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混凝土網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2014年4季度水泥市場研判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4-10-10  來源:中國混凝土網  作者:劉作毅
核心提示:從歷年4季度看,全國水泥均價僅在2010、2013年漲幅較大,主要受限電、4萬億2.0版的外力推動作用,其余年份漲幅并不大。今年至9月底,大部分地區價格上調力量仍然不足,在前8月表現強勁的華南市場也開始顯現疲軟,只長三角區域在9月份開始拉漲,但其中主要是企業力量的作用。

從歷年4季度看,全國水泥均價僅在2010、2013年漲幅較大,主要受限電、4萬億2.0版的外力推動作用,其余年份漲幅并不大。今年至9月底,大部分地區價格上調力量仍然不足,在前8月表現強勁的華南市場也開始顯現疲軟,只長三角區域在9月份開始拉漲,但其中主要是企業力量的作用。


“需求平臺期”已成為水泥新常態,若今年四季度旺季不夠旺,市場將表現得更加嚴峻。市場上行期,我們關注產能過剩,企業為爭奪新增市場空間而競爭;市場下行期,我們關注需求下滑幅度,企業將為生存而競爭。從國際到國內的水泥集團,并非在消極地等待市場吞噬,而是已將眼光放到不久后可能出現市場下行,作出應對。


一、根源:產能爆發快于需求增長 對后市形成慣性沖擊


在市場成長時期,產能供給大于市場成長和落后產能淘汰速度,因此盡管需求在不斷成長,但供給增長大于需求增長,供需關系發生逆轉。目前產能增長速度放緩,但也同樣需求增速也放緩,過往產能、需求關系走勢歷程是分析下一步市場走向所要立足的根本基礎。


2008~2012年是新增產能投放高峰,5年間向市場投放10億噸新增產能,占到總熟料產能60%以上。主要“觸發點”是2008年4萬億投資催生政府、產業及資本對水泥投資的極大熱情,尤其是金融投資者大量涌入,“短期看漲”的股市模式放大了水泥產業中長期的市場前景。



筆者根據跟蹤新建線信息,在2008年就已向市場釋放“產能過剩”信號,并指出其吞噬市場成長期利潤空間的風險。


但在4萬億這塊“蛋糕”誘惑中,全國新增熟料產能在2008~2010年連續保持27%以上高增速,2010年年度產能釋放達到頂峰,當年新增2.6億噸熟料產能。


此后,隨著4萬億投資拉動能量釋放,需求動力逐漸放緩,盡管存在區域分化,2011年市場高增長基本結束,整體增速下滑勢頭出現,新增產能壓力加大,投資動力隨之下滑,2011年新增產能增速明顯下滑,并持續延續。這個時期是產業獲利最佳時機,也是控制產能必要時期,期間38號文盡管出臺,但卻刺激企業產生搶占產能建設“最后時機”的心理,小企業賣批文、賣生產線成了獲取利潤另一“門道”,鉆政策空子。


2005年“浙江水泥”現象出現,其實質是:在市場高成長期,新增產能過快導致供需失衡;隨著需求增速放緩,加大供需關系惡化。當時業內熱議“浙江現象”,其他地區還都處于市場成長階段,大都認為浙江只是個別現象,沒有采取“硬性”措施。然而2008年后,“河南”、“遼寧”、“湖南”現象相繼出現,2010年后,更大范圍的西南、西北區域也相繼出現產能過剩現象,業內從“始料未及”的震撼逐漸到“見多不怪”的淡然,認為伴隨高成長市場的“副產品”就是高供給,其共性就是在市場成長時期,供給增長大于市場成長和落后產能淘汰速度,因此盡管需求在不斷成長,但供給增長大于需求,供需關系發生逆轉。作為市場風向標的價格率先掉頭,好市場往往不到兩年價格就開始滑落。


產能投放增速遠超于需求增長增速


回顧過往幾年市場需求(水泥產量基本可視為需求)和產能投放的增長:盡管4萬億拉動市場需求,但產量平均增速也僅為10.2%,而新增熟料增速卻高達22.4%,其中“熱炒”的西南、西北、華北地區熟料產能增速甚至超過30%。



從兩者增速倍數關系看,全國熟料產能增長是水泥產量增長的2.21倍。華北由于水泥需求在低位增長,兩者之間的關系倍數差別最大,高達3.32倍,這也是近年華北市場表現差根本原因;京津冀市場需求連續3年負增長,高達4.37倍,市場壓力更大;長三角對新增產能嚴加控制,增長倍速最低,為1.37倍。


