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資產、股權點燃“收購之火”的水泥行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1-23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中國混凝土網轉載
核心提示:2014年巿場需求還在高位,增速雖仍為正增長,但下滑過快,水泥產品巿場因經濟下行不旺,但逆勢促進企業分化,對產業布局優秀、現金流充裕的強勢企業而言,市場下行是收購的最好時機。

2014年巿場需求還在高位,增速雖仍為正增長,但下滑過快,水泥產品巿場因經濟下行不旺,但逆勢促進企業分化,對產業布局優秀、現金流充裕的強勢企業而言,市場下行是收購的最好時機,不但能夠降低收購成本,且洽談對象的意愿也較為強烈。因而企業間資產、股權變更十分活躍,從而收購之火又被點燃,資產收購、股權購置今年時有發生。上行期、下行期,強勢企業各有所得,“十三五”水泥產業仍會有出色表現,它的動力來自從地方到全國涌現出的一批有實力企業,市場的變化會加快巿場整合步伐。


一、2014年水泥產業并購


僅按新聞披露的信息,2014年共搜集到32個并購案例。2014年經濟轉型帶來水泥市場需求放緩,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負增長,競爭的加劇考驗著企業的現金流,從而加速了企業間的分化。但在前三季度,水泥并購雖已呈現暗流涌動,但實質出手力度并不大;進入四季度,大企業出手的速度開始加快,10~12月三個月的并購案例占到全年并購案例近一半。


從區域分布上看,與過往不同,2014年中南超過華東、西南成為并購案例發生頻率最高的地區,占總并購案例數的34%。且主要集中在華中(河南、湖北、湖南):華中三省毗鄰華東,經濟發展帶動市場需求空間,已經具有一定的水泥容量;各省相對獨立,易于采取小區域并購動作;區域內已形成企業集團,但還不夠強勢,具有進一步整合空間。


\


二、2014年水泥行業并購背景


綜合中國所有行業的并購進程看,如果說2013年是中國并購“元年”,那么2014年則可以稱為并購“井噴之年”。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公告的交易案例數量超過4450起,披露交易規模1.56萬億元,較2013年分別增長274%和210%。


原因很多,經濟轉型大環境之下,行業整合加速,國務院政策鼓勵并購重組,證監會積極修改精簡各項并購重組的政策,審批流程得到簡化,審批時間大大縮短,并購重組工具不斷增多,這些因素都有利于提高企業并購重組的活躍度。水泥產業自2014年四季度開始啟動,2015年整合將成為主要看點。


1. 政策護航并購重組


2014年3月2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提出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10月23日,《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以及《關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的決定》正式施行。上述辦法取消了上市公司重大購買、出售、置換資產行為的審批,對于現金支付的上市并購重組,完全取消事前審批;明確了分道制審核制度;撤銷了購買資產凈利潤指標的要求;明確提出鼓勵依法設立的并購基金參與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這些條款的修改減少了行政干預市場化收購的行為,證監會的職責則從事前行政審批轉為事中和事后監管,這是證監會簡政放權的表現。但同時并沒有放松對借殼上市的監管,借殼等同于IPO。監管層對于并購程序進行了簡化,由過去的審批制走向備案制,這使得并購更加便利,更加市場化。


2. 經濟轉型、企業分化是水泥產業整合的推動力


面對經濟轉型,眾多強勢企業也在尋求突破和轉型,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回看水泥產業,2014年房地產調整、基建資金受限等眾多因素,使水泥需求即使在旺季也不復往年光彩,在兩個旺季都呈現“旺季不旺”,需求開始進入“平臺期”,這將是水泥產業的“新常態”。1~11月全國產量同比增長1.9%,為近年來最低位,華北、東北已步入負增長;1~11月利潤總額696元,全年至多略超去年水平,但從月份上看,自8月份開始出現利潤已同比負增長,且幅度較大。


\


市場下行、產能過剩、集中度低、環境惡化,特別是水泥需求的新增空間不大甚至被壓縮,市場倒逼機制已經形成,水泥的整合空間將充滿想象力和巨大空間。市場的驟變推動市場整合力量加快前行,目前區域托管、交叉持股、區域市場互換已不斷出現,不同形式的市場整合路徑時有發生。首先大企業都將鼎力打造夯實自己的“核心利潤區”,對巿場前景不佳、競爭激烈的地區會“盡快、盡量”出手,區域巿場的分化會倒逼一些企業出局。2015年將是水泥巿場整合之年。


