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全國最大的保障房社區青島白沙灣保障房社區正成為“空城”。據網民反映,保障房“空城計”在多地都有上演,“有房沒人住”的尷尬源于地方政府“以房為本”的畸形政績觀。對于因決策失誤造成的“空城”浪費應予以嚴肅追究和追償。
“都建到外星球了,誰去”
據報道,全國保障房建設的典型、青島市重點民生項目,包含公共租賃房3797套,限價商品房6253套的青島白沙灣保障房社區,公開銷售的限價房從2012年年底公開銷售至今,僅收到了不足200份申請。
青島保障房的空置現象顯然并非孤例,據了解,陜西省已竣工的91萬套保障性安居房仍有10萬套空置;河南省審計廳數據也顯示,由于生活服務設施配套不完善等原因,致使河南已建成保障性住房2.66萬套空置超過一年。據網友反映,在很多地方,保障房空置現象大量存在。空置原因多為地處偏遠、缺乏配套、質量低劣等。這是公眾“用腳投票”的結果。
“建房建到外星球了,誰去呀?住處和單位十萬八千里。小民們去不起呀,孩子要上學,愛人要上班,老人要照顧,實在受不起!”網民“離心咒”說。
“我住的就是保障房,離市區遠不說,2010年完工,從2011年入住到2014年,地基下沉,地面開裂,大門變形,暖氣分戶計量失效,樓頂時時掉水泥塊,上下水管道經常爆裂,一修理發現其管道就裸埋在地表不到1米深處,沒有管道溝。盡管物業公司年年補下沉線,年年修,無濟于事,這是什么房呀!”網民“悠蘭”說。
網民“堂吉偉德”表示,保障型住房雖然只是最低的公共保障,但也不應以犧牲基本權利為代價,若連基本的幸福感都沒有,這樣的保障房就只能被棄于一邊。保障房的空置,正是公眾“用腳投票”的抗議。
建設“以房為本” 考核只重數量
網民認為,造成保障房大量閑置的深層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設保障房時往往“以房為本”,而非“以人為本”。保障房考核往往只重數量,不重效用。
一些受訪人士承認,很多保障房的建設只是在地方行政命令的催逼下虛應差事,只求在數量上達到要求。隨著好地塊變現,用以充實地方政府的腰包,而邊遠的地塊則剛好用來交差,百姓能否得到實惠則完全不在考慮之內。這隨之帶來了最壞的結果,保障房及其配套設施的大量浪費,項目建成完工之日卻成為空置之時。
“保障房不是‘郊區房’就是‘荒區房’,有個名詞統稱為‘政績房’,是造出來給人‘看’的,而不是讓人‘住’的。青島白沙河保障房遇冷反映出地方政府的工作是以‘任務觀點’來開展的,為了應付任務,為了政績考核,而不考慮群眾的實際需求。”網民“英俊的探索者”說。
網民“我家大豬”指出,交通條件較好、配套設施成熟的地塊,往往通過公開市場拍賣去換財政收入,用以充實地方政府的腰包,而邊遠的地塊則剛好用來交差。當然,城市好地塊不是沒有建保障房,而是所建的保障房容易被某些人“近水樓臺先得月”。
政府要直面“空城”
網民建議,當務之急是盡快“消化”已建成的空置保障房,長遠來看,則要明確政府責任,切實做到“以需定建”,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和項目管理,規范保障房從立項到管理的全程執行標準,才能避免“空城”浪費現象一再出現。
網民“馮海寧”認為,應把“消化”空置保障房與地方官員政績掛鉤,才能鞭策他們去完善保障房項目的配套設施。更重要的是,不能只考核保障房建成的數字,更要考核入住率——入住才有實際價值。
有網民認為,保障房是典型的開工容易管理難,從公平公開的分配,到合理制定定價機制,再到事后的監管,方方面面都需要精準科學的制度設計,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行政成本,對于一些“懶政”官員,空置則避免了這些行政成本的出現。
網民“燕農”認為,一些地方政府需要為此前的草率決策買單,對曾經追求數量和政績的粗放觀念作自我矯正。該究責的究責,該追償的追償。對于規劃中的保障房項目,不能是封閉式決策,而應該是開放式決策。
沒有問責不是“保障”。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胡光偉說,地方政府必須要有勇氣直面“空城”的尷尬,厘清問題根源,切實解決保障對象的顧慮、憂慮和實際困難。
住建部部長: 高庫存三四線城市 不再新建安置房
住建部近日擬出臺收購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在此基礎上,住建部將督促存量庫存較高的城市,出臺將商品房轉化為安置房,促進棚改與利用存量房的支持措施。
“房地產庫存高企的三四線城市,再蓋新樓進行整體安置已沒必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近日表示,符合接受保障的家庭可以到市場上購買,政府通過資金補貼實現保障。
日前住建部已發布意見提出,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將其持有房源向社會出租,并通過從租賃市場籌集公共租賃房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