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開啟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提出了“五大任務”,排在首位的就是“去產能”。陜西作為工業大省,煤炭、電力、水泥、焦化、造紙、電石、鋼鐵等多個行業都面臨產能過剩,且大部分產能過剩行業企業虧損嚴重,存在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競爭力不強等問題。為掌握陜西省工業行業的產能利用狀況,筆者梳理了2002-2014 年陜西省22個重工業行業及14個輕工業行業數據,使用DEAP SOLVER軟件對36個工業行業產能利用效率進行了測算。
陜西省工業行業產能利用效率狀況分析
(一)輕工業的產能利用情況好于重工業。從細分行業來說,輕工業產能利用效率相對處于低位的行業主要有兩個,分別為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而重工業產能利用率比較低的行業有四個,分別為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與陜西省政府2014年發布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實施意見》中提到的煤炭、電力、水泥、玻璃、紡織、造紙等產能過剩行業比較吻合。從前沿面的角度看,在輕工業14個行業中,有12個行業在這13年間達到過生產有效前沿面;而在重工業22個行業中,有11個行業在這13年間達到過生產有效前沿面。
(二)重工業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是產能利用效率相對較低的幾個行業。近幾年,陜西省水泥市場整合加劇,但行業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狀況仍相對嚴重,陜西省水泥實際產能超9000萬噸,而達到供需平衡只需5800萬噸,產能發揮率只有65%。同時,受宏觀經濟低迷影響,鋼鐵市場不景氣,建材、煤化工產業煤炭需求萎縮以及清潔能源的利用導致煤炭需求萎縮,6月底,陜西省煤炭銷量19269萬噸,同比減少1353萬噸。電力行業也在需求下滑的背景下,由短缺行業邁入產能過剩行業。而中國的化學工業市場經過3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規模已經從2000年的1.6萬億元人民幣增至2014年的7.4萬億元,是全球第一大化工市場。就陜西省而言,肥料、農藥等產品均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
(三)通過對輕工業的篩選,可以發現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兩個行業的產能利用效率較低。雖然陜西省紡織業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不斷完善,產業承接能力不斷增強,并憑借其物流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優勢,不斷擴大紡織規模,健全紡織產業鏈。然而紡織工業過剩局面不斷加劇,特別是化學纖維行業,拖累紡織行業利潤率難以走高。產能過剩問題在造紙行業也由來已久,近幾年陜西省大幅淘汰造紙業落后產能,但行業整體仍面臨較大的產能過剩壓力。隨著經濟增速的下滑,造紙業產能過剩與需求不足的矛盾愈加突出。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去產能”路徑探索
(一)加強信貸政策引導,加快處置“僵尸企業”。首先,摸清陜西省煤炭、水泥、焦化、造紙、鋼鐵等行業“僵尸企業”具體情況,建立“僵尸企業”數據庫,對全省“僵尸企業”進行細化分類,為后期以不同方式精準處置“僵尸企業”打好基礎。其次,制定實施“僵尸企業”處置方案。采取兼并重組、資本運營、改造提升、關停退出“四個一批”的方式,把推動“僵尸企業”有序退出與助推困難企業脫困發展結合起來,分類制定國有和非國有“僵尸企業”處置方案和相關配套政策。最后,停止對“僵尸企業”投入資金,著手清理“僵尸企業”。同時,加強信貸政策的引導,分別建立《煤炭、鋼鐵等行業客戶準入名單》,引導金融機構停止對“僵尸企業”續貸,依法倒逼“僵尸企業”有序退出,實現“僵尸企業”三年市場出清,困難企業脫困升級。同時,最大限度做好“僵尸企業”職工安置工作,妥善分流人員。
(二)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目前,陜西省煤炭、水泥、焦化、造紙、鋼鐵行業市場集中度低造成過度競爭,提高產業集中度是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重要手段。一是完善和落實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財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由政府部門牽頭,支持煤炭企業以及電力、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企業參與兼并重組,延伸產業價值鏈,支持大型骨干企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企業競爭力;二是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配合,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優勢產業和企業的信貸投入,實行分類管理,引導規模較小、布局分散、技術水平較低的民營中小企業主動對接優勢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優化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配置,實現優勢互補、做優做強企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煤炭行業要發展,就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打破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不斷地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一是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煤炭、水泥等行業整體科技水平,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引領和技術支撐。二是加強煤炭、水泥等行業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淘汰落后的產能,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以產業技術升級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調整。三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通過資源、技術、信貸資金等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效率的有效提升。
(四)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加快產能輸出。引導產能過剩產業向海外轉移是發達國家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常用手段。結合陜西省實際,一是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引導企業“走出去”。就我國而言,鋼鐵、水泥、煤炭等產業供大于求,均面臨產能過剩,而對于全球范圍來說,這些產業卻供給不足。陜西省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節點,政府應引導煤炭、化工、石油、鋼鐵等產能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一批生產基地,帶動裝備、技術、資本及勞務輸出,同時拉美和非洲國家與我國經濟互補性很強,也可作為主要方向,逐步拓展市場,科學布局建設境外產業園區。二是發揮國際產能合作協同機制作用,加快產能輸出,積極引導市場主體參與產能國際合作,進一步提高陜西省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支持陜西企業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國際產能合作項目以及鐵路、電力等重大裝備“走出去”建設項目,在建設多雙邊合作機制、制定重點國別規劃、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等工作中對陜西省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