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業經過快速發展,隨著“十二五”末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水泥需求出現下降,水泥產能嚴重過剩問題突出,同時,仍有新建線在投產,進一步加劇產能嚴重過剩。根據歐美等發達國家一般以產能利用率作為產能釋放過剩的評價指標,就水泥行業而言,產能利用率應控制在80%左右,即過剩率在20%左右視為合理。
依據該標準,我國水泥產業的產能過剩率自2011 年至2014 年,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0.6%、72.2%、72.6%、72.3%,2015 年產能過剩率約為30%,其中東北、西北地區過剩率約為40%,華北地區過剩率甚至為50%,遠超出正常范圍。自2012 年水泥行業已步入產能過剩常態化、長期化發展階段,這既有國家工業化發展階段出現產能過剩的必然性,也有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出現短期過度投資帶來市場需求提前透支的特殊國情。
縱觀國外水泥工業發展歷史,水泥工業均曾面臨淘汰落后、過產能過剩等問題。如第二大水泥生產國印度,曾經由于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率從2009-2010年的85%下降為2011-12年度的75%,大部分南部水泥企業的生產能利用率為50%-60%。印度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兼并重組,印度水泥企業排名前10 的企業占全國總產能的比例由66%上漲到71%,其中,前2 名的產能占有率從23% 上漲至35%,產業集中度較高,因此其水泥市場的價格一直保持穩定,企業的效益能夠維持在合理的水平。第七大水泥生產國日本,其水泥工業發展一直伴隨著去產能、淘汰落后、技術改造及產業重組等過程,其產能利用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的較高水平。在其水泥工業發展歷程中,于1983年熟料產能達到歷史峰值12898萬噸,日本自1996 年達到水泥產量最高峰值后,已經陸續關閉了20 多條水泥生產線,有5家水泥公司解散或舍棄水泥業務,且于1997 年徹底淘汰了濕法、立波爾窯等落后工藝,較早完成了水泥結構調整。至2014 年,其熟料產能僅為5600 萬噸,與1983 年相比熟料產能減少了57%。
分析印度、日本等國化解產能的成功經驗,“淘汰落后產能、技術升級改造”、“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提質增效、發揮市場機制”是其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化解產能、維護市場穩定的有效措施。
雖然,我國在化解產能過剩、淘汰落后方面屢出重拳, 采取了如淘汰落后水泥工藝生產線、淘汰落后裝備、針對能耗高、對淘汰類及限制類企業實行懲罰電價等有力措施,2011年至2014年共淘汰產能60677萬噸。但是,面對當前70%左右的產能利用率以及利潤同比下降64% 的降幅,說明我國化解產能過剩任務還很艱巨,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十三五”期間,水泥行業仍需開展淘汰和壓減產能,這是確保行業效益改善、促進行業轉型升級的基礎保障。
一、堅決抑制新增產能,合理控制產能利用率
水泥行業已經全面產能嚴重過剩,化解產能過剩,必須嚴控新增產能。應修訂產能置換核準新上水泥項目的有關產業政策,暫停執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鼓勵利用電石渣生產水泥有關問題的通知等。禁止各地政府核準新上水泥項目,包括以開展城市垃圾處置、工業廢渣利用、PVC 項目配套處置電石渣而新建水泥項目,所有的廢渣、廢物處置必須利用周邊現有的水泥企業進行。
建議將產能利用率作為調控行業產能過剩的杠桿之一,根據國際產能利用率水平,結合國情,建議將產能利用率作為控制熟料產能的指標,水泥熟料產能利用率在80% 至90%之間。
二、繼續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我國水泥行業集中度低,我國水泥行業前10 家的設計熟料產能約9.5 億噸,市場集中度只有36%。因此,繼續推進市場區域內大企業并購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建立依據有關標準的評價體系的市場淘汰退出機制,有效吸納安置職工,降低淘汰落后產能的成本,提高企業自主淘汰落后產能,壓減過剩產能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企業走各種聯合之路,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合作方面的體制和管理創新,開展企業聯盟試點和示范,引導聯盟企業在生產和銷售方面實現整合優化。
三、技術升級改造,綠色發展作為化解產能過剩的新舉措
“落后產能”的定義將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裝備水平以及技術經濟指標和市場需求程度的變化而變化,過剩、落后產能淘汰是個長期過程和動態過程,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提升會使原來先進的變為落后。我國水泥工業在2012 年之前處于新型干法水泥窯替代傳統落后裝備的階段,2012 年之后是新型干法水泥全面過剩的年代,仍需要壓減部分產能來調控水泥工業的合理持續發展,由此技術升級改造、綠色發展將成為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舉措。水泥企業必須滿足《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16780-2012》,建議將“新建水泥企業水泥單位產品準入制”作為新型干法水泥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考量指標之一,開展能效體系建設,積極參與能效“領跑者”。水泥企業大氣污染排放標準必須滿足《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4915-2013)和《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GB30485-2013),做好技術升級改造,先進企業應向歐盟標準看齊,降低污染物排放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