32.5水泥,未免操之過急,矯枉過正了。” 高長明說,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容易對水泥混凝土、廢棄物綜合利用市場造成巨大沖擊。應慎審逐步推進,以防“拔苗助長”欲速而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