區域供需成長性分析


全國:“十五”期間(2001~2005)熟料產能呈51%高速增長,其中淘汰大量落后產能是動因之一;進入“十一五”(2006~2010),產能仍然以兩倍于需求的增速投放,相當一部分地區出現產能過剩;“十二五”(2011~2015),供需間增速進一步得到改進,但由于前期累計的供給增量對后期市場形成巨大市場壓力,需求掉頭下行走勢已經確立,在一些地區甚至出現負增長,這只是個案還是會擴展,需要引起關注與警覺。



華東:“十五”期間,浙江地區率先出現產能過剩,“十一五”供給增長受到抑制,但仍然略大于需求增長,“十二五”進一步控制供給,供需增長速度基本平衡,但由于前期供給基數較大,市場仍處在消化之中。


東北:“十一五”以來,由于需求不足,新增產能投放積極性不高,新增產能增速略大于需求增速;由于季節因素,淡季壓力非常大,采取淡季停窯緩解供需矛盾。


華北:供需關系持續惡化,主要是“十二五”期間,需求增速下滑過猛所致,放大了供給增長帶來的壓力。


中南、西南、西北:“十一五”期間新增產能增速均遠高于需求增長,但中南在“十二五”有所改善,需求增速超過新增產能增速,主要是湖北和廣東控制新增產能力度大。



最受市場關注三大城市群地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長三角:是經濟啟動最早、水泥市場發展最先的地區,也是最早領會上升期市場出現掉頭承受產能壓力、最早反思遇到市場供需轉變并加以行動的區域。行業以控制新增產能增長為主要議題,“十一五”、“十二五”供需關系一直得以改善緩解,較穩妥地把握供需同步增長。


珠三角:落后產能比重較全國高,新增熟料“十五”高速增長,“十一五”仍保持較高速度;“十二五”區域內占據絕對影響力的大企業集團控制產能投放,供給增速迅速回落,需求保持較高增長,市場供需關系得以明顯改善。


京津冀:較華北地區供需關系,京津冀表現更為嚴峻,需求連續三年負增長,是市場表現不佳最根本的原因。京津冀地區率先“跳水”,是否類似于當年“浙江現象”,作為市場下行的先鋒,會否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值得思考、關注——下行期市場究竟要關注什么,解決什么,提升什么,擠壓什么?下行期市場,產業、企業是否準備好了?


二、“新常態”:經濟回歸周期軌道 水泥進入“需求平臺期”


政策刺激效應弱化,顯示經濟發展不可抗力地進入市場回歸軌道,水泥產能過剩是不爭事實,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需求下滑風險。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基建資金承壓在考驗著后市,“需求平臺期”成為水泥“新常態”。


此前兩個年度低點2008年、2012年,經濟、市場出現下滑態勢,政府果斷出臺投資政策救市,4萬億、4萬億2.0版,拉動市場反彈。然而兩次刺激的市場反應有著很大區別:


反彈的時期縮短:2008年4萬億投資力度延續了3年,直至至2012年市場再度下行;而2012年救市只在2013年4季度曇花一現,2014年再度回落。



反彈的幅度縮小:三個低點年份(2008、2012、2014)增速都在5%以下;高點年份(2009、2010、2011、2013年)水泥增速都是兩位數,但增速呈下降態勢,第二輪周期高點2013年的增速為10.19%,低于第一輪周期高點2009年5.6個百分點。


這些增速點、時間段構成一個向下“箱體”,水泥市場下行態勢基本形成。


根本區別在于, 2008年至2010年仍處于市場成長期,2012年市場已出現疲態。經濟發展不可抗力地進入正常周期回歸軌道,因此在市場和政策兩種力量博弈中,政策刺激效應在弱化。習李不再延續以往“GDP至上”論,對靠投資拉動經濟模式進行調整,強調容忍穩增長的"新常態",水泥走勢開始向“需求平臺期”靠近。


1~8月數據初顯“需求平臺期”來臨


進入2014年水泥“需求平臺期”開始顯現,結合固投、房地產、基建、水泥產量數據分析:


固投:今年1~8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6.32%,較去年同期再度下降4個百分點,是近十多年增速首次下滑至20%以下的年份。各個地區均呈現市場下行趨勢,尤以華北(京津冀)、東北、西北地區表現更為明顯。