三、2014年重要案例


1.海螺:穩健推進“十二五”目標


海螺水泥在2014 年的并購四次出手,收購了湖南、貴州、云南6條生產線,力度超過此前兩年:2月,與湖南云峰成功簽約,接管武岡云峰和邵陽云峰,這是湖南區域時隔10年的又一次并購;3月18日項目正式交接貴州鑫晟煤化工的水泥資產;5月拿下云南昆明宏熙;12月在湖南再下一城,收購國產實業80%股權。


\


湖南是海螺強勢加強區域,海螺在湖南已涉足6個地級市,2014年除收購的3條生產線,在益陽、婁底分別投產1條5000 t/d,在邵陽、永州、婁底還有3條在建線,新增的產能集中在“益陽-婁底-邵陽-永州”中心一線區域,合計熟料產能850萬噸,占其在湖南總產能的40%。至此,海螺在湖南的產能已達2093萬噸,占湖南省的26.62%,直追南方水泥。


海螺水泥是我國目前水泥產業競爭最為強大的企業集團,這與管理層精準的市場觸覺不無關系,但也離不開穩健、務實的戰略推進——不跟風,在經過周密詳細的市場調研分析后,確立目標,一步步、腳踏實地朝著既有目標行進。


海螺水泥發布的 “十二五”水泥產能目標為3億噸,至2013年底水泥產能為2.3億噸(來源海螺年報),2014年新增3000萬噸的預定目標也如期實現(收購6條線,投產9條線);2015年海螺仍在建6條線,分布在湖南、廣東、貴州,這意味著海螺在2015年收官之年必將繼續擴大收購力度,國企改革也將成為其助力。


海螺水泥管理層在2014年9月16日召開的投資者現場交流會中指出:海螺對全國熟料生產線進行大致普查,除去上市公司和地方性集團,剩余產能占比在30%左右,其中15%產能涉及生產線“帶病運轉”,先天性不足,技術工藝有缺陷,生產停滯,這部分產能海螺不會考慮,另外15%產能是可能潛在并購目標。


在收購標準上,海螺依然堅持四個標準:熟料生產線必須有礦山資源,要滿足生產線長期運行的需要;生產線的工藝設計要完整,必須是新型干法生產線;合法性,所有工廠的批文和權證要齊全;未來區域市場要有潛力。這四個標準是定性的,具體細節則會參照市場情況和需要在并購過程中與合作方洽談。


2.中建材:轉向資本運作、大企業合作


在2013年中期業績會上,曹江林總裁表示,公司將盡力穩定及減低資產負債率,嚴格控制資本開支,暫不作新收購。從目前看來,中建材的“暫停收購”,是指完成其在第一輪為快速擴大產能規模,從實體角度進行的對眾多中小企業的單點收購。2014年中國建材在水泥產業的兩大收購動作從實體轉向資本,從大區域收購中小企業轉向大企業間合作:


5月19日,同力水泥欲引進中國聯合水泥集團公司做第二大股東的定增方案獲證監會正式通過,定增完成之后,中聯水泥將成為同力水泥的第二大股東,持有其10.11%的股權;


10月28日,山水水泥向中國建材配發5.63億股新股,每股認購價2.77元,僅與山水前一日收市價相同,集資15.6億元,交易完成后,中建材將持有山水約16.67%股權。


不論是“十一五”期間在市場低谷期出手進行大區域收購整合造就“水泥航母”、企業托管(2012年底在山東和泉興組建合資公司,托管申豐、沃豐)、區域市場互換(2013年與臺泥共同推進在西南區域的產能互換)、持股同業上市公司(2014年通過資本市場的動作,持股同力、山水),中建材都走在了產業前面,做出積極探索,是以并購方式推進產業進步的最積極整合者,只是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產業特點做出了不同的調整。


盡管同力獲天瑞三次舉牌,股權已達15%,亞泥連續增持,持山水股權為20.9%,均已超過中國建材,讓同力、山水的走向出現迷霧。從投資角度看,中國水泥上市公司A股股價長期被低估,通過資本市場收購成本遠低于通過實體收購成本,中建材的這兩次收購已形成價值,但作為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水泥集團,中國建材的腳步應該不會止于此,最終必將回歸水泥市場,形成在市場上的實際效應。


3.臺泥:未來兩年將收購3000萬噸水泥產能


2014年4月底,在水泥地理拜訪臺泥資深副總經理黃健強時,黃總強調“臺泥集團2016年總產能1億噸的目標不變”。“1億噸”是指臺泥在大陸、臺灣的總水泥產能,臺泥臺灣產能已為1000萬,大陸產能要做到9000萬。


實際上,在此前兩年,包括臺泥在內的部分大企業集團收購步伐減緩,主要因為由于國家政策關系,以及企業收購競爭導致收購成本偏高。隨著水泥的收購氣候趨于成熟,臺泥將打破保守的收購策略,加快并購腳步。2014年年末,臺泥收購開啟,連下兩城:10月23日公告臺泥貴港成功投得收購四川鐵路集團水泥(1條5000 t/d)的全部股權;11月11日宣布擬12.7億收購金湖南大地全部股權(2條2500 t/d,1條3200 t/d)。合計熟料產能400多萬噸,或折算水泥產能或達700萬噸。


而作為一個堅決不觸碰政策紅線的臺資企業,2014年也僅投產貴州凱里瑞安二線投產,且目前已無在建線。至目前臺泥的水泥產能約為7000多萬噸,在未來2年還有近3000萬噸的產能增長目標,且大多需要通過收購實現。


回顧臺泥在大陸發展十年,其此前在大陸每個“五年計劃”都圓滿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致力于“深耕華南”,產能目標為2000萬噸;第二個“五年計劃”,“深耕華南,前進西南”,產能目標為5000萬噸。而在其收購史上,2007年末收購同在香港上市的臺灣企業嘉新水泥,2010年末收購港資企業昌興礦業下屬的水泥業務,均可稱為中國兩大經典案例,也成為促進臺泥產能目標實現的重要戰役。因此,我們只需拭目以待,等待臺泥佳音的再次如期到來。


4.華潤:聯手福建水泥 成立銷售公司


2014年12月福建水泥發布公告,將與華潤水泥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福建省福潤水泥銷售有限公司,福建水泥占股51%,華潤水泥占股49%。華潤與福建水泥的合作,可謂百轉千回、柳暗花明。


華潤在兩廣市場得手后,就策劃進一步把區域做大,目標就是南下海南,東進福建。華潤于2010年4月收購龍巖三徳,原希望將當地老牌企業福泥一并拿下,從而至北向南全面整合福建巿場。尤其是在廣東封開水泥基地建成投產之后,實現江海連運,打通了“封開一東莞一汕頭”航運通道,繼續向東福建推進,是一歩之遙,唾手可得。但由于各種原因擱淺,未能兌現。華潤另辟轉而大力通過并購、新建產能,一舉成為福建龍頭老大。


而福建沿海巿場的開放,中轉庫的規模、成本優勢愈發顯現,水路、陸路市場間公平競爭的成本差距更加顯現。華潤、福泥深知在巿場上主要是面對外來水路水泥的競爭,若在內陸再進行競爭,無疑是兩敗皆傷。所以減少兩家在區域內的競爭,最終走向合作,是巿場倒逼的必然結果。


華潤致力于打造華南區域市場(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在廣東封開還有兩條5000 t/d 線在建,預計2015、2016年投產,必然會通過水路來平衡、調劑它所在的區域巿場,進一步強化巿場話語權。2014年12月16日,福泥在寧德的300萬噸粉磨站投產,在閩北地區再立一橋頭堡,華潤后期也定會考慮在沿海建設粉磨站和水泥中轉庫,以便和水上過來的其它品牌水泥抗衡。


5.其他企業:


1)天瑞:三度舉牌同力


2014年2月,天瑞在國家發改委支持下,發行了8年期公司債,其中18億元用於并購,對象將集中在產能約1000萬噸的水泥生產商。2014年12月17日、12月22日、2015年1月8號連續三次舉牌,已持有同力水泥總股本的15.03%,超過了中聯水泥持股。


2014年5月,中聯水泥通過參與定增成為同力水泥的二股東,兩家若在市場實現聯手,將直接沖擊天瑞的“老大”位置,這種危機感或是促成天瑞加快增持同力的最直接動因——截止2014年底,天瑞、同力和中聯三大水泥企業集團熟料產能已占全省半壁江山(達53%)。天瑞水泥是河南最大水泥集團,產能占全省約22%,但居第二的中聯、同力產能比重分別為18%、13%,兩家合計比重達到31%,反超天瑞9個百分點。


通過連續增持,天瑞在同力的持股比例逼近中聯,由此暫時解除中聯、同力聯手,或與天瑞“兩軍對峙”的警報,延續河南“三家對話”的格局。而這三家企業集團是否會因為股權關系最終在市場上實現默契推進,仍有待觀望。


但河南市場最終是否可能發生決定性的變化,關鍵點仍在于同力水泥的走向。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9月4日出臺的《河南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方案(2014-2017)》中明確提出“推動同力水泥公司采取定向增發等方式逐步退出水泥領域”,目前國有獨資河南投資集團持有同力水泥58.74%股權。