房地產投資:2013年沖高,2014年1~8月增速較去年同期迅速回落6個百分點至13.15%,下滑趨勢在除華北市場外,其他地區表現都很明顯,東北進入負增長(-7%),西北房投增速大幅下滑20個百分點,是導致西北固投、水泥需求下滑最主要的因素。


基建:與房地產投資一致,在2013年沖高后,2014年回落,但回落幅度小于房地產投資,東北基建下滑幅度達22%進入負增長,西南、西北基建增速仍有提升。


房地產、基建導致水泥需求下滑,對水泥產量的影響非常明顯,2014年1~8月全國水泥產量增速3.5%,是近年新低。全國各地區較去年都有不同程度下滑,華北(京津冀)表現最差,京津冀已是連續3年負增長。





后市壓力: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下滑、基建資金到位


2012年以來市場下行態勢已初現端倪,煤炭、鋼鐵等產業先行于水泥產業,在2011年年中價格升至最高位后,價格均一路下滑,最新數據顯示:秦皇島動力煤港口價480元/噸,螺紋鋼價格2,800元/噸,均是最高點時期價格“腰斬”,是近5年來最低價格,有分析師指出“其實這兩年鋼鐵行業就已經在‘過冬’,但冬天遠未結束。



今年房地產銷售全面遭遇“滑鐵盧”,風聲鶴唳,直接影響到混凝土、管樁產業,兩者產量增速均大幅回調9個百分點。水泥地理今年在市場調研中,深刻感到混凝土、管樁、房地產公司市場壓力遠較水泥企業大得多,時間也提前得多,受市場壓力,資金短缺、開工不足、賒賬已成為普遍現象。



房地產下行對水泥市場的壓力是剛剛開始,跟蹤房地產新開工數據,在2013年短暫增長后,2014年再次進入負增長,1~8月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12.8%,是近十年來下降幅度最大年份,新開工面積對水泥需求的影響將在今年四季度、明年市場表現更為突出。盡管近期房地產從放松“限購”,到近日再次出臺降低貸款利率等,正如多家研究機構認為,此次政策能夠延緩房地產下行趨勢,但很難逆轉。



基建項目投資盡管略有下滑,但政府受限于高地方債、企業受限于貸款收緊,下一步能夠維持關鍵看資金能否到位——“鐵路資金缺口6萬億”、“棚改2017年完成目標需要大約2.5萬億資金支持,3倍于中央補貼的地方配套資金從何而來?”而國家近期發布對地方政府不再兜底的信息,種種因素中,水泥業也愈加感到市場在不遠將來會進一步下滑的壓力。


三、4季度研判:能否反彈?反彈力度?


從月度水泥產量分布規律看,4季度是傳統旺季。但從全國歷年4季度水泥價格看,在2010、2013年出現較大漲幅,分別為60元/噸和40元/噸,這兩年價格上漲主要得益于外力推動作用。2010年限電,2013年4萬億2.0版,都是在年末發力,在市場旺季放大需求,這種價格拉升力量主要體現在華東和中南地區。其他年度有一定漲跌,但幅度不大。



華東、中南:4季度水泥漲價的主要地區,華東是2010年限電最大受益者,當年年末價格大幅提升160元/噸;而中南是2013年項目拉漲幅度最大地區,上漲90元/噸。


西南:4季度是市場旺季,一般價格都會有一定增長幅度,除2011年受產能過剩壓力影響,旺季反而下調,其余年年份四季度價格上調30元/噸。


華北、東北、西北:這幾個區域由于季節原因,施工旺季在5~10月,11月后基本不再施工,價格還有所下降,4季度再漲價動力不足。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價格反應敏感,表現有所不同:


京津冀,冀東、金隅主導市場,由于近年市場萎縮,除2010年限電致四季度價格反彈70元/噸,其余年份年末彈性不大。


長三角,4季度是傳統旺季,在外力推動下,海螺、中建材市場運控能力增強,近年來基本上都有較好表現,2010年年末國家限電、2013年年末需求放大,價格大幅拉升。


珠三角,價格一直比較穩定,4季度是傳統旺季,價格提升,華潤、海螺主導市場,2013年年末需求放大,價格大幅拉升。



北部地區受氣候影響,四季度并非其傳統旺季;主要是南部區域企業傳統盈利最好時機,可謂“一年之計在于四季度”。然而目前已至9月底,從市場反饋信息看,大部分地區價格上調力量仍然不足,西南部分地區價格有所下行,在前8月表現強勁的華南市場自9月也開始顯現疲軟,長三角地區在9月份開始拉漲。各地區漲跌互現,造就全國9月份平均價格仍與8月持平。