2)葛洲壩:收購湖北鐘廈、湖南石門特種


在年末連下兩城的還有一家企業,葛洲壩于2014年11月26日重組湖北鐘廈水泥、12月初與湖南石門特種水泥舉行重組合作項目簽約儀式。不出一周,葛洲壩迅速跨省簽下兩單,可見其速度。收購的雖是兩家地方中小企業,但在市場上和葛洲壩所在區域重合,昔日的競爭對手很快就會成為一家人,這就是市場的力量,市場會讓企業走到一起。


湖北收購鐘廈水泥:兩家合作后,荊門市僅剩下最后一家大水泥企業——京蘭水泥,布有4條新型干法生產線(5000 t/d、4000 t/d、2500 t/d、1500 t/d生產線)和3座大型粉磨站,熟料產能400萬噸。京蘭與華新、葛洲壩都曾進行過深入的合作洽談,但與華新簽訂意向后又寧可支付違約補償金而中止合作協議。在華新和葛洲壩的左右夾攻下,京蘭發展面臨挑戰,處境也十分微妙,華新和葛洲壩均有意收購京蘭以控制鄂中地區的水泥市場,但京蘭憑借其地理位置做的也很不錯,究竟是在逆境中頑強發展還是花落華新亦或是葛洲壩,還要看市場的變局。


湖南收購石門特種:葛洲壩以大規模生產和高效運轉率來降低成本為抓手,把市場份額放在第一位,特種水泥是其拳頭產品。和湖南石門的合作,進行強強聯手,進一步鞏固特種水泥市場份額,這也是葛洲壩走出湖北市場進入湖南市場的第一步,加大區域間的互保;繼續推動湖北市場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


3)金隅:京津冀整合或再次開啟


2014年水泥產業最后一項收購案以金隅收購詠寧收官——2014 年12月31日,經河北省產權交易中心確認,金隅股份以24,566.86 萬元受讓冀中能源持有邢臺詠寧水泥有限公司60%的股權。


京津冀是業內外很抱有期望,但又一直很尷尬的水泥區域——圍繞著全國兩大核心北京、天津,區域內兩大金隅、冀東產能比重約50%,如此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卻成為全國價格最為沉寂的市場之一。京津冀市場市場一路下行,水泥需求持續下滑,價格已處低位,但這意味著市場整合空間巨大。


金隅此番收購行為打破了近幾年京津冀的沉悶,釋放出進一步市場整合的信號。金隅選擇邢臺進入,有所考量:金隅2007年進入邯鄲,2009年入主石家莊,唯獨跳空邢臺,此次通過拿下詠寧股權,將三地連成一線,守住邯鄲北大門,意在加強在這一區域的控制,形成有效的巿場聯動。金隅在京津冀地區握有大規模產能,意在繼續穩定冀南市場,還需看金隅向北推動的步伐。邢臺市場整合的開啟,將是京津冀南部市場整合的關鍵,或許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也會逐步浮出水面,京津冀的市場整合再次拉開帷幕。


4)民企上峰水泥:鞏固本土 進軍海外


上峰水泥于2013年4月26日通過借殼*ST銅城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在過去一年半時間中,盡管水泥產業開始出現下行趨勢,但憑借其優勢的產能布局,借助資本的力量騰飛,可謂風生水起。


2014年7月17日,上峰水泥發布公告,全資子公司上峰建材擬與吉爾吉斯ZETH國際共同出資約2億元,在吉爾吉斯設立上峰ZETH水泥有限公司,建設1條2800 t/d生產線;10月17日,上峰水泥發布公告,擬收購江蘇海獅水泥有限公司和臺州亞東水泥制造有限公司70%股權。


5)光華控股:借殼上市


隨著上市關口卡嚴,特別是產能過剩產業的要登陸資本市場,難度不小,或只能另辟蹊徑。自2010年~2013年中,中國只有4家水泥公司實現上市,其中西部水泥、天瑞水泥和東吳水泥3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在A股上市的只有上峰水泥1家。2014年10月16日,光華控股重組獲批,金圓水泥借殼上市成功。


光華控股,因2012年收購青海湖水泥而染指水泥行業,嘗到了甜頭,水泥價格的攀升讓公司欲由房地產開發轉向水泥制造。此番通過借殼終于打開資本通道,但也面臨著水泥進入調整期,光華控股是會如上峰水泥一般逆勢而起,還是會遭遇挑戰?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