長三角是目前幾大地區中唯一價格上漲地區,但市場反應需求回暖幅度仍低于預期,價格上漲大多為企業信心。接下來市場價格能否挺住并繼續穩中求上,走出企業所期待的2013年持續向上軌跡?主要看以下幾個方面:需求是基礎,大企業集團是支柱,二線實力企業是關鍵,安徽巢湖地區的新增產能既具規模,又有物流優勢,這個地區的穩定直接影響到長三角。在“新常態”經濟下,需求放緩是最大考驗。



四、應對:大企業對市場下行已經有所行動


2012年市場動力不足,一路持續走弱,年末國家注入4萬億2.0版;市場在2013年年末發起沖刺出現轉機;然而進入2014年,房地產引發市場再度大面積再現下行態勢,5月旺季也沒有旺起來,4萬億2.0版刺激作用曇花一現。很多產業倍感冬天已經來臨,水泥也開始步入秋天。市場是否轉入“需求平臺期”,成為水泥行業要面對的“新常態”。近期,在水泥地理和水泥領軍企業高層、分析師進行溝通,“市場下行期”、“需求平臺期”詞匯開始頻現,并逐步形成共識。



市場上升期,企業抓住時機,為規模、利潤而擴張,形成大企業集團,同時中小企業在市場中也有各自定位,同步市場成長。好市場造就好企業。協同也好,競爭也罷,都是市場這只手在推動。這個時期的企業競爭,主要是為爭奪市場空間而競爭,競爭有個尺度,打到成本線,企業都會止步。企業間存在成本差異,競爭使企業出現分化,強者恒強。回顧水泥產業這10年,很多本地領軍企業沒有把握住市場高速成長機會,發展節奏緩慢,被外來新軍擠壓出局。


市場下行期來臨,才是真正殘酷競爭的開始。這個時期的競爭是生存之戰,是為企業生存而戰——對企業來說,優勢企業必然會通過擠壓和并購,進一步擴大對市場控制力,成本高企業將面臨出局危險,逼迫企業只有練好內功避免出局;當強勢企業競爭到一定程度,必然會走向競合,這時要應對的不是企業,而是市場,是市場逼著企業走到一起面對市場。對于產業來說,這就意味著進一步結構調整、提高集中度、產業升級。


市場在推動產業發展,而市場下行也在考驗著產業和企業,我們看到一些企業在應對市場下行已有所行動:


世界水泥巨頭拉法基、豪西姆在2014年7月份共同宣布對等合并,通過重新理順區域布局,出售部分工廠和業務,從而縮減成本、減輕債務、提高股東回報率,重塑全球水泥行業格局。


國內水泥龍頭海螺在近期投資者交流會上表示,行業之間大并購肯定會發生,有意愿牽手公司進行合作的公司比較多,但海螺目前并購重點仍然是符合公司并購條件的中小型水泥企業,全國有近15%產能是潛在并購對象;加快海外市場拓展,海螺初期在印尼、緬甸和越南各規劃1,000萬噸產能,印尼南加項目已進入工程收尾階段,孔雀港項目(400萬噸粉磨站)將開工,將產能目標將增至2,000萬噸,并已對緬甸完成全國性規劃。


中國建材的轉變則體現在轉向內部整合——將此前兼并重組的企業進行優勝劣汰,細究如何減債降本,打造核心利潤區;增加經濟效益,同時減少應收款。


中材重新理順自身戰略布局,將水泥產能總量控制在1億噸左右,并對不同區域進行分別對待:在沒有控制力的市場,處理一部分或者全部資產;在如西藏這種需求還有增長空間的地方,適當上生產線;有發展前景的,在總量控制前提下,支持原生產線再擴張再發展;加大技改和淘汰力度,2008年以前建的新型干法生產線,該技改的技改,該淘汰的淘汰,淘汰落后量與新上量需相當。


冀東,其戰斗力得到國內水泥龍頭老大海螺和與其在京津冀同臺競技的金隅共同認可,“冀東都是一條線一條線建起來,做的非常好,礦山資源好,生產線基本都是5000 t/d,且由專業人員配置。”然而最早成為品嘗區域市場下行考驗的企業,正積極應對,逆勢擴大銷量,提高市場份額;內部狠抓成本,賺錢利潤空間。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企業

?2006-2016 混凝土網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康路100號國際設計中心12樓 服務熱線:021-65983162

備案號: 滬ICP備09002744號-2 技術支持:上海砼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滬公網安備 31011002000